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礼漳

作品数:15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植物
  • 6篇延迟荧光
  • 6篇荧光
  • 4篇胁迫
  • 3篇叶绿
  • 3篇叶绿体
  • 3篇活性
  • 3篇活性氧
  • 3篇光合作用
  • 2篇盐胁迫
  • 2篇实验室
  • 2篇拟南芥
  • 2篇光合速率
  • 2篇光谱
  • 2篇光子
  • 2篇光子学
  • 2篇高校
  • 2篇高校实验
  • 2篇高校实验室
  • 2篇成像

机构

  • 15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曾礼漳
  • 9篇邢达
  • 4篇王俊生
  • 4篇张玲瑞
  • 3篇孙爱珍
  • 2篇李哲
  • 2篇李强
  • 2篇王永强
  • 1篇王成龙
  • 1篇高彩吉
  • 1篇文锋
  • 1篇刘姿娴
  • 1篇刘建
  • 1篇杨思华
  • 1篇周俊
  • 1篇邢富强
  • 1篇李波

传媒

  • 6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光电子.激光
  • 1篇光子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开封教育学院...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新校园(中旬...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光子学技术研究弱光胁迫早期拟南芥光合损伤机理
2013年
弱光限制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造成农业产量下降。本文主要研究了弱光处理早期,拟南芥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中发现在弱光处理的早期,植株生长表型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没有明显变化,实际光化学效率Y(II)以及光系统电子传递效率(ETR)下降较明显。此外,弱光处理原生质体,利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酯(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H2DCF-DA)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中有较明显的活性氧(ROS)合成,且定位于叶绿体。该研究结果为植物弱光耐受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王永强孙爱珍曾礼漳
关键词:拟南芥弱光胁迫光合作用活性氧
光声成像技术及其医学应用进展被引量:10
2016年
光声成像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无损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其结合了纯光学成像高选择特性和纯超声成像中深穿透特性的优点,克服了光在组织中的高散射限制,实现了对活体深层组织的高分辨、高对比度成像.近年,光声成像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从技术层面到应用层面都在不断突破.文中阐述了光声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各种光声成像方法模式的发展现状,总结光声成像技术的优点并展望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曾礼漳杨思华邢达
关键词:光声成像高分辨率生物医学
利用光诱导延迟荧光的植物盐胁迫生理监测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自制的便携式延迟荧光(Delayed Fluorescence,DF)探测系统,以早熟18号大豆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植物叶绿体DF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单纯的盐胁迫和盐胁迫伤害程度被调控缓解时,绿色植物叶片光诱导DF强度的变化都能很好地反应植物叶片光合性能的变化.因此,可以用DF强度的变化来表征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程度.
张玲瑞邢达王俊生曾礼漳李强
关键词:延迟荧光光合速率盐胁迫
光学分子成像技术研究伏马毒素B1诱导植物光依赖性超敏反应的机制
2013年
伏马毒素B1(FB1)是一种来源于串珠镰刀菌的可以引起植物光依赖性超敏反应的病原激发子,但这种超敏反应的机制研究尚不清楚。运用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并借助调制叶绿素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对拟南芥叶片在FB1侵染早期的光化学效率和叶绿体形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FB1诱导的光依赖性超敏反应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在光参与下,FB1明显降低了拟南芥叶片叶绿体的光化学效率,促进了叶绿体来源的活性氧大量产生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叶绿体基质蛋白的降解,而过氧化氢酶或抗坏血酸预处理则抑制了这一过程,说明活性氧参与促进了GFP标记的叶绿体基质蛋白的降解。总之,本文借助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发现叶绿体在FB1诱发的植物光依赖性的超敏反应早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邢富强曾礼漳孙爱珍邢达
关键词:超敏反应叶绿体活性氧
光诱导延迟荧光在作物生理及其抗热性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本论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及本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延迟荧光检测装置,研究在作物叶片高温胁迫条件下的延迟荧光及光谱特性,对作物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响应、保护、和损伤机理更为深入的了解,为延迟荧光技术在作物抗热性检测中的...
曾礼漳
关键词:叶绿体延迟荧光光谱高温胁迫抗热性
文献传递
提高高校实验室学生防火意识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
2014年
在高校实验室,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高校实验室的防火现状,然后对引发火灾的原因以及高校学生在防火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曾礼漳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防火意识防火措施
植物逆境生理实时、无损探测的生物光子学技术
2009年
环境胁迫是导致作物产量不高、植物资源和物种信息丧失的主要因素。在众多胁迫中,尤以高温、盐和紫外辐射(ultraviolet,UV)胁迫伤害最为严重。本文研究发现。
邢达张玲瑞曾礼漳王俊生高彩吉李波文锋
关键词:生物光子学逆境生理衰老生理细胞程序性死亡
叶绿体延迟荧光中730nm成分产生机理的光谱学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叶绿体685nm延迟荧光成分被认为源于PSⅡ作用中心的电荷复合。利用多种光谱学测量手段研究了叶绿体延迟荧光光谱中730nm峰的产生机制。不同浓度下叶绿体延迟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初始随浓度的增加,延迟荧光光谱中685和730nm成分强度均增强;当浓度增加到7.8μg·mL-1时,685nm成分强度达最大,730nm成分强度继续上升;当浓度增加到31.2μg·mL-1时,延迟荧光光谱中730nm成分强度达最大,而685nm成分已明显下降。吸收光谱实验结果表明:A685A730在叶绿体浓度增加的过程中几乎不变。叶绿体730nm荧光成分的激发光谱实验结果表明:685nm光对730nm荧光有较高的激发效率。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叶绿体延迟荧光光谱中730nm峰是由PSⅡ所发685nm成分激发PSⅠ所产生的荧光。同一浓度下叶绿体延迟荧光光谱波形随延迟时间(1~9s)的不变性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
王成龙邢达曾礼漳
关键词:叶绿体延迟荧光重吸收
植物光诱导延迟荧光测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2年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植物内源性光诱导延迟荧光是光合作用原初过程中光系统Ⅱ作用中心P680处电荷分离效率的内在探针。延迟荧光除了受植物本身及其生长发育状况有关外,还受到其他很多环境及测量方面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延迟荧光特性技术研究植物生理特性,就必须对测量参数指标做合理的优化。本文从影响延迟荧光的激发光源的光强,激发时间及外界环境温度出发,研究延迟荧光的变化特性,为延迟荧光在植物生理特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曾礼漳李哲
关键词:延迟荧光植物生理光合作用
植物光诱导延迟荧光的紫外辐射环境胁迫监测被引量:6
2007年
以科丰1号大豆品种为测试模式,利用自制的便携式延迟荧光(DF)检测系统,研究了紫外(UV-B)辐射对其DF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绿色植物叶片光诱导DF强度的变化可以准确地反应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作用能力的变化。因此,DF强度可以用来表征UV-B辐射对植物的伤害程度。
张玲瑞邢达王俊生曾礼漳李强
关键词:光合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