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卫华

作品数:63 被引量:125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篇动脉
  • 20篇儿童
  • 12篇缺损
  • 12篇间隔缺损
  • 11篇心脏
  • 11篇小儿
  • 11篇封堵
  • 10篇先天性
  • 10篇介入
  • 9篇先天
  • 8篇导管
  • 8篇心脏病
  • 8篇术后
  • 8篇先天性心脏
  • 8篇先天性心脏病
  • 8篇介入治疗
  • 7篇导管未闭
  • 7篇房间隔
  • 7篇房间隔缺损
  • 6篇导管插入术

机构

  • 63篇浙江大学医学...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63篇朱卫华
  • 36篇龚方戚
  • 33篇解春红
  • 25篇章毅英
  • 21篇汪伟
  • 19篇傅松龄
  • 16篇夏呈森
  • 16篇康曼丽
  • 12篇黄先玫
  • 8篇张庆
  • 8篇蒋国平
  • 7篇沈杰
  • 6篇胡坚
  • 5篇花旺
  • 5篇齐延琦
  • 5篇何瑾
  • 4篇李建华
  • 3篇周银宝
  • 3篇沈来根
  • 3篇张泽伟

传媒

  • 7篇临床儿科杂志
  • 6篇浙江大学学报...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 3篇中华儿科杂志
  • 3篇浙江医学
  • 3篇实用儿科临床...
  • 3篇2006(第...
  • 2篇2007年浙...
  • 2篇2008年浙...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2006年浙...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5篇2000
  • 2篇1999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及动脉病变的研究被引量:22
2005年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是否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早期动脉粥样病变.方法 68例6~14岁单纯性肥胖症儿童与26例正常同龄儿童对照,多普勒二维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并探查肝脏形态结构,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生化分析法检测全套血脂.结果肥胖儿童右颈总动脉IMT(0.54±0.13) mm,右颈内动脉IMT(0.69±0.14) mm,左颈总动脉IMT(0.52±0.12) mm,左颈内动脉IMT(0.67±0.14) mm;正常儿童右颈总动脉IMT(0.45±0.04) mm,右颈内动脉IMT(0.46±0.04) mm,左颈总动脉IMT(0.45±0.05) mm,左颈内动脉IMT(0.46±0.03) mm,肥胖儿童明显增厚(P<0.01).肥胖儿童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11.0±4.3)%,与对照组(17.5±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7.9±2.7) μmol/L,与正常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5.6±2.1) 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儿童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载脂蛋白B(apo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载脂蛋白A(apo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肥胖儿童存在脂肪肝或脂肪肝倾向.结论肥胖儿童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病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引起肥胖儿童早期动脉粥样病变的重要因素.
黄先玫章毅英余钟声朱卫华傅君芬何瑾蒋国平
关键词:IMT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病变
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术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8例单纯性主动脉缩窄(COA)患儿,其中9例并室间隔缺损(V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瓣狭窄(AS),采用比缩窄部直径大3~4倍或直径不超过降主动脉横膈水平直径的球囊扩张治疗,部分并畸形儿予手术镶嵌治疗。结果 手术均成功,高血压控制,即刻下肢血压超过上肢,血流动力学跨缩窄压差平均下降57%左右,缩窄部直径较术前增加44%左右。随访6个月~4年,上下肢血压差较术后即刻平均增加18.66±10.23mmHg,跨缩窄压差增加16%。结论 COA经皮球囊扩张术结果表明,球囊扩张对单纯隔膜型COA有肯定疗效,内科球囊扩张和外科手术镶嵌治疗COA并VSD或PDA优于单纯手术治疗。
朱卫华章毅英解春红康曼丽夏呈森
关键词: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儿童球囊扩张术疗效观察
川崎病发病机制、诊治及预后评价的综合研究
龚方戚汪伟解春红章毅英傅松龄王毓佳齐延琦张庆胡坚朱卫华沈杰花旺高立超
该课题组近年来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诊治及预后评价方面已连续获得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一项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的资助。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tch4信号在免疫性冠状动脉损伤和修复中...
关键词:
关键词:川崎病球蛋白治疗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回顾性研究
目的:回顾性研究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转归。方法:对1992年1月-2006年1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45例进行回顾性研...
王志龚方戚朱卫华张泽伟李建华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儿童
文献传递
先心病重度肺高压术后肺动脉压改变与术时年龄关系被引量:12
2003年
朱雄凯柯雪琴俞建根朱卫华周银宝
关键词:术后肺动脉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肺高压
先天性心脏病及其并发症发生机制和内科诊治的综合研究
龚方戚汪伟解春红章毅英蒋国平傅松龄王毓佳齐延琦张庆胡坚朱卫华沈杰花旺高立超
该课题组近年来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及其并发症发生机制和内科诊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研究已获多项基金的资助,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常见先心病、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规范,远期疗效及新技术临床应用研...
关键词: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畸形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5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01至2008-06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3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共56例(占16.9%)。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男女性别比为4.09:1,明显高于ⅣIG敏感川崎病1.38:1(P<0.05)。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有较严重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者11例(19.6%),明显高于ⅣIG敏感川崎病(2.5%)(P<0.05)。川崎病患儿发生ⅣIG耐药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血浆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等。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中33例通过复用Ⅳ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11例在复用:Ⅳ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结论: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较ⅣIG敏感川崎病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复用ⅣIG及必要时加用激素对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治疗有较好疗效。
胡坚张庆傅松龄龚方戚朱卫华解春红汪伟
关键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IVIG冠状动脉扩张外周血白细胞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13例诊断治疗
目的观察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1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药物阶段性治疗,并发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形成和肾血管性难治性高血压处理, 内科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术1例,药物不能控制的高血压及...
朱卫华沈来根
文献传递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岁(1~18岁),体重(22±11)kg(9~78kg)。其中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为外科术后VSD残余瘘(3例为法洛四联症术后VSD残余瘘,3例为VSD术后残余瘘)。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4.3±1.5)mm(2~8.5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片随访评价。结果:8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5%。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12例,9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复查超声时消失,3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消失。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2例发生溶血,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3~7d后均恢复正常。患儿接受了平均9个月的随访(1~36个月),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无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方法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引小儿VSD介入封堵中可避免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缩短手术时间,是完全可行和安全的。
解春红夏呈森周银宝龚方戚蒋国平朱卫华赵正言
关键词:心脏导管插入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儿童肥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扩张功能被引量:11
2003年
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否在儿童期即有开始 ,研究了肥胖儿童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及动脉扩张功能。选择27例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和16例正常对照儿童 ,通过家族史调查 ,生化分析法检测血脂、血液粘度以及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及肱动脉舒缩顺应性。结果发现肥胖者在儿童期颈动脉内膜 -中层的厚度已经开始增加,内皮依赖性动脉扩张功能降低,并可以合并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提示儿童的肥胖、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动脉血管壁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是小儿时期得病、成人发病的一种疾病。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须从儿童期开始防治肥胖症 ,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简便、安全无创 。
朱卫华黄先玫蒋国平何瑾章毅英
关键词:儿童肥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