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伟
- 作品数:66 被引量:478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红山文化玉器与原始宇宙观
- 自1973年夏辽宁阜新胡头沟墓地发现后,红山文化玉器逐渐被学者认识,并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精彩纷呈。对于红山玉器含义的推测是最容易引人遐想的题目,有关的论述也就最丰富多彩,歧见也最多。史前时代意识形态的分析本来就是...
- 李新伟
-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红山玉器考古学文化
- 文献传递
-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2006年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期大型墓葬被引量:25
- 2007年
- 河南灵宝地处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带,聚集了众多大型中心性聚落,西坡遗址面积达40万平方米,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者之一。自2000年第一次发掘以来,该遗址因大型房址①、壕沟、墓地②、大型墓葬和成批玉器③的发现日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2005年4~7月的第五次发掘中,发现了该遗址的墓地,共揭露仰韶文化中期晚段墓葬22座,出土玉器10余件。其中最大的墓葬M8长3.95、宽3.09、深2.35米,随葬有骨箍、长22.9厘米的玉钺、陶大口缸等特殊遗物。这是在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区第一次发现该时期墓葬,尤其受到学术界关注。为了对墓地的情况作进一步了解,2006年3~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西坡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位置在2005年发现的墓葬区的西部和北部,揭露面积约1600平方米,发现大型墓葬2座,其他中、小型墓lO座。出土随葬品有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各墓葬的年代与2005年发现的墓葬相当,同属仰韶文化中期晚段。现将其中2座大型墓葬M27、M29的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 李新伟马萧林杨海青
- 关键词:西坡遗址墓葬
- “西阴纹”的解读被引量:2
- 2021年
- 1926年,李济先生发掘西阴村遗址,将一种有弯角状空白的彩陶纹饰称为“西阴纹”。此类纹饰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典型纹饰,学者对其起源和内涵多有讨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弯角状空白表现的是鱼体和鱼头内的空间,其中的弧边三角+圆点、弧线+圆点和弧形+圆点都是鸟纹的图案化表现。因此,“西阴纹”表现的是同为卵生的鸟在鱼体内的孕育和化生,是自半坡类型晚期即开始流行的鱼鸟组合主题的简化表现方式。
- 李新伟
- 关键词:仰韶文化彩陶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
-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兴隆洼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对考古遗址内遗物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是研究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重要手段。将兴隆洼文化南台子、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资料数字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遗物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显示出遗址内石器和石料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这说明初级的专业化生产可能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即已发生。
- 李新伟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兴隆洼文化
- 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彩陶与中国史前彩陶的相似性被引量:6
- 2019年
- 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是分布在黑海西部和北部的重要史前文化,时代与中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期大体相当,而且在彩陶纹饰和器型上都与其有很高度的相似性。本文对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的基本文化内涵和分期进行了介绍,列举了其彩陶与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期彩陶的多种相似性。因为在此两大文化体之间的中亚地带没有发现可以起到桥梁作用的文化,还难以断定这样的相似性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但造成相似性的原因和两大文化体不同的发展历程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 李新伟
- 关键词: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彩陶中西交流
-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墓地2005年发掘简报被引量:26
- 2008年
- 西坡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西坡村西北,坐落于铸鼎原南部,北距黄河约8公里。南距秦岭山脉北坡约4公里,东、西两侧分别为沙河的支流夫夫河与灵湖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456475米,四周多为断崖。现存面积约40万平方米(图一)。
- 马萧林李新伟杨海青
- 关键词:西坡遗址墓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 陶寺遗址龙山时代黑色陶衣的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龙山时代具有早期国家雏形的都邑性城址,本研究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陶器的组成和结构的深入分析,首次发现并确证了龙山时代黑灰陶表面黑色陶衣的存在,不但补充了黄河流域这一时期黑灰陶表面陶衣研究的空白,还对今后"黑皮陶"的研究提出了除渗碳工艺以外新的研究思路.另外,根据考古发掘中器物出土的位置和区域,推测施加这种陶衣的器物可能是仅为权力者所使用的.
- 鲁晓珂李伟东罗宏杰何驽李新伟
- 关键词:陶寺遗址化学组成显微结构
- 在追溯中华文脉中读懂“文明中国”
- 2023年
-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基因在中华文明形成时期已经开始孕育,成为最深远的中华文脉。这些特性的形成,与中华文明独特的“多元一体”形成过程密切相关。考古学依据丰富的出土资料对这一进程的最新阐释,打破了古史记载的鸿蒙混沌,将追溯中华文脉和解读“文明中国”的时间轴线延伸至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时期。以世界文明的视角观察,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如此地域广阔、气魄恢弘。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历程中开辟的独特道路,以及在此历程中孕育的突出特性和深远文脉,是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根源。
- 李新伟
- 关键词:宇宙观政治观
- 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形成被引量:63
- 2015年
- 一理论简述目前,在对世界各地区前国家复杂社会的研究中,社会上层获得和维持权力的方式(leadership strategy)备受关注,而建立远距离交流网普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1]。美国考古学家皮波斯在对密西西比河流域史前社会的经典研究中指出,表达身份与等级的物品的价值是由社会距离和地理距离决定的:从社会距离上讲,越是远离普通民众且只有社会上层才能获得和使用的物品的价值越高;从地理距离上讲,越是来自远方的物品的价值越高。
- 李新伟
- 关键词:史前社会社会距离地理距离考古学家普通民众
- 共识的中国、理想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苏秉琦“中国”形成理论的新思考被引量:6
- 2020年
- 一苏秉琦早在1979年就指出中国考古学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回答“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①。完成这一使命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是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前基础,即在史前时代识别历史时期中国的雏形。
- 李新伟
-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多民族国家特约专稿史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