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全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2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清
  • 3篇血清降钙素原
  • 3篇降钙素
  • 3篇降钙素原
  • 3篇发热
  • 2篇血小板
  • 2篇急性
  • 2篇急性发热
  • 2篇反应蛋白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心功能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衰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事件
  • 1篇醒脑

机构

  • 7篇江门市中心医...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李志全
  • 4篇徐志锋
  • 4篇陈荣健
  • 3篇李国明
  • 2篇余梅娟
  • 2篇王力军
  • 1篇彭宇程
  • 1篇高永祺
  • 1篇陈发球
  • 1篇李春盛
  • 1篇孙刚
  • 1篇何纲

传媒

  • 1篇中国城乡企业...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白求恩医学杂...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发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发热疾病病因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120例发热待查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PCT和hs-CRP水平,并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评价PCT和hs-CRP对急性发热疾病病因学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5);PCT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82.4%、92.8%和75.7%,hs-CRP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9%、58.8%、83.9%和60.0%。结论: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热患者血清PCT和hs-CRP水平显著升高,二者检测可用于急性发热患者的病因学诊断,PCT敏感性及特异性更好。
徐志锋余梅娟李志全陈荣健李国明
关键词:发热病因学诊断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检测在急性左心衰的诊断价值
2019年
目的研究在急性左心衰是否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中进行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合并肺部感染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视为观察组,另外46例单纯急性左心衰患者视为对照组,均接受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血清PCT、CRP、BNP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0.576 ng/ml时,对于急性心力衰竭伴发肺部感染的诊断特异度为84.30%,诊断敏感度为85.80%;血清CRP对于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最佳阈值为15.72 mg/L,诊断的特异度为78.50%,敏感度为69.40%。结论血清PCT、CRP检测能够比较准确的诊断急性左心衰,且能够较为准确鉴别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有应用价值。
李志全陈发球陈荣健孙刚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急性左心衰肺部感染
血清降钙素原质量浓度诊治急性发热患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在诊治急性发热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诊治的急性发热患者285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常规组122例和PCT组163例。均测定血常规、C-反应蛋白,并通过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查明确诊断;PCT组患者加测PCT。常规组按照抗生素指南进行治疗,PCT组根据PCT质量浓度指导抗生素治疗。比较2组的抗生素费用及疗程、使用率及临床有效率和病死率。PCT组按感染的判定标准分为3个亚组: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法等统计方法,比较各组炎症指标对诊断细菌感染的价值。PCT组按照预后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两组,比较两组间血清PCT质量浓度,评价其与细菌感染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常规组和PCT组抗生素的费用及使用率、疗程分别是(3586.5±703.3)元、95.08%、(15.01±11.21)d和(1871.2±433.5)元、54.60%、(11.22±7.1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有效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质量浓度在细菌感染组(1.12±0.88)ng/ml均高于病毒感染组(0.21±0.11)ng/ml和非感染组(0.18±0.1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后2组的P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均优于其他炎症指标。结论血清PCT质量浓度对急诊医师鉴别诊断急性发热的性质、预后优于其他炎症指标,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重要指导意义。
徐志锋李春盛王力军陈荣健李志全李国明
关键词:急性发热血清降钙素原
肾绞痛急诊治疗方法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对几种急性肾绞痛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急诊科治疗肾绞痛的首选方法。方法选取急诊科340例肾绞痛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4组:A(哌替啶)组;B(双氯芬酸钠)组;C(间苯三酚)组;D(双氯芬酸钠+间苯三酚)组。观察各组的平均起效时间及用药30min后的疗效。结果哌替啶组、双氯芬酸钠+间苯三酚组、双氯芬酸钠组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9.53±3.34)min、(10.49±2.54)min、(10.51±2.27)min,均少于间苯三酚组(18.51±4.8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前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比较,问苯三酚组(11.43%)和双氯芬酸钠+间苯三酚组(9.00%)均低于哌替啶组(24.59%)和双氯芬酸钠组(23.75%)。间苯三酚组无不良反应,双氯芬酸钠组和双氯芬酸钠+间苯三酚组的不良反应率(2.27%、2.78%)均低于哌替啶组(27.27%)。结论双氯芬酸钠+问苯三酚是目前值得推荐的肾绞痛治疗方法。
徐志锋何纲李志全陈荣健李国明
关键词:急诊处理绞痛肾疾病
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对PCI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对PCI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影响,进一步探讨他汀类药物与血小板功能的关系。方法:92例择期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5mg组(R5组,n=30)、瑞舒伐他汀20mg组(R20组,n=31)、阿托伐他汀20mg组(A20组,n=31),同期行冠脉造影的非冠心病患者30例作为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单纯CAG组)。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术,比较术前及术后24h四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CD63变化。结果:R5、R20和A20组CD62P百分率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单纯CAG组术后无明显升高(P>0.05)。与R20组相比,R5、A20组术后CD62P百分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5组CD62P百分率与A2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5、A20组CD63百分率明显高于R2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5组CD63百分率与A2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20组CD63百分率与单纯CA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表明经皮冠脉介入术术后循环外周血小板活性增高,对评估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具有积极意义;瑞舒伐他汀具有抑制血小板作用,并随剂量升高而加强,并且安全有效,PCI术前负荷剂量服用可使患者获益更多。
彭宇程李志全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D62P
院前急救中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对心血管事件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42例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46例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采用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变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急诊抢救成功率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在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早期采用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有较好效果,并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志全邓杨洋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功能抗血小板治疗
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感染性发热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感染性发热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10例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按感染的判定标准分为病毒组115例与细菌组95例,病毒组随机分为治疗A组65例和对照A组50例;细菌组分为治疗B组52例和对照B组4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治疗。比较各组体温变化、醒脑静注射液对发热的干预。结果:治疗A组用药后2 h、4 h的退热效果、退热时间(4.3±2.7)h、发热次数(3.0±1.4)次、疗程(3.8±1.6)d均显著优于对照A组(P<0.01);治疗B组4h的退热效果和退热时间(6.5±3.3)h明显优于对照B组(P<0.05);但发热次数(5.5±1.8)次和疗程(7.3±2.4)d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病毒感染性发热退热有效、迅速,减少再发热,有效缩短病程,能明显干预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过程。
徐志锋王力军余梅娟高永祺李志全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发热干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