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强

作品数:88 被引量:526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16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7篇小麦
  • 31篇赤霉
  • 30篇霉病
  • 30篇赤霉病
  • 26篇抗赤霉病
  • 18篇小麦抗赤霉病
  • 17篇抗性
  • 16篇病抗
  • 16篇赤霉病抗性
  • 15篇基因
  • 14篇玉米
  • 14篇分子标记
  • 12篇作物
  • 12篇夏玉米
  • 10篇育种
  • 10篇QTL
  • 9篇抗病
  • 8篇冬小麦
  • 8篇籽粒
  • 7篇

机构

  • 45篇南京农业大学
  • 27篇河南省农业科...
  • 12篇河南农业大学
  • 8篇河南省农业科...
  • 5篇郑州师范学院
  • 3篇商丘市农林科...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南职业技术...
  • 1篇焦作师范高等...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天津市农业科...
  • 1篇山西大地复垦...
  • 1篇河南省天下粮...

作者

  • 88篇李国强
  • 35篇马正强
  • 29篇郑国清
  • 25篇胡峰
  • 25篇贾海燕
  • 19篇冯晓
  • 19篇薛树林
  • 16篇张杰
  • 13篇臧贺藏
  • 11篇朱云集
  • 11篇孔忠新
  • 9篇郭天财
  • 9篇张建涛
  • 8篇赵巧丽
  • 7篇沈学善
  • 7篇陈丹丹
  • 5篇许峰
  • 5篇王来刚
  • 5篇周萌
  • 5篇赵晴

