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3篇伪影
  • 2篇植入
  • 2篇植入物
  • 2篇细胞
  • 2篇金属植入物
  • 2篇成像技术
  • 1篇碘对比剂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观察
  • 1篇造影
  • 1篇造影剂
  • 1篇征像
  • 1篇征像分析
  • 1篇肉瘤
  • 1篇软骨
  • 1篇软骨母细胞型
  • 1篇肾嗜酸细胞瘤
  • 1篇嗜酸

机构

  • 8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作者

  • 8篇李晓莉
  • 6篇徐文坚
  • 6篇冯卫华
  • 4篇董诚
  • 2篇李晓飞
  • 2篇刘吉华
  • 2篇张静
  • 1篇蒋钢
  • 1篇周锐志
  • 1篇刘学军
  • 1篇王叙馥
  • 1篇陈海松
  • 1篇王山山
  • 1篇左书耀
  • 1篇纪清连
  • 1篇刘士锋
  • 1篇马千里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CT能谱成像技术减除金属植入物伪影的定量实验研究被引量:29
2011年
目的探讨能谱成像技术(GSI)减少金属伪影的价值。方法选取离体附肉猪腰椎骨模型1具,在相同CT剂量指数(CTDI)条件下分别行GSI和常规120kVp扫描;随后于L2、L4水平植入钛钉并行重复扫描。金属植入前后的GSI图像均以间距为10keV在40—140keV间重建11种单能量(Mono)+金属伪影消除技术(MARs)图像。主观评定钛钉植入后120kVp组和GSI组图像质量差异,并量化分析:(1)在金属伪影最重层面自金属边缘由近及远选取3个面积相同的ROI,依次记为ROI近、ROI中、ROI远,分别测量植入前120kVp和Mono组、植入后120kVp、Mono+MARs组的CT值及CT标准差(SD)值,并采用LSD检验和Bonferroni检验比较3个ROI植入前Mono组和植入后Mono+MARs组CT值的差异。(2)计算对比噪声比(CNR)和伪影指数(AI);比较不同组金属植入前后的CT值、SD值和CNR值;通过伪影指数确定观察金属伪影的最佳keV范围。结果(1)GSI组图像质量优于常规120kVp组。(2)伪影指数最小的keV范围是80~100keV。(3)ROI近的植入前Mono组和植入后Mono+MARs组CT值分别为(80.25±16.00)和(30.10±10.4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78,P〈0.05);ROI中和ROI远的植入前Mono组、植入后Mono+MARs组cT值分别为(63.21±6.61)和(54.84±10.60)HU、(76.54±9.07)和(73.20±5.39)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30、0.822,P值均〉0.05)。结论能谱成像技术能准确校正距离金属3cm范围外的伪影,并提供准确的CT值。
李晓莉冯卫华董诚陈海松曹会志徐文坚
关键词:假体和植入物金属
核素骨显像中影响椎体转移瘤检出率的因素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中影响脊椎转移瘤检出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脊椎转移瘤患者的核素骨显像、CT和MRI,观察并记录单纯椎体受累的椎体内病灶的数目、位置、体积、转移类型、有无压缩等。结果 CT和MR显示单纯椎体受累脊椎356个。核素骨显像对于髓内型、皮质下型及皮质型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2.00%(1/50)、25.00%(38/152)、58.78%(77/13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1,P<0.001);对小(体积<523mm3)、中(体积523~4186mm3)、大病灶组(体积>4186mm3)的检出率分别为5.98%(7/117)、41.76%(71/170)和84.78%(39/4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47,P<0.001)。在中等病灶组,核素骨显像对于溶骨性和成骨性转移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28.42%(27/95)、51.72%(3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P<0.005)。对于压缩和非压缩骨折,核素骨显像的检出率分别为95.65%(22/23)、34.83%(116/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2,P<0.001)。结论脊椎转移病灶的位置、体积、转移类型及椎体有无压缩骨折是影响核素骨显像检出率的重要因素。
张瑞玲刘吉华左书耀王叙馥冯卫华李晓莉
关键词:肿瘤转移放射性核素显像
手术前后复发腹部外侵袭性纤维瘤病影像学观察
2013年
目的分析腹部外侵袭性纤维瘤病(eAAF)影像学表现,对临床治疗及预后作出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首诊并经病理证实11例eAAF病人的术前CT、MR表现,并与术后复发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结果本组11例eAAF中,3例发生于颈肩部及腋窝,2例发生于上肢,6例发生于下肢及髋周。肿瘤多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浸润性生长。术前CT图像,病灶相对于骨骼肌呈均匀略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呈轻度渐进式均匀强化。术前8例行MR检查,T1WI呈类似肌肉样低信号,压脂像或STIR呈明显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中均可见不规则斑点状、蚓状低信号影。4例行MR增强检查显示,病变主体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平扫短T2信号影未见强化。术后随访6例均复发,病变体积明显大于术前,密度或信号均较术前不均匀,脂肪抑制序列T2WI中短T2低信号影体积较术前增大。结论 eAAF具有较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MRI检查能够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eAAF局部外科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且复发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更具侵袭性。
马千里蒋钢刘士锋刘学军李晓莉冯卫华
关键词:纤维瘤病侵袭型复发
