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东进

作品数:150 被引量:1,266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9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5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5篇哲学宗教
  • 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4篇消费者
  • 19篇自我
  • 17篇营销
  • 15篇实证
  • 14篇后悔
  • 14篇感知
  • 12篇实证研究
  • 10篇心理所有权
  • 10篇所有权
  • 10篇脱销
  • 9篇稀缺
  • 9篇广告
  • 8篇心理
  • 8篇意愿
  • 8篇购买意愿
  • 8篇购物
  • 7篇中介
  • 7篇自我建构
  • 6篇市场营销
  • 6篇情境

机构

  • 139篇南开大学
  • 17篇天津财经大学
  • 17篇西南大学
  • 7篇天津中医药大...
  • 7篇天津理工大学
  • 6篇复旦大学
  • 6篇首都经济贸易...
  • 5篇天津工业大学
  • 5篇江西师范大学
  • 4篇安徽工业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重庆大学
  • 2篇延边大学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韩国全州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赣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万里学院

作者

  • 141篇李东进
  • 29篇吴波
  • 19篇李研
  • 18篇武瑞娟
  • 17篇刘建新
  • 11篇张初兵
  • 10篇秦勇
  • 8篇张宇东
  • 5篇范秀成
  • 5篇张成虎
  • 5篇马明龙
  • 5篇张宇东
  • 4篇马云飞
  • 4篇于洁
  • 4篇周荣海
  • 4篇杜立婷
  • 4篇郑军
  • 4篇张亚佩
  • 2篇任星耀
  • 2篇李义娜

