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灿
- 作品数:33 被引量:111H指数:7
- 供职机构: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云南省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Toti病毒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对云南省蚊虫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方法采用C6/36细胞对病毒分离物ML-13做病毒扩增,使用多种虫媒病毒基因扩增引物进行病毒基因扩增和基因序列测定。采用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用Mega5.0软件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 ML-13病毒可以在蚊虫细胞增殖,用OMRV和ToV-TJ病毒特异引物扩增出目的产物,序列分析显示,ML-13病毒与OMRV-AK4、ToV-TJ、OMRV-Y61、DTV、AsTV病毒衣壳蛋白和RNA依赖RNA聚合酶基因株相似性最高,分别为76%、75%、72%、67%和67%;与Toti病毒科中的DTV、ToV-TJ病毒和OMRV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结论云南省三带喙库蚊中分离的ML-13病毒为Toti病毒,这是我国首次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Toti病毒。
- 郭晓芳卢云兰曾旭灿陶娅琳周红宁张久松
- 关键词:虫媒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
- 云南省澜沧江流域蚊虫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确定2007-2009年从云南省澜沧江流域采集蚊虫中分离的13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基因型及其E基因序列特征。方法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E蛋白核苷酸序列,测序后用DNAStar软件包中的MegAlign程序完成核苷酸相似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用ClustalX1.83软件进行碱基配对后采用Mega5.0软件做进化树分析。结果 13株JEVE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8.0%~100%,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9.8%~100%,与我国乙脑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6.1%~86.9%,氨基酸同源性为96.8%~97.2%;进化树分析发现,13株JEV均属于基因Ⅰ型。结论 2007-2009年从云南省澜沧江流域采集蚊虫中分离的13株病毒属于JEV基因Ⅰ型。
- 郭晓芳王丕玉曾旭灿赵秋敏周传玲龚道方李佳王海波董利民周红宁张久松
- 关键词:澜沧江流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缅甸按蚊种类调查及分布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了解缅甸按蚊种类及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的疟疾媒介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成蚊诱蚊灯捕捉法和幼虫勺捕法在缅甸北部边境地区开展按蚊种类调查,并结合以往缅甸蚊虫调查相关文献,确定缅甸按蚊种类、地理分布、孳生习性和医学重要性。结果 共发现缅甸按蚊种类2亚属48种,其中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森代克按蚊和大劣按蚊等按蚊属于缅甸重要疟疾传播媒介。结论 缅甸按蚊种类丰富,多种疟疾媒介共存特点明显,建议当地加强按蚊媒介传播监测及控制。
- 吴林波许翔罗春海郭小连杨锐曾旭灿周红宁
- 关键词:微小按蚊地理分布
- 云南省部分疟疾疫情不稳定地区重要媒介按蚊生态习性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疟疾疫情不稳定地区重要传疟媒介按蚊生态习性的变化。方法在景洪市、元江、绥江和龙陵县4个疟疾不稳定区,采用诱蚊灯人(畜)房通宵捕获蚊虫,通宵人工诱捕观察蚊虫夜间活动节律,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蚊虫胃血血源。结果 4个调查点共捕获18种44 635只按蚊,其中中华按蚊26 468只,微小按蚊2428只,雷氏按蚊100只,昆明按蚊1620只,其他按蚊14 019只,分别占所获按蚊总数的59.30%、5.44%、0.22%、3.63%和31.41%。景洪市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在23:00-00:00;景洪市和元江县的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为20:00-21:00;绥江县的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为02:00-03:00;昆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主要在22:00之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昆明按蚊日预期寿命较高,均在0.90~1.00之间;中华按蚊人血指数为0.30,微小按蚊为0.50,昆明按蚊为0.30。结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昆明按蚊生态习性发生了变化,是否引起当地疟疾流行特征发生改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 张井巍姜进勇曾旭灿郑宇婷周红宁
- 关键词:生态习性
