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静静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绝经
  • 3篇绝经后
  • 3篇绝经后妇女
  • 3篇妇女
  • 2篇骨密度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体格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病
  • 1篇心血管病危险
  • 1篇心血管病危险...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危险因...
  • 1篇膳食
  • 1篇膳食钙
  • 1篇身长
  • 1篇死亡率
  • 1篇体格
  • 1篇体力活动水平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5篇陈裕明
  • 5篇李静静
  • 3篇苏宜香
  • 1篇马晓明
  • 1篇杨晓光
  • 1篇柳桢
  • 1篇王若琴
  • 1篇邓娟
  • 1篇张喆庆
  • 1篇薛文琼
  • 1篇何丽萍
  • 1篇谢海丽
  • 1篇刘静
  • 1篇陈宗遒
  • 1篇黄振武
  • 1篇王萍
  • 1篇钟微
  • 1篇樊凡
  • 1篇张纯波

传媒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体质指数与总死亡率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综合国内外前瞻性研究中不同水平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总死亡率关系。方法以"体质指数"、"超重"、"肥胖"、"死亡率"、"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及"随访研究"为主题词和关键词联合检索PubMed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相关文献。合格的文献限定于探讨普通人群BMI与总死亡率关系的前瞻性研究,BMI分组数≥6,且报道了各组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纳入32篇文献,含54个队列研究(总人数:7 910 932人,死亡数:1 376 997人)。男女合并发现,BMI和总死亡风险呈"U"形关系,总死亡风险最低时的BMI为23.0~24.9 kg/m2。与此对照,其他BMI组总死亡风险RR(95%CI)分别为:〈18.5 kg/m2:1.53(1.49~1.57);18.5~20.9 kg/m2:1.09(1.07~1.11);21.0~22.9 kg/m2:1.06(1.04~1.08);25.0~26.9 kg/m2:1.01(1.00~1.03);27.0~29.9 kg/m2:1.11(1.10~1.12);30.0~34.9 kg/m2:1.25(1.23~1.28);≥35.0 kg/m2:1.59(1.53~1.65)。男性和女性死亡风险最低时的BMI为23.0~26.9 kg/m2和21.0~24.9 kg/m2。按照是否校正混杂因素、随访年限、自报与实测身高体重、地区分层分析,"U"形关系无明显改变。结论 BMI过低或过高均是总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
李静静陈裕明
关键词:死亡率META分析
膳食钙、磷以及奶制品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膳食中钙、磷以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对骨密度及骨盐含量的影响,为研究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相关线索和依据。方法在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社区发放传单招募调查对象,并采用自编的结构化标准问卷,对320名广州绝经后妇女的膳食习惯进行调查,并测量其全身、股骨全身、股骨颈、股骨干、大粗隆、Ward’s三角以及腰锥1~4的骨密度和骨量,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膳食钙、磷及奶制品对骨盐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结果 320名调查对象平均57.1岁,平均绝经年限7.3年,平均每天摄入钙、磷及奶制品分别为822 mg、949 mg和126 g,平均全身骨密度为1.054 g/cm2,磷与7个部位的骨密度及骨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磷摄入量增加,全身及腰锥1~4骨密度增加,偏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121和0.184 g.(cm2)-1.g-1.d-1。随着奶制品摄入量增加,股骨全身、股骨干骨密度也相应增加,骨密度偏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686、0.841mg.(cm2)-1.g-1.d-1。钙与全身、股骨全身、股骨颈、大粗隆、股骨干和Ward’s三角的BMC具有正相关性,而在钙与BMD关系中,钙只与股骨全身、大粗隆和股骨干呈正相关性,且每日膳食中每增加100 g钙的摄入量,则股骨全身、大粗隆、股骨干的骨密度相应增加5.3、4.8和7.6 g/cm2。结论增加膳食中钙、磷以及奶制品的摄入量有利于绝经后妇女的骨盐含量及骨密度的提高。
张纯波李静静樊凡谢海丽苏宜香陈裕明
关键词:奶制品骨密度更年期
绝经后妇女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验绝经后妇女体力活动(PA)总量及不同强度PA与骨密度(BMD)和骨盐含量(BMC)的关联。方法从广州市社区招募315名50~70岁停经妇女。通过面对面访问调查其日常PA情况及一般情况和膳食情况等相关协变量。采用双能X-光骨密度仪检测全身、腰椎(L1-L4)及左侧股骨(总股骨、股骨颈、大粗隆、股骨干和Wards区)的BMD和BMC。结果以PA能量代谢当量(MET值)进行三等分位法分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各部位BMD和BMC随PA总量增加而呈增高的趋势。PA总量低、中、高水平组全身BMD的均值(SE)分别为(1.045±0.008),(1.043±0.008),(1.068±0.008)g/cm2,高PA组显著高于低和中PA组(P=0.049和0.028)。其他部位BMD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高PA组总股骨、股骨颈、股骨干和Wards区的BMC显著高于低PA组(P=0.004~0.042)。不同强度PA对BMD影响不同,低强度PA越少、中等强度PA越多以及适量的高强度PA均增加BMD。结论较高的PA水平,尤其是增加中等强度和适量的高强度PA更有利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健康。
钟微李静静黄振武杨晓光苏宜香陈裕明
关键词:骨密度骨矿物含量绝经后妇女
产妇骨量与新生儿体格关系的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产妇的骨量与足月新生儿体格的关系。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330名20~33岁妇女产后2~3 d时的全身及多部位骨量和骨密度,问卷调查获得孕期营养摄入、生育史、患病史等基本信息,测量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长、体重和头围,分析产妇骨量与新生儿体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在校正了胎龄、产后BMI、孕期能量、蛋白质、钙摄入量等混杂因素后,协方差分析显示新生儿的身长与产妇股骨颈BMC呈明显线性增长趋势(P=0.031),与全身BMC和左侧股骨BMC的线性增长趋势处于临界水平(P=0.068,P=0.063)。新生儿的体重与产妇全身BMC、L1-4 BMC、Ward三角BMC和股骨颈BMC之间呈明显线性增长趋势(P<0.05)。新生儿头围与产妇全身BMC之间呈明显线性增长趋势(P=0.012)。结论新生儿体格发育与母体骨量显著正相关。提高母体骨量,有利于新生儿体格发育。
王若琴张喆庆柳桢马晓明李静静王萍陈裕明苏宜香
关键词: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
广州市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评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月对2202名年龄50~73岁广州市社区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血压、血脂、血糖和血尿酸,检测体脂成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测量桡骨和胫骨超声骨密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危险因素提取公因子,并进行四等分位转化。结果共提取8个公因子,分别反映肥胖程度、瘦体成分、甘油三酯/尿酸、胆固醇、年龄、血压、IMT和体力活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和IMT因子得分越高,瘦体成分因子得分越低,桡骨和胫骨骨质疏松的风险均越高(趋势检验:P〈0.01)。与最低四分位组相比,各因子得分最高组的OR值(95%C1),瘦体成分为0.62(0.44~0.88)和0.62(0.48~0.80)、年龄为4.02(2.72~5.94)和3.68(2.81~4.82)、IMT为1.41(1.00~2.00)和1.54(1.19~2.00)。血压是桡骨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是胫骨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MT增厚、瘦体成分减少、肥胖、血压高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显著增加骨质疏松风险,改善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薛文琼邓娟李静静刘静何丽萍陈宗遒陈裕明
关键词:骨质疏松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