宝石能谱CT去除金属植入物伪影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去除金属植入物伪影方面的价值。方法含碘对比剂溶液用蒸馏水稀释成8种不同浓度(mg/ml)置于50 ml硬塑料管体模中,将各支硬塑料管嵌入塑料模具及带有金属内固定猪骨的软组织中,分别进行能谱CT及常规扫描,测量不同扫描方式下塑料管体模内试剂的CT值。应用设计资料的非参数设计中的配对设计的秩和检验方法对常规扫描及GSI能谱扫描的8支浓度塑料管内试剂的在植入金属内固定前、后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两两多重比较。结果在相同KV下,GSI能谱扫描80、100、120、140 Kev下CTGSI后与CTGSI前相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常规80、100、120、140 KVP扫描下CT普通后与CT普通前相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宝石能谱CT明显减少金属植入物伪影。
王山山冯卫华李晓飞李晓莉董诚曹会志徐文坚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伪影能谱成像
骨肉瘤三种不同组织学亚型的MR征像分析
:文章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不同组织学类型普通型骨肉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骨肉瘤不同亚型的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普通型骨肉瘤的认识. 资料和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骨肉瘤资料,其中骨母细胞...
董诚李晓莉徐文坚刘吉华冯卫华
CT动态增强在鉴别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是否可以通过CT动态增强鉴别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单发性肾肿块患者,其中病理学证实为肾嗜酸细胞瘤25例,嫌色细胞癌5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三期动态增强CT检查。评估的CT影像特征包括位置、肿瘤大小和形状、坏死、囊性改变、钙化、出血、中央星芒状瘢痕、节段性增强反转、肾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两组病变大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的其他CT成像特征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两者之间的囊性改变、中央星芒状瘢痕、节段性增强反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33、0.000)。两种肿瘤在位置(左或右、皮质或髓质)、大小、形状、坏死、钙化、出血、肾周浸润或淋巴受累等方面均无差异。结论囊性改变、中央星芒状瘢痕和节段性增强反转的CT特征有助于区分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
周锐志张静徐文坚李晓莉
关键词:肾嗜酸细胞瘤嫌色细胞癌
能谱成像技术在去除碘对比剂硬化伪影方面的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能谱成像技术(GSI)去除碘对比剂硬化伪影方面的价值,并评估CT值测量的可靠性。方法将碘剂与水配成18种浓度(0~100.0g/L)的试管液,并分别在离体及模型内行GSI和常规140kVp两种成像扫描。测量试管内外兴趣区不同条件下不同扫描方式图像的CT值和SD值,计算兴趣区的伪影指数(AI)并进行对比分析;在0和100.0g/L试管周围取多个兴趣区,测量CT值,计算伪影造成的CT值偏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0及80keV单能量图像的AI值与140kVp图像的AI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208、3.583,P<0.01),80keV图像质量更优;80keV图像下碘剂周围组织CT值偏差小于140kVp图像(t=3.804,P<0.01);80keV图像中各碘管离体和载体之间CT值偏差小于140kVp图像。结论 GSI有助于解决碘对比剂引起的硬化伪影,提高血管造影检查的图像质量,并对血管周围组织定量分析。
董诚冯卫华李晓莉李晓飞曹会志徐文坚
关键词:造影剂伪影
3.0 T MRI平扫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探讨3.0T MRI平扫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与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在子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子宫颈癌患者和16名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了3.0T磁共振常规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别测量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病灶的ADC值及eADC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两组病变的ADC值及eADC值。结果研究组宫颈癌患者的平均ADC值为(1.00±0.20)×10^(-3)mm^2/s,对照组正常宫颈的平均ADC值为(1.45±0.14)×10^(-3)mm^2/s,经统计学分析宫颈癌患者的平均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1,P〈0.05)。宫颈癌患者的平均eADC值为0.455±0.690,正常宫颈的平均eADC值为0.323±0.450,经统计学分析宫颈癌患者的平均e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20,P〈0.05)。不同病理分期的宫颈癌患者经过DWI后测得的ADC值和eADC值进行比较,各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例宫颈癌患者经3.0 T MRI常规平扫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的有58例,准确率为90.63%(58/64);3.0 T MRI常规平扫联合DWI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的有63例,准确率为98.44%(63/64)。结论3.0 T MRI常规平扫结合DWI较常规MRI平扫对于检测宫颈癌更敏感,DWI在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静纪清连和福李晓莉徐文坚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