- 中缅边境地区孟连和澜沧县登革热媒介蚊虫调查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孟连和澜沧县登革热媒介种类、生态习性和登革热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孟连和澜沧县选择3个自然村作为监测点,采用人工诱捕法白天诱捕成蚊,并在房屋内外积水容器捕捞幼虫,采用RTPCR方法对现场捕获的成蚊进行登革热病毒检测。结果 2010年6-10月在孟连和澜沧县监测点共捕获蚊虫6属8亚属22种3436只,其中白纹伊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蚊总数的33.82%;未捕到埃及伊蚊。3个观察点白纹伊蚊平均房屋指数19.3,容器指数5.84,布雷图指数30.3,千人指数68.5;白纹伊蚊孳生环境类型以竹筒、土罐类和旧轮胎等临时积水容器为主,分别占阳性积水容器数的34.1%、27.5%和17.6%;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密度为8.98只/人工小时;成蚊密度高峰出现在7-8月;对捕获的29批白纹伊蚊(1162只)进行RTPCR检测,未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结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分布广泛,应加强当地登革热监测工作。
- 卢云兰曾旭灿谢辉谭俊郭晓芳杨中华马秀芝杨明东周红宁
- 关键词:登革热
- 基于捕获与连接的探针式PCR矩阵拆分混样检测疟原虫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 2016年
- 采用基于捕获与连接的探针式PCR(capture and ligation probe-PCR,CLIP-PCR)矩阵拆分混样法和镜检两种方法对100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综合评价CLIP-PCR矩阵拆分混样法对疟原虫的检测效果。从云南省疟疾参比实验室标本库选取93份阴性样本和7份阳性样本,随机混合,采用双盲法进行CLIP-PCR矩阵拆分混样检测,并与镜检法的结果对比分析,通过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检测时间及检测成本等进行综合评价。7份镜检阳性样本被全部检出,检出率为100%。以镜检为金标准,CLIP-PCR矩阵拆分混样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全部样本的检测时间为5.0 h,较镜检的33.3 h缩短85.0%;检测成本为300元,较镜检的1 000元降低了70.0%。
- 周耀武林祖锐程志斌郑直周兴武周子悠王多全李建雄曾旭灿孙晓东
- 中国领蚊属一新种(双翅目:蚊科)
- 2024年
- 记述2020年8月采自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领蚊属无鬃蚊亚属一新种:盈江领蚊[Heizmannia(Mattinglyia)yingjiangensis sp.nov.]。新种主要鉴别特征:喙一致暗色,中胸盾片密覆淡黄细窄鳞,侧背片具暗黑色鬃毛,无鳞片分布;中胸后背片有细鳞,腹节背板一致密覆暗蓝色金属光泽宽鳞;雄蚊触须与喙约等长,触角轮毛羽状,雄蚊尾器抱肢端节不膨大,背基内叶发达,其上具2根粗刺状刚毛和5根末端略弯曲的刺状刚毛及若干细鬃毛。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蚊虫标本馆。
- 吴林波许翔曾旭灿郭小连董学书
- 关键词:蚊科
- 暗顶领蚊雌蚊的记述
- 2012年
- 首次记述暗顶领蚊Heizmannia (Heizmannia) darkvertex Dong and Zhou 的雌蚊形态特征.
- 郭晓芳曾旭灿董学书
- 关键词:蚊科雌蚊
- 云南省普洱市南部山区小型兽类组成及其分布特征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南部山区小型兽类的调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当地小兽组成及分布资料。方法2011-2012年,以普洱市南部的思茅、澜沧、孟连、江城4县(区)作为调查空间范围,选择19个乡镇作为调查点,应用小兽捕夹在海拔700~2000 m之间共6个海拔梯度带(以Ⅰ~Ⅵ标示)及5种主要栖息环境(以A^E标示)进行小型兽类的调查取样,数据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3目(含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5科11属21种共787只。其中,优势种有黄胸鼠(占30.24%)、屋顶鼠华南亚种(占19.95%)和长尾大麝鼩指名亚种(占10.04%)。小兽属、种丰富度地理分布总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步升高的趋势。各垂直带中,Ⅰ带(700 m~)3科5属11种,Ⅱ带(900 m~)4科10属14种,Ⅲ带(1100 m~)5科9属17种,Ⅳ带(1300 m~)4科4属7种,Ⅴ带(1500 m~)5科7属13种,Ⅵ带(1700 m~)4科7属12种。比较发现,在海拔1000 m左右的Ⅱ带和Ⅲ带垂直带小兽的科、属、种的丰富度相对较高。各类型栖息环境方面,A类阔叶林4科8属13种,B类阔叶林间耕作地5科11属19种,C类山地耕作区4科10属17种,D类灌丛4科4属5种,E类林间茶园3科6属9种;相对而言,阔叶林间耕作地物种丰富度较高。结论普洱市南部山区小兽属、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布总体上呈现由东向西呈逐步升高的趋势,优势种黄胸鼠不仅数量多且空间分布能力较强;结果提示不同物种对环境的选择、取向及其空间资源利用能力之间有差异。
- 郑宇婷王剑曾旭灿姜进勇陶亚琳卢云兰张井魏周红宁龚正达
- 关键词:小型兽类
- 疟疾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 2017年
- 为分析疟疾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EMbase、Cochrane等中英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方法,收集国内外1990-2016年公开发表的关于疟疾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计算各因素合并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累计疟疾病例3 509例,对照12 447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很少或从不使用蚊帐、临时性的房屋结构、发病前1个月内到过疟疾流行区、过去1年中家中或四邻有疟疾病例等因素的合并OR(95%CI)分别为1.62(1.42,1.85)、1.57(1.09,2.28)、2.88(2.00,4.16)、3.59(2.93,4.4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危险因素。提示在今后的疟疾防治中应重点关注患者周围人群和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以及加强个人防护等的卫生宣教。
- 曾旭灿罗春海林祖锐周子悠吕全周兴武李建雄周耀武孙晓东
- 关键词:疟疾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