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晁迎九

作品数:45 被引量:126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动脉瘤
  • 23篇颅内
  • 17篇血管
  • 15篇栓塞
  • 15篇颅内动脉
  • 15篇颅内动脉瘤
  • 11篇动脉
  • 11篇手术
  • 11篇栓塞治疗
  • 10篇弹簧圈
  • 7篇血管内治疗
  • 5篇造影
  • 4篇血管造影
  • 4篇栓塞治疗颅内...
  • 4篇外科
  • 3篇导管
  • 3篇动静脉
  • 3篇动脉动脉瘤
  • 3篇中动脉
  • 3篇神经导航

机构

  • 30篇安徽省立医院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5篇晁迎九
  • 36篇魏建军
  • 29篇傅先明
  • 21篇牛朝诗
  • 18篇高歌
  • 13篇余舰
  • 13篇陈昱
  • 13篇顾大群
  • 10篇邱胜利
  • 6篇丁宛海
  • 3篇吕维富
  • 2篇付先明
  • 2篇程俊
  • 2篇钱若兵
  • 2篇朱旭成
  • 1篇汪业汉
  • 1篇曹伟建
  • 1篇焦洁
  • 1篇刘冰怀
  • 1篇张鹏

传媒

  • 5篇临床神经外科...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立体定向和功...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安徽省第九次...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临床保健...
  • 2篇第七届全国立...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功能性和立体...
  • 1篇安徽卫生职业...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8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总结应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治疗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以双微导管技术治疗33例,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预后。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37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35例,近全栓塞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GOS分级V级),无并发症,无一例死亡。6个月后DSA随访24例,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13例失随访。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疗效较好,具有可行性。
高歌张扬晁迎九陈昱余舰顾大群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双微导管技术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2004年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颅内动脉瘤患者 11例 ,其中男 5例 ,女 6例 ,年龄 2 3~ 6 5岁。颈内动脉瘤 4例 ,后交通支动脉瘤 4例 ,前交通支动脉瘤 3例 ,动脉瘤直径最小为 4mm ,最大为 2 3mm ,所有患者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  10 0 %栓塞 7例 ,90 %~ 99%栓塞 3例 ,70 %~ 90 %栓塞 1例 ,术后临床随访 1~ 12个月 ,无一例再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晁迎九魏建军吕维富傅先明张扬
关键词:动脉瘤栓塞GDC
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被引量:2
2006年
邱胜利魏建军张扬晁迎九傅先明丁宛海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动脉瘤大脑中动脉水解弹簧圈介入治疗技术电解脱弹簧圈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短中期复发的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短中期复发情况,并对影响动脉瘤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DSA对2005年6月—200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应用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20例(368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其中81例(89个动脉瘤)获得≤6个月随访;81例中的63例(65个动脉瘤)获得>6~12个月随访;63例中的48例(48个动脉瘤)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动脉瘤的复发情况,以及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大小、瘤颈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结果①随访时间≤6个月的89个动脉瘤中,复发13个(14.6%);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的65个动脉瘤中,复发7个(10.8%);随访时间>12个月的48个动脉瘤中,复发4个(8.3%)。②被随访到的患者,均无再出血及其他新增的神经系统症状。4例患者遗留轻度偏瘫,1例遗留重度偏瘫。③3次随访结果均显示,被完全栓塞患者的复发率低于次全及部分栓塞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巨大型动脉瘤复发率高于小型和中型动脉瘤的复发率,随访时间≤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间≤6个月的动脉瘤中,宽颈与非宽颈动脉瘤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6个月,宽颈动脉瘤复发率明显高于非宽颈动脉瘤的复发率(P<0.05)。结论致密填塞可以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需要进行密切的影像学随访。
温玉东魏建军张扬晁迎九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发弹簧圈
帕金森氏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
1998年
