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如祥

作品数:7 被引量:7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积云
  • 2篇冰晶
  • 2篇值模拟
  • 1篇悬浮颗粒物
  • 1篇氧化硫
  • 1篇液氮
  • 1篇云室
  • 1篇酸化剂
  • 1篇酸雨
  • 1篇气流
  • 1篇气溶胶
  • 1篇气溶胶颗粒
  • 1篇总悬浮颗粒
  • 1篇总悬浮颗粒物
  • 1篇污染
  • 1篇颗粒物
  • 1篇空气污染
  • 1篇化学元素平衡...
  • 1篇二氧化硫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市人工影...

作者

  • 7篇李如祥
  • 6篇黄世鸿
  • 1篇谢骅
  • 1篇莫天麟
  • 1篇魏荣爵
  • 1篇韩光
  • 1篇任婕
  • 1篇曹学成
  • 1篇王美玲

传媒

  • 4篇气象科学
  • 2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我国若干地区总悬浮颗粒物和沉积尘来源解析被引量:37
1999年
使用受体数学模型中的化学元素平衡法(CEB)对西安市的总悬浮颗粒物和市区地面以及北京郊区、湖北黄石工业区、河南平顶山工业区、陕西枣园的积尘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几类源中,土壤上贡献是最主要的,其次是煤烟尘和建筑尘,再次是冶炼尘,汽油尘最小。各源贡献出现的地区、季节差别,主要是与工业活动和人们生活使用的材料和燃料相一致。这些结果反映了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的基本状况,对大气环境防治有指导意义。
谢骅黄世鸿李如祥李联盟李淑君
关键词:总悬浮颗粒物化学元素平衡法空气污染
液氮成冰效率的小云室试验被引量:2
1993年
该文对液氮成冰效率作了小云室实验介绍。小云室实验中直径1mm的液氮成冰率达到10^(13)量级。
王美玲任婕韩光曹学成俞香仁姚扬苑黄世鸿李如祥
关键词:液氮云室
积云发展对酸化剂清除的数值模拟
1996年
本文利用云内成雨清除模式和云下雨水冲刷清除模式讨论了云内和云下致酸物质的清除、酸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雨水酸化主要是在云内形成、而云底之下雨水对清除酸化过程是不重要的。而对流引起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对污染层内致酸物质的浓度变化有较大影响。
李如祥黄世鸿莫天麟
关键词:积云酸化剂数值模拟酸雨二氧化硫
常州市大气气溶胶颗粒来源解析被引量:31
1995年
用“化学元素平衡法”(CBM)对常州市气溶胶来源进行鉴别,结果表明:土壤尘对TSP和IP的贡献率居首位,分别占30%和40%,燃煤尘和建筑尘对TSP的贡献率各占25%,对IP的贡献率,前者为21%,后者为17%,钢铁尘,对TSP和IP贡献率分别为2.5%和4.1%,汽油尘对TSP贡献率小于1%,对IP为3.4%。该市IP占总悬浮颗粒总量的63%。
黄世鸿李如祥沈恒华陆百英金华中陈诚坤
关键词:气溶胶
补偿性下沉气流对积云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用带有积云外补偿性下沉气流参数化方法的积云一维时变模式讨论了补偿性下沉气流对积云发展的影响,并与虚质量系数模式作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参数β就能比较合理地模拟降水性积云和非降水性积云的发展情况。
李如祥
关键词:积云数值模拟参数化
超声速气流成冰率和冰晶形成机制被引量:2
1993年
在温度为0—12℃并悬浮有雾滴的冷箱中测量了超声速气流的成冰率ρ_(io)结果表明,在马赫数1.1—1.84和总压小于6个大气压范围,ρ_1介于10^(12)-10^(12)g^(-1)。结果还表明,ρ_2随马赫数和总压增大以及环境温度降低而缓慢增加。这些结果与超声速气流膨胀理论所表明的规律相一致。 对冰晶形成机制分析表明,超声速气流中的水汽均质核化(凝结-冻结)是产生冰晶的主要过程。本文指出,超声速气流用于飞机人工影响天气具有价廉、无污染、简便和长距离作业等优点。根据实验提供的数据,发展一种新的人工影响天气新技术是可能的。
黄世鸿李如祥钱昌国
关键词:超声速气流冰晶
冰晶产生的非催化触发机制研究被引量:11
1991年
本文研究了用压缩空气爆破(薄膜爆破,激波管等)和火药爆炸非催化方法触发冰晶产生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大量实验认为超声波和冲击波的作用不一定能够触发过冷水滴冻结,而超声速气流的绝热膨胀冷却作用则是触发冰晶产生的确切机制。然后设计了超声速气流发生装置并在过冷雾中进行触发冰晶产生的实验。结果表明,超声速气流(M=1.1)触发冰晶产生非常有效。阈温为-2℃。冰晶产生的临界压强为2.1atm,阈压随实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总压超过阈压0.2—0.3atm时,冰晶大量产生。这些结果与超声速绝热膨胀理论相一致。
黄世鸿李如祥钱昌国魏荣爵
关键词:冰晶触发机制非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