传媒

  • 11篇河南农业科学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玉米科学
  • 4篇作物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农业图书情报...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14篇2016
  • 1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1年—2012年《河南农业科学》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全面了解《河南农业科学》的载文数量、质量及发展潜力,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该刊2001年—2012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为样本,从载文量、基金项目资助信息、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词频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2012年《河南农业科学》共出版144期,发表研究论文5 031篇,年均载文419.25篇,年均页数1 367.08页,平均每篇3.26页,期均发文34.94篇。12年间载文量、期均发文量、单篇页数、总页数、基金论文数量和基金论文比逐年增加,其中载文量增长了47%,总页数增长了258%。第一作者所属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河南省的最多,占总载文量的74.38%。河南省优势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和烟草是该刊最关注的领域;本研究结果反映了《河南农业科学》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为制定措施进一步提高该刊的学术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
李国强燕照玲胡峰刘艺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
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清晰地描述冬小麦生产中耗水特征,基于水足迹理论和量化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生产水足迹特征,并对造成水足迹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生产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其中豫西、豫中、豫南和豫北的小麦水足迹较高,而豫东地区的生产水足迹较低。豫南绿水足迹比例最高为34.5%,豫北绿水足迹最低为13.6%,绿水足迹所占比例呈现出从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归因分析结果显示,化肥、农机动力、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是影响小麦水足迹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农业生产因子对水足迹的影响大于气象因子的。因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河南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
张杰冯晓臧贺藏赵巧丽周萌陈丹丹胡峰李国强郑国清
关键词:冬小麦水足迹降水量归因分析
低温对不同土壤湿度下小麦植株性状和产量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为研究小麦在不同土壤湿度下经受低温冻害后植株性状和产量变化规律,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拔节期小麦在-6℃(植株体温度)低温环境下维持4 h,土壤重量含水量为26%、18%、10%时,小麦后期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土壤重量含水量的增加,低温冻害对小麦株高、最低茎高、穗下节长、倒二节长和生物产量的影响逐渐降低,土壤重量含水量接近10%时,小麦植株性状则显著降低。随着土壤重量含水量的增加,低温冻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逐渐减轻,土壤重量含水量接近18%时,小麦产量则显著降低,且低温对不同土壤重量含水量环境下小麦穗粒数影响大,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低温处理后不同土壤湿度处理之间,处理W(土壤含水量26%)、处理M(土壤含水量18%)、处理D(土壤含水量10%)和CK潜蘖穗数差异显著(P<0.05),处理W、CK和处理M、处理D之间大穗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处理之间均差异不显著。该试验为预防和降低小麦低温灾害及小麦生产提供技术帮助。
任德超李国强倪永静刘红杰陈丹丹胡新
关键词:小麦低温冻害土壤含水量植株性状
设施蔬菜物联网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应用被引量:10
2015年
针对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传统粗放种植向数字化智能种植方式的转变需求,本着实用、灵活、扩展性强的原则,构建了天津市设施蔬菜物联网管理系统。系统由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存储层和应用层组成,通过对系统数据库结构、专家系统、操作界面、物联网系统的合理设计,实现蔬菜设施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生育时期的专业参数自动分析和控制。
贾宝红钱春阳宋治文王建春吕雄杰李凤菊刘绍伟陆文龙李国强
关键词:设施农业蔬菜温室农业物联网
一种用于检测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1辅助因子in2的分子标记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1辅助因子in2的分子标记及应用;本发明提供了检测小麦染色体6A的SNP标记IWB35485位点的基因型的物质在鉴定或辅助鉴定小麦赤霉病抗性中的应用;还提供了检测小麦染色体6...
马正强李国强贾海燕陈锐桐袁阳
一个控制小麦旗叶宽主效QTL Taflw1的精细定位
小麦作为一种的主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其产量潜力是小麦育种的永恒目标.叶片是小麦的一个重要器官,与许多生理学功能如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旗叶被认为是籽粒中储存的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因此,旗叶的大小、形态等性状都...
薛树林马正强许峰周岩李国强林木森郜忠霞苏秀红姜鸽徐晓武
一种分子标记辅助回交提高小麦抗赤霉病侵入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子标记辅助回交提高小麦抗赤霉病侵入的方法。以携带抗侵入QTL的重组自交家系为供体,以综合性状优良但感赤霉病的品系为受体,进行杂交并回交。在每个回交世代利用与目标QTL紧密连锁的两侧标记进行前景选择,同时...
马正强薛树林李国强许峰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环境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被引量:22
2015年
为了提高农田粮食作物生产效益,设计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环境远程监测系统,简单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软硬件设计。系统利用传感器采集农田大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降雨量、土壤温湿度等环境信息,通过数据服务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合GPRS网络完成农业环境信息的远程监测。试验证明,该系统能实现农田环境和生产现场的远程监测功能,有利于提高农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张杰臧贺藏杨春英景丽王来刚李国强冯晓胡峰赵晴郑国清
关键词:物联网作物监测系统
实时氮肥调控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2012~2013年在洛阳嵩县试验站和延津试验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基于不同基施氮量处理,通过冠层光谱测定计算夏玉米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建立植株氮积累量估测模型,进而根据构建的氮肥调控模型确定玉米调控施氮量,并研究氮肥调控处理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基施氮量处理下的玉米植株在氮肥调控前(拔节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处理间的生理指标差异明显。乳熟期氮肥调控处理的LAI、叶片氮含量、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较常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2.2%、4.3%、5.7%和8.7%。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调控处理的玉米子粒产量提高10.03%,氮肥利用率提高11.37%;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也有明显提高。根据追氮调控模型,不同调控处理的总施氮量均控制在240~280 kg/hm2,可改善氮肥不足及氮肥过量造成的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问题。
张杰臧贺藏李国强赵巧丽胡峰冯晓张建涛周萌郑国清
关键词:夏玉米氮肥利用率
不同株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对氮肥响应的动态分析被引量:71
2009年
为了揭示株型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的影响,通过实施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于主要生育期测定了各处理单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并分别利用Richards和VP方程对其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各株型小麦的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Ra)和最大增长速率(Rmax),缩短了各株型小麦到达Rmax的时间,延长了各株型小麦的缓增持续期(D3)。施氮提高了紧凑型矮秆品种矮抗58、松散型品种淮麦17和中间型品种扬麦12的起始生长势(R0),缩短了上述3种株型小麦的渐增持续期(D1),降低了其到达Rmax时的干物质积累量(WRmax),而紧凑型高秆品种宁麦9号的R0、WRmax和D1与上述3种株型小麦的变化趋势相反。随施氮量的增加,矮抗58和宁麦9号的快增持续期(D2)呈下降趋势,而淮麦17和扬麦12的D2以中氮处理(150kghm-2)最低。施氮降低了淮麦17和扬麦12的叶、穗最大分配比例(Pmax)以及矮抗58和宁麦9号的茎鞘最大分配比例(PSmax),但增加了矮抗58和宁麦9号的叶部和穗部Pmax以及淮麦17和扬麦12的PSmax。施氮降低了宁麦9号、淮麦17和扬麦12的叶分配比例最大下降速率及矮抗58和宁麦9号的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而增加了矮抗58的叶分配比例最大下降速率及淮麦17和扬麦12的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但过量施氮抑制了宁麦9号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的增加和扬麦12穗分配比例最大增长速率的下降。施氮对各株型小麦茎鞘分配比例最大增长和下降速率(RSimax和RSdmax)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因此,在建立高产小麦栽培技术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株型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动态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
李国强汤亮张文宇曹卫星朱艳
关键词:小麦株型施氮量干物质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