目的:观察帕金森氏病患者脑立体定向术前、后脑脊液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作用机理如何。方法:对15例帕金森氏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前及术后一周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水平检测及手术疗效观察。结果:患者术后脑脊液中多巴胺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吲哚乙酸显著减少,术后毁损区对侧上下肢体震颤、肌强直消失,但运动不能症状未能改善。结论:帕金森氏病术后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发生改变并在低水平下暂时获得平衡。从中枢神经递质生化变化。
曹伟建晁迎九许建平刘冰怀汪业汉陈全珠成良正焦洁钱义兵
关键词:帕金森氏病5-羟色胺脑立体定向术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颅内动脉瘤共 11例 ,其中男 5例 ,女 6例 ,年龄 2 3~ 6 5岁。颈内动脉瘤 4例 ,后交通支动脉瘤 4例 ,前交通支动脉瘤 3例 ,动脉瘤直径最小为 4mm ,最大为 2 3mm ,所有患者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  10 0 %栓塞 7例 ,90 %~ 99%栓塞 3例 ,70 %~ 90 %栓塞 1例 ,术后随访 1~ 12个月 ,无一例再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晁迎九魏建军吕维富傅先明
关键词:动脉瘤栓塞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3
2018年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51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67例.未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38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组比较,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组患者年龄〉60岁及有脑室内出血、后循环动脉瘤、急性脑积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循环动脉瘤、急性脑积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I缸患者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后循环动脉瘤、合并急性脑积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较高。
余舰高歌张扬晁迎九陈昱顾大群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响因素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A)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CGA和MEP联合监测组(ICGA+MEP组)37例,无监测组(非ICGA+MEP组)21例,手术均采取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及脑缺血发生率,并观察ICGA和MEP对术中策略的影响。结果按照GOS评价预后,ICGA+MEP组术后GOS分级明显高于非ICGA+MEP组,术后脑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同时ICGA和MEP联合监测对部分患者术中策略调整起着积极的作用。结论 ICGA和MEP联合监测可术中实时调整手术策略,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能相互补充。
余舰张扬晁迎九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高歌陈昱顾大群
关键词:前循环动脉瘤荧光造影运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0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动脉瘤致密栓塞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对107例破裂动脉瘤采取弹簧圈栓塞治疗,DSA随访78例。分析破裂动脉瘤临床特点,对影响动脉瘤致密栓塞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完全栓塞89例(83.2%),>90%栓塞12例(11.2%),<90%栓塞6例(5.6%)。随访78例动脉瘤,致密填塞的61例弹簧圈均稳定,部分填塞的17例:7例稳定,4例缩小;6例扩大,再次栓塞。无再出血。死亡1例(0.93%),重残2例(1.9%),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3例(2.8%)。动脉瘤部位与性别关系经过线性相关性分析,P=0.103,>0.05。影响动脉瘤致密栓塞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形态、Fisher分级、血管痉挛情况对决定能否致密栓塞的OR值分别为0.392(P=0.005)、0.310(P=0.030)、0.501(P=0.039)、0.566(P=0.095)。结论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关键是致密栓塞;动脉瘤部位、形态、Fisher分级、脑血管痉挛评分与动脉瘤致密栓塞与否相关,评分越低,致密栓塞的概率越大。
魏建军邱胜利张扬晁迎九傅先明牛朝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LOGISTIC回归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个体化介入栓塞治疗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26例,其中单发动脉瘤109例,多发动脉瘤17例;Hunt-Hess分级Ⅰ级22例,Ⅱ级56例,Ⅲ级35例,Ⅳ级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126患者中单导管弹簧圈栓塞107例,支架辅助栓塞11例,球囊辅助栓塞4例,双导管弹簧圈栓塞4例;成功栓塞123例,其中RaymondⅠ级栓塞98例(79.6%1,RaymondⅡ级栓塞25例(20-4%)。1例患者栓塞术中出血行开颅手术夹闭+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1例患者栓塞术中出血家属要求保守治疗后自动出院;1例患者栓塞术中出血行开颅手术夹闭+去骨瓣减压术后康复出院。随访患者6个月-4年,无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疗效较好。个体化治疗,尽早栓塞、术后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高歌余舰张扬晁迎九陈昱顾大群钱若兵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栓塞介入治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