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承桧

作品数:7 被引量:184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生态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农村
  • 2篇农村居民
  • 2篇农村居民点
  • 2篇农地
  • 2篇农地流转
  • 2篇农业
  • 2篇居民点
  • 2篇村居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生产效率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效应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适宜性
  • 1篇土地利用规划
  • 1篇土地流转
  • 1篇能值

机构

  • 7篇西南大学
  • 1篇外生成矿与矿...

作者

  • 7篇李承桧
  • 4篇杨朝现
  • 3篇信桂新
  • 2篇陈荣蓉
  • 1篇魏朝富
  • 1篇杨庆媛
  • 1篇陈兰
  • 1篇刘鹏

传媒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重要性和适宜性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区域土地利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状况、规划导向作用的不同,客观上将形成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区域。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以各镇(街)为评价单元,综合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内部土地闲置率法、城镇体系规划法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各镇(街)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区级目标达成的重要性,同时从自然适宜度、经济发展度、社会接受度、规划导向度4个方面选取8个指标,评价各镇(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性。基于重要性、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叠置分析,划分出优先保障区、重点规划区、逐步推进区、控制发展区4个类型区,并针对不同分区的特征从空间布局、整理方式、政策导向、"增减挂钩"指标分配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统筹协调建议。
刘鹏陈荣蓉杨朝现李承桧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适宜性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2012年
由于历史及地形等方面的原因,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且利用粗放的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以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农村居民点规划定位的三种类型,并从微观层面上设计了优化布局的五种模式。
李承桧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规划
农地流转不同用途对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
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其核心都是在农村资源配置基础上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现今,农村土地细碎化、经营分散、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资源优化配置,这种问题在人多地...
李承桧
关键词:农地流转
文献传递
基于农户收益风险视角的土地流转期限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以短期流转为主,农地使用权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不利于耕作者对农地的规模经营和长期投资。本文从农户角度,基于收益风险视角建立了农户农地流转方案选择模型,结果表明农地转出后农户面临的非农就业风险和就业禀赋对农户流转方案的选择具有决定意义。基于理论研究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进一步实证探究了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期限选择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养老保障和失业保险的缺乏仍然是阻碍农户长期流转农地的最主要因素;土地流转市场中长期流转租金的提高对于引导农户选择长期流转方案具有明显激励作用;高等级农地流转的保障性较强,流转期限较短,低等级农地流转的经济性较强,流转期限较长;流转农户家庭中非农收入比重越高,劳动力结构中务工人数比率越大,农户长期流出农地的可能性越大。
李承桧杨朝现陈兰程相友
关键词:土地流转
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为评价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本研究选取重庆市荣昌县农地流转典型区域,结合实地调查和能值分析方法,分别以普通农户和经营大户的投入和产出表征农地流转前后的农业生态系统投入和产出,对研究区农地流转前后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后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购买能值投入较流转前减少70.48%,能值产出增加2.15%。这使得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由农地流转前的0.01增加到流转后的0.04,提高了300%。农业机械对人工的替代是单位投入减少的最主要因素,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对于可更新系数小于系统可更新系数的单项投入来讲,减少其投入量能够使系统的环境负载率降低;对于可更新系数大于系统可更新系数的单项投入来讲,增加其投入量能够使系统的环境负载率降低。但是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单项投入的变化均使得环境压力有所增大。其中,人力投入大幅度减少,电力柴油等投入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因此,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载率由农地流转前的0.12增加到流转后的0.65,提高441.67%;可持续性指标由流转前的0.08降低到流转后的0.06,生态可持续性降低25.00%。研究发现,适度规模经营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过,种植结构调整高附加值化和高产量追求,导致农药化肥等购买资源大幅度地增加,加剧了农业生态系统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研究认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农业集约化发展方式的选择。为此,国家在引导农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体系中需对此给予指导并施以规范。
程相友信桂新陈荣蓉李承桧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被引量:14
2016年
以荣昌县2005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地类转换获取县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信息,并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模型,对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12年间,在退耕还林、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多重因素驱动下,研究区以往较为稳定的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转换频繁,突出表现在水田、旱地、林地、园地及建设用地间的转换;2 2005-2012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358 2上升至0.382 2,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其中旱地向林地、建设用地向林地、水田向林地转换的贡献率最为突出;3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不利的负效应转换,尤其应注意林地向旱地、林地向水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逆向转换.研究认为,实施"人退林进",加强林地抚育,严格耕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空间蔓延,强化集约利用,是今后改善和提升传统农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
李承桧信桂新杨朝现程相友
关键词:传统农区生态环境效应
用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模型评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效应被引量:142
2017年
规范评价实施效果对科学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山地丘陵区3个农业产业化进程梯度差异明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重庆市江津区(YQ-I)、铜梁区(YQ-II)、梁平县(YQ-III)为样区,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样点,选取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土地流转规模等10项指标,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熵权法和改进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应用于评价。结果发现,在影响经济-社会效应的各项指标中,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项目后期管护农民参与度、农民参与项目施工收入等3项指标处于重要级,指标值变差大、影响强;农民人均农业年收入变化、整治工程村民满意度、项目后期管护措施到位度和农民参与项目施工人数等4项处于边缘级,指标值变差小、影响弱;其余指标处于次要级,影响程度居中。3个样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综合效应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关系密切,呈现为农业产业化进展快速型的YQ-I>进展加速型的YQ-II>相对缓慢型的YQ-III,效应等级分别为良、中、差;但单方面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指标等级分布不平衡、效应等级分布不平衡、研究样区内部不平衡;而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表现为YQ-III、YQ-II和YQ-I中,经济效应贴近度与社会效应贴近度之间的差距依次为22.25、1.21和0.77倍。因此,通过农业产业化,山地丘陵区能有效地利用和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支撑作用,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更好地统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与后续管护;而基于熵权法和改进TOPSIS模型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经济-社会效应评价。
信桂新杨朝现杨庆媛李承桧魏朝富
关键词:土地利用高标准基本农田后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