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明 作品数:15 被引量:99 H指数:6 供职机构: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梧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 广西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自筹经费科研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2007年 李春明关键词:低颅压综合征 脑脊液 误诊 电针刺法加壮医药线点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仪对脑卒中偏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采取电针刺法+壮医药线点灸+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70例研究对象分成甲组(电针刺法加壮医药线点灸组,90例)、乙组(电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仪组,90例)与丙组(综合治疗组,90例),3组采取对应的方法治疗4周,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乙组为90.00%,丙组为97.78%,丙组显著高于甲乙2组(P<0.05);治疗后各组在BI评分上均较治疗前提高,而丙组评分提高幅度显著高于甲乙2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治疗中,应用电针刺法加壮医药线点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的方式,可取得满意疗效,改善患者患者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潘康健 李春明 李国辉关键词:壮医药线点灸 脑卒中偏瘫 疗效 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3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新一代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依达拉奉30 mg。结果治疗后两组NDS评分均显著下降,尤以治疗组为著。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率75%,高于对照组的3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 李春明关键词:脑出血 依达拉奉 羟自由基清除剂 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8例 2004年 目的 探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出血期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 方法 对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以G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结果 动脉瘤100%栓塞30例,95%栓塞18例,90%栓塞10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微弹簧圈逸出载瘤动脉1例。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若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李国辉 李贵福 李春明 陈绚 周军荣关键词:血管内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 可脱性弹簧圈 GDC 手术操作技巧 全脑血管造影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该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高Hcy组(50例)和正常Hcy组(70例),比较两组近期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及随访期间血管事件再发率。结果高Hcy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随访期血管疾病再发率明显低于正常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 黎铮 李国辉 陈绚 李春明 梁丽芸 黄宇 韦维 赵海林 王晓婷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生活质量 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Pub Med,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开始至2014年3月发表的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手册对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标准评分对所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4个临床研究,共2 204例患者。所纳入研究仅有一个为中等质量文献,16个研究描述了不良反应情况。Meta结果显示,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更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日常生活能力及改善神经功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OR=4.03,95%CI(3.09,5.25)];[OR=2.07,95%CI(1.68,2.55)];[OR=8.48,95%CI(6.292,10.68)];[OR=6.46,95%CI(4.82,8.10)];[OR=5.03,95%CI(3.67,6.38)];[OR=9.79,95%CI(6.69,12.89)],但在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3.00,95%CI(-18.41,64.40)],尚不能表明其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血hs-CRP。结论目前的研究证据支持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更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痊愈率及改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其安全性较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由于纳入研究的局限性,上述结论仍待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明。 黎丽群 李春明 赵海林 黄宇 韦维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血栓通 META分析 血清3-硝基酪氨酸水平与脑小血管病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3-硝基酪氨酸(3-NT)水平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CI)的关系。方法选取144例CSVD患者,根据是否并发CI分为CSVD-CI组、CSVD-NCI组,另选取5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三组血清3-NT,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将CSVD-CI组分为重度CI组、中度CI组、轻度C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CSVD患者并发C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3-NT水平对CSVD患者并发CI的诊断价值。结果CSVD-CI组血清3-NT水平高于CSVD-NCI组和对照组,CSVD-NCI组血清3-NT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CSVD-CI组血清3-NT水平随着CI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SVD-CI组MMSE评分与血清3-NT水平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3-NT为CSVD患者并发CI的独立影响因素(OR=1.998,95%CI:1.483~2.69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3-NT水平诊断CSVD患者并发CI的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0.679~0.825),最佳截断值为5.61 ng/mL,此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8.16%、80.70%、79.17%。结论CSVD患者血清3-NT水平升高,并发CI后其水平进一步升高,且随着CI程度加重而升高,是CI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CSVD患者并发CI的预测指标。 李春明 姚红芳 潘康健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 氧化应激 3-硝基酪氨酸 血清降钙素原和脑脊液降钙素原检测在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分析血清和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在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成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成年中枢神经性系统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初诊疑似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均采用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及分离确诊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同时对脑脊液和血清标本进行降钙素原的检测。整理并记录60例患者的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结果和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以脑脊液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血清和脑脊液降钙素原大于0.5ng/mL为感染阳性,采用四格诊断表,输入降钙素原检测结果和脑脊液病原微生物检测数据,分析并计算血清、脑脊液降钙素原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判断的一致性,分析降钙素原脑脊液和血清检测方法对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31例患者为细菌性感染,22例患者为病毒性感染,7例患者未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88.34%。血清降钙素原检测:阳性49例、阴性11例;脑脊液降钙素原检测:阳性37例、阴性23例。血清降钙素原与脑脊液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致性检验的Kappa系数为0.769,血清降钙素原和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脑脊液降钙素原与脑脊液病原学检测结果的Kappa系数为0.315,脑脊液降钙素原和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差。血清降钙素原对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诊断的灵敏度为96.08%,准确度为93.33%,特异度为77.78%,脑脊液降钙素原对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诊断的灵敏度为73.33%,准确度为45.00%,特异度为38.46%;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成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脑脊液降钙素原检测的诊断价值不大。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方法对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 韦维 李春明 黄宇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血清 脑脊液 降钙素原 成年人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血脂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血脂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检出率。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实验室检查,将两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血脂水平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s-CRP、Hcy、D-D水平、TC、TG及LDL-C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指标阳性检出率、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不同发病机制、不同梗死程度、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hs-CRP、Hcy、D-D水平以及血脂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与hs-CRP、D-D、血脂指标以及hs-CRP水平同D-D水平为正相关,各项检测指标与发病机制、梗死灶直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血脂水平联合检测能够较好地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陈基文 周梓婷 潘康健 陈绚 李春明关键词:脑梗死 C反应蛋白 血脂 叶酸、维生素B_(12)对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叶酸、维生素B_(12)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治疗的80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配法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40例在常规脑梗死治疗基础上,加用叶酸、维生素B_(12)治疗;常规组40例采用营养脑神经,控制基础血压,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血管循环的常规治疗方式。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病人在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一氧化氮(NO)及内皮型NO合成酶(eNOS)等临床指标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观察对比治疗后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l)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NO及内皮型NO合成酶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在治疗后2周与6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在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及6个月,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均随时间延长显著升高,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一氧化氮及内皮型NO合成酶含量降低,血流黏稠度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加,采用叶酸、维生素B_(12)治疗后可显著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 黎铮 李国辉 陈绚 李春明 梁丽芸 黄宇 韦维 赵海林 王晓婷关键词:高血压 叶酸 维生素B12 血管内皮 同型半胱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