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市脑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重性抑郁障碍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00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验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同时检测BDNF基因多态性。结果:Val/Val基因型患者大部分认知测验成绩优于Met/Met基因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et/Met基因型患者P3潜伏期(LATP3)长于Val/Val基因型[分别(304.3±11.8)ms和(293.3±15.7)ms],P3波幅(AMPP3)低于Val/Val基因型[分别(5.9±1.9)μV和(7.4±2.1)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可能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 张璐璐老帼慧李莎郑洪波黄荣成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抑郁事件相关电位
- 氯胺酮在改良性电抽搐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 探讨以氯胺酮为麻醉剂的改良性电抽搐治疗(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组(30例)使用氯胺酮作为麻醉剂进行MECT治疗;丙泊酚组(30例)使用丙泊酚作为麻醉剂进行MECT治疗.所有入组患者在MECT治疗前及治疗1~8次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大体评定量表(GAS)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两组在治疗结束后HAMD总分值均有明显下降,氯胺酮组在治疗第1次开始起效,丙泊酚组在治疗第3次开始起效;治疗第8次,氯胺酮组痊愈率为80.0%,明显高于丙泊酚组(23.3%).而两组TESS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胺酮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是安全、有效的,且起效迅速.
- 黄雄何红波张春平王志杰王达平江妙玲李启荣蓝晓嫦段炼张敏玲古智文李莎
-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
- 氯胺酮为麻醉剂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以氯胺酮为麻醉剂的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6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及丙泊酚组(各30例)分别使用氯胺酮、丙泊酚作为麻醉剂进行MECT治疗。所有患者在MECT治疗前及治疗1~8次后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HAMD)、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抽血测BDNF浓度。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HAMD总分均明显下降(P〈0.01),而氯胺酮组在治疗第1次开始减分优于丙泊酚组(P〈0.01);氯胺酮组从治疗第4次开始血清BDNF浓度明显升高(P〈0.01),丙泊酚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MECT治疗后血清BDNF浓度与HAMD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368,P〈0.01)。结论 氯胺酮作为MECT麻醉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且患者BDNF水平随抑郁程度好转而升高。
- 黄雄何红波张春平王志杰王达平江妙玲李启荣蓝晓嫦段炼张敏玲古智文李莎
-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BDNF或5HTTLPR与抑郁症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抑郁症是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征的一种精神疾病,近年抑郁症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不加以干预,对患者及患者家庭、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现有研究均停留在假说阶段。众多假说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肽性区域(5-HTTLPR)参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分别发挥重要作用,其基因也是抑郁症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对BDNF、5-HTTLPR在抑郁症及抗抑郁治疗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文献综述。
- 李莎郑洪波黄雄张璐璐
-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机制BD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