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培
-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由匹罗卡品引起的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移动幅度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索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accommodating intraocular lens,AIOL)植入后由匹罗卡品引起的人工晶状体移动幅度。方法对2例(3眼)并发性白内障和20例(27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施行常规超声乳化术。术中植入1CUAIOL。术后1年,采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以及A型超声波测量仪两种设备测量前房深度:在使用1%匹罗卡品滴眼前与滴眼后各分别测量一次。每种仪器前后两次测量的差值即为1CUAIOL在眼内的移动幅度。结果两种仪器测量的1CUAIOL在眼内的移动幅度分别为0.46~1.48mm,平均为(0.72±0.14)mm(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以及0.58~1.66mm,平均为(0.84±0.22)mm(A型超声波测量仪)。结论1CUAIOL植入后,可以明确地测定其在眼内的移动幅度;而这个移动幅度大约可以使人眼获得0.5~1.75D的调节力。
- 赵刚平余建洪虞林丽李山祥李国培
- 关键词:晶体匹罗卡品
- 采用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复发翼状胬肉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移植对治疗复发翼状胬肉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56例68眼复发翼状胬肉,手术在显微镜下完成。观察术后反应,植片生长及翼状胬肉的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7(5.17±1.22)mo,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为4.61±1.23d,羊膜移植手术均一次成功,无1例出现植片排斥,无角巩膜溃汤,无睑球粘连和眼球运动受限。结论:生物羊膜阻断新生血管形成,可快速促进创面上皮愈合,术后无复发和眼部感染,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于丹赵刚平朱敏李国培
- 关键词:生物羊膜复发性翼状胬肉
- 无囊膜眼的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无囊膜眼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无囊膜眼15眼,采用经3.2mm角膜缘切口或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后房型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Alcon MA60BM),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虹膜中周部,观察术中植入情况和术后视力、眼前段及眼压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3例术中出现前房出血。术后随访3~15mo,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无囊膜眼是可行和有效的,长期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 何锦贤梁先军林英杰李国培黄智
-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中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接触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例24眼中高度近视(-3.50~-15.50D)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接触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术前和术后1,3,6和12mo的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评价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和并发症。结果: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84±0.24(0.4~1.2),术后平均裸眼视力0.90±0.29(0.5~1.5),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球镜度数:术前-3.50~-15.50(平均-10.19±3.37)DS,术后1.00~-1.25(平均-0.20±0.68)D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散光度数:术前-1.98±1.62DC,术后-0.41±0.58DC,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3.08±0.21mm,术后2.25±0.32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可接触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中高度近视具有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可逆性;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 李山祥赵刚平余建洪李国培王艳华李追
- 关键词:有晶状体眼后房型高度近视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Argon激光、Nd:YAG激光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中期效果
- 2006年
-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Argon、Nd-YAG激光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中期效果。方法观察治疗后20例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压、滤过泡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与视野:手术前后基本稳定;眼压:术前(27.28±5.64)mmHg与术后(17.38±2.2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滤过泡:主要为弥散型(78.6%);并发症:仅有轻微并发症。结论本疗法中期效果好、并发症少。
- 赵刚平朱敏李国培
-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激光手术青光眼
- LASIK术前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特征分析与氩激光疗效评价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分析LASIK术前检查发现的近视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特征,评价眼底氩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施行LASIK术的连续性病例1 100例(2 190眼)的术前资料,在对所有患者术前扩瞳后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周边视网膜情况并记录,对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如格变、囊样变、干性裂孔、视网膜浅脱离等予以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经随访稳定有效后再择期行LASIK手术。结果: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均随屈光度增加而提高,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颞侧病变比例高于鼻侧。在全部患眼的检查中,发现各类视网膜变性132眼,64眼发现格子样变性(48.48%)、37眼发现囊样变性(28.03%)、54眼发现霜样变性(40.91%)、34眼发现不压白变(25.76%)、12眼发现铺路石样变性(9.09%)、14眼发现干性裂孔(10.61%)、4眼发现裂孔伴局限性浅脱离(3.03%)。对出现较严重视网膜病变的43例患者(78眼)施行了眼底氩激光治疗。复诊时见激光斑反应明显、干性裂孔稳定,局限性浅脱离患者经2~4次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完全平复。对眼底经光凝后行LASIK的患者,在3~6mo复诊中无1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三面镜详查眼底是十分有必要,对发现的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及时予以激光光凝能够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 李山祥赵刚平李国培王艳华李追赵岭江
- 关键词: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氩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