传媒

  • 15篇营销科学学报...
  • 13篇南开管理评论
  • 9篇管理评论
  • 8篇现代管理科学
  • 8篇管理学报
  • 6篇外国经济与管...
  • 6篇管理科学
  • 5篇珞珈管理评论
  • 4篇2009JM...
  • 4篇2013年J...
  • 3篇中国流通经济
  • 3篇消费经济
  • 3篇财经论丛
  • 3篇心理科学进展
  • 2篇系统工程
  • 2篇软科学
  • 2篇未来与发展
  • 2篇当代财经
  • 2篇管理世界
  • 2篇中国软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6篇2020
  • 7篇2019
  • 13篇2018
  • 13篇2017
  • 11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18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形成性测量模型的游客满意度研究—散客游与团队游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从多维度游客感知质量视角,构建基于形成性测量模型的游客满意度模型,并分别在散客游和团队游两类样本下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与比较。研究发现:对于散客游,如旅游交通与景点并不会影响满意与忠诚;但餐饮、住宿、娱乐会正向影响满意,进而间接影响忠诚。对于团队游,如餐饮、住宿与景点不会影响满意与忠诚;但娱乐、公共服务、旅行社服务会正向影响满意,进而间接影响忠诚。无论是散客游,还是团队游,购物都对满意与忠诚有正向影响;娱乐与公共服务对满意都有正向影响,但两者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张初兵陈旭辉李东进张成虎
关键词:游客满意结构方程模型
共享产品与不道德行为——基于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模型被引量:5
2020年
随着共享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产品发展迅猛,甚至正在颠覆或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共享产品给社会公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被某些消费者不道德行为破坏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不仅直接影响了社会公众的正常使用和增加了共享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良好形象。但目前有关共享产品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和法律领域,鲜有从消费者视角研究消费者不道德行为的内在机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共享产品管理和共享经济发展。观察和研究发现,共享产品较之于非共享产品例如私有产品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不道德行为,而该现象存在复杂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1个准实验和2个实验,研究发现:(1)消费者破坏共享产品的不道德行为存在多重中介机制,主要原因在于心理所有权的缺失,而缺失的原因在于自我投入感的严重不足和心理污染感的加剧;(2)消费者对共享产品不道德行为多重中介机制存在社会价值观导向调节边界,即亲自我社会价值观导向者更容易导致不道德行为,而亲社会社会价值观导向者有更少的不道德行为。该研究结论不仅对于深化和完善共享经济理论、心理所有权理论和社会价值观导向理论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共享企业加强对共享产品开发与管理、社会公众增强对共享产品的爱护和使用、政府监管机构改善对共享产品的规划与管理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刘建新范秀成范秀成
关键词:心理所有权
消费者搜寻信息努力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广告媒体为中心被引量:56
2000年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被假设的广告媒体搜寻信息努力与五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中,四个因素即搜寻态度(+)、自我卷入(+)、产品知识(-)、时间压力(-)与广告媒体搜寻信息努力之间有关系。而消费者感知风险与广告媒体搜寻信息努力之间没有关系。
李东进
关键词:广告媒体消费者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回避诱惑后更自律?先前不同的自控行为对消费者目标追求动机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在目标追求过程中,先前的自我控制行为会影响消费者随后的目标行为。然而,已有研究主要从消费者趋近目标活动的自控行为来探讨其对后续目标动机和目标行为的影响,较少考虑消费者回避目标障碍这一自控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先前不同方式(趋近vs.回避)的自控行为对消费者目标追求动机的影响,通过三个实验表明:在低目标进展下,相较回避方式,趋近方式的自控行为更能提升消费者的感知目标可实现性,从而促进其目标追求动机;在高目标进展下,相较趋近方式,回避方式的自控行为更能提升消费者的感知目标承诺,从而促进其目标追求动机;时间(过去vs.未来)在不同方式的自控行为和目标进展的交互作用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企业更好地管理消费者的自我控制资源以促使消费者的目标实现提供了参考。
李东进唐丽莎张宇东
微信红包,消费者抢还是不抢——基于参与动机与心理抗拒中介模型的解释被引量:5
2016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金融支付方式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微信红包"活动赢得了广泛的参与和巨大的成功。它的成功在于有效地唤醒了消费者⑤的参与动机并有效地减弱了消费者的心理抗拒。根据目标-途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当面对不同类型(商业型与人际型)的"微信红包"信息时,消费者会同时考虑作为行为目的的参与动机与作为行为自由的心理抗拒,并以不同的路径进行信息加工和调节聚焦,从而产生不同的参与意愿。通过四个实验,研究发现:①参与动机和心理抗拒会分别独立部分中介"微信红包"信息对消费者参与意愿的影响,并且均会受到自我建构的调节影响;②参与动机与心理抗拒也会共同中介"微信红包"信息对消费者参与意愿的影响,而且该共同中介过程也会受到自我建构的调节影响。该研究结论不仅揭开和解释了消费者参与"微信红包"活动的心理作用机制,而且也将对厂商开展"微信红包"活动赢得客户资源或竞争优势的营销操作和消费者的理性参与行为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李东进刘建新马明龙张成虎
关键词:参与动机自我建构参与意愿
基于Fishbein合理行为模型的消费者食品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考查绿色标签对消费者购买食品的影响,文章运用合理行为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合理行为理论能解释消费者购买绿色标签食品的行为意向,相比没有绿色标签的,有绿色标签的食品消费者购买意向更高。但是,上述的影响作用受到价格的调节,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在有绿色标签条件下,随着食品价格的上升,购买意向先上升,然后逐步下降,呈现出倒U形状。
黄侦李东进
关键词:绿色标签
消费者努力研究述评与展望被引量:10
2015年
努力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有限的资源投入,既是消费者目标追求不可或缺的要素,又意味着成本。包括信息搜寻、备选方案比较、实际购买行为、购后消费和评价在内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努力。虽然以往已有一些关于消费者努力的研究,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分散和零散。鉴于此,本文将营销领域已有的消费者努力研究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努力与目标的关系、努力与价值的关系、努力与奖赏的关系,并且指出了消费者努力研究的意义、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重点。
吴波李东进张初兵
关键词:奖赏
消费者回收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被引量:4
2019年
生活垃圾的不当处理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破坏环境,回收可再利用的废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作为回收渠道的起点,消费者在回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回收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成本的,通常,消费者回收可能产生经济、时间和心力三方面成本,而根据回收项目的不同,回收也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或心理上的利益。以往研究从消费者个人因素、他人因素和产品特征三个方面考察消费者回收行为的前置因素。消费者回收行为的结果主要体现为情绪效应和行为效应两个方面。旨在促进消费者回收行为的外部干预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事前干预和事后干预。事前干预主要有提示、信息诉求、环境改变和承诺四种类型。事后干预主要有反馈、奖励和惩罚三种类型。综合而言,现阶段关于消费者回收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不足。一是忽略了消费者回收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没有对消费者回收行为进行分类;二是较少探究消费者回收行为的心理机制,对消费者回收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究也不够充分;三是没有严格利用实验法考察消费者回收行为的外部干预策略。未来研究可以根据消费者回收行为成本和利益差异对消费者回收行为进行分类,借助心理学相关理论,利用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考察消费者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外部干预策略。这样可以更好地整合现有研究中的矛盾之处,有助于未来更充分地探究消费者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和外部干预策略。
吴波李东进张初兵
关键词:绿色消费
脱销积极效应述评:双重加工理论视角被引量:3
2019年
脱销,又称缺货,描述的是零售行业产品不可得的一种现象。既有研究片面聚焦或偏好产品脱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消费者懊恼、郁闷等消极情绪以及店铺转换、延迟或取消购买等负面行为),消费者想要选择的产品面临脱销是其前提假设。但是,消费者在很多情况下接收到的脱销信息并非源自偏好产品,而该类信息的呈现同样会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目前,已有结合虚位理论、情境效应的研究成果表明,非长期持续的脱销亦能引发积极效应。基于双重加工理论视角系统梳理脱销对生产商和零售商的积极效应和内在驱动机制发现,在启发式系统作用下,人们习惯于根据自身社会经验、日常知识、直觉反应等对脱销信息采取图式化加工(如增加对脱销产品的喜好);在分析式系统作用下,人们在决策过程中较少依靠直觉,在外部线索与数据驱动下更重视决策依据和逻辑思考,会调用更多认知资源对脱销情境下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如为决策提供理由、减少决策困难、降低决策风险等)。而消费者归因、线索一致性程度、产品脱销信息呈现时间、消费者对产品熟悉程度和属性偏好等边界条件对脱销积极效应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探究脱销积极效应的内在机理,未来可继续围绕以下议题开展相关研究:一是动态视角下双重加工系统在决策中作用的发挥;二是非中性环境下的脱销积极效应;三是脱销负面效应与积极效应的共同作用;四是店铺忠诚与品牌忠诚共同作用下的脱销积极效应;五是脱销对不相关产品的积极效应。
张成虎刘建新李东进
关键词:脱销
原产国效应与原产地效应的实证研究——中韩比较被引量:43
2006年
本研究在国际营销研究领域里比较广泛探讨的原产国效应(CountryofOriginEffect)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消费者在评价国内外品牌时所产生的原产地效应(RegionofOriginEffect)问题。根据韩国/中国和上海/沈阳的原产国和原产地效应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消费者评价韩国或中国产品时不受原产国效应的影响,但却受到原产地效应影响,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也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金镛准李东进朴世桓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原产地效应原产国效应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