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国英
- 作品数:29 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中国、日本和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被引量:9
- 2008年
- 用IS-PCR和Rep-PCR对19个来自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4个专化引物中的IS1113和ERIC能较好的区分三国水稻白叶枯病菌。UPGMA聚类结果表明,三国菌株主要呈现第2簇和第3簇遗传型;中国和菲律宾菌株在第2簇和第3簇遗传型基础上有各自的特异性分化。病原菌的遗传分簇与致病群之间没有相关性。
- 郑伟刘晓辉成国英林兴华
- 关键词:水稻
- 噬菌体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 本试验用4个水稻品种研究了噬菌体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对品种采用针刺法接种时,噬菌体对病斑的扩展无明显抑制作用;而采用喷雾接种病菌时,在接种前、后10d喷施噬菌体,都表现出一定的防效,以接种病菌前5d施...
- 成国英涂立超何云蔚孙新城曹一菲
-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噬菌体防效
- 文献传递
- 田间稻细条菌含量同稻株发病关系研究被引量:1
- 1996年
- 采用无病种研究秧田和本田带菌对稻株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秧田或本田带菌,均可引起稻苗发病,由秧田带菌引起幼苗感染后始病期最早出现在苗龄46d以后;当本田带菌时,移栽苗始病期最早出现在移栽后15d左右。无论是秧田或本田带菌,稻苗始病期和发病率均随着田间带菌浓度的升高而提早和增加,随着田间带菌浓度的下降而推迟和减少。当田间接菌浓度等于或高于6×105cfu/cm3时,连抗性品种033也会发病,当田间接菌浓度低于6×10cfu/cm3时,秧田感染苗始病期推迟到苗龄71d,本田感染苗始病期被推迟到移栽后的第61d,且发病率显著地降低,甚至达到查不出病株的水平,说明降低田间菌量使之低于6×104cfu/cm3的水平,就可有效地减轻甚至消灭稻细条病的危害。试验还表明:品种抗病性不同,或田间带菌量不同,稻株始病期存在很大差异,故药剂防治应根据田间病情适时进行。采用田水接菌法鉴定品种抗性,是一种与自然发病最接近的方法,经对5种接种浓度的比较,看出:以在6×105cfu/cm3的接种浓度条件下,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反应最明显。
- 成国英宋建军
- 关键词:水稻发病率
- 母株病情严重度同种子传病关系研究被引量:1
- 1996年
- 比较8个采自病株的种子的传病情况,结果是母株病指高于35.65的4个品种查到病株,而母株病指低于2.89的4个品种未查到病株。这说明,种子是否传病以及传病程度与产种母株的病情密切相关,产种母株发病重,种子带菌率高,发病就重;产种母株发病轻,种子带菌率低,发病就轻;当产种母株发病轻到一定程度时,种子也可能不表现明显地传病作用。
- 成国英黄昌华
- 关键词:水稻细条病
- 水稻品种对稻细条病菌的抗性测定被引量:10
- 1996年
- 三年共鉴定湖北省主栽的和参入省区试的早、中、晚稻品种或组合(下简称品种)的抗性(对细条病)合计133份,早稻58份,全表现抗病;中稻39份,抗病的10份,占25.6%,其中CNA4127、CNA4206、IRAT177和IR26为高抗,可作抗源,稀播稻、中育糯、协优413、3588、粳籼89和90136为中抗,可供病区选用。湖北主栽品种汕优63、V优63、汕优64以及高抗稻白叶枯病的杨稻4号、杨辐籼2号和B97均高感稻细条病。晚稻36份,仅S159和N50883表现中抗,急待开发抗源和选育抗病品种。对早、中、晚稻参鉴材料群体病情比较表明,在湖北省,稻细条病危害的重点是中、晚稻,故对此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应主要针对中、晚稻进行。以喷雾接种法鉴定品种抗性,方便、快捷且较符合自然发病规律,但受年度气候及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为减少这种“时”、“空”造成的差异,经比较分析三年鉴定结果发现:①设置抗、感病品种对照作参照物,以便对“差异”进行一定辐度校正;②当发病轻时,按病株率标准评判品种抗级,当发病重时,按病情指数评判品种抗级,可获得重复性较好的鉴定结果。
- 成国英黄昌华
- 关键词:水稻细条病菌抗病性
- 以多菌株接种法比较水稻品种对稻白叶枯病菌的抗感性以及不同种植期对其抗感性的影响
- 1995年
- 通过多菌株接种法,三年共测定了16个水稻品种或组合对稻白叶枯病的抗感性,结果为:早稻837、鄂早6号和V优49均具中度抗病性;中稻杨稻4号、杨辐籼2号、259和DV85,具广谱高抗性;中杂汕优63和两系杂交稻WS/CY85—41属感病型,W6154S/特青属“一般抗病型”,晚稻组中,杂交稻汕优64和V优64都属感病型,鄂宜105在晚稻植期测定为感病型。鉴于V优49在早稻(3月29日措种)和早中稻(4月14日播种)植期,进行抗性鉴定的结果,以在早稻植期的结果与大田反应更一致,说明不同栽植期,对品种的抗病性反应存在很大的影响。测定品种抗病性,应在该品种大田实际种植期进行,否则可能得出与大田表现相异或完全相反的结论。
- 成国英蔡福民费甫华李桂菊何正武
-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
- 氮与磷、钾肥的不同搭配对稻细条病斑扩展的影响被引量:1
- 1996年
- 以针刺接种法,比较了4个品种在N、P、K4种不同组配施用条件下对稻细条病的抗感性反应。结果表明:单施N或N、K混施,有助于病斑的扩展,而N、P混施,特别是N、P、K混施,可有效地增强品种抗性,缩短病斑扩展长度。通过对病斑扩展的系统调查,发现病斑的扩展高峰在接种后的第15d左右、第18d病斑发展即进入缓慢或萎缩阶段,因此,若以针刺接种测定品种抗性,最好选接种后第18d作结果调查日。
- 成国英黄昌华
- 关键词:氮磷钾
- 中国、日本和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母株与单细胞系的遗传与致病性差异的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以J3、IS1112、IS1113和ERIC为引物对17组(56株)来自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代表菌株和它们的单细胞系进行IS-PCR和Rep-PCR扩增以及田间致病性鉴定,研究母株和单细胞系之间的遗传和致病性变异。结果表明:1)母株与单细胞系属于同一分子谱型的比率依次为:52.9%(J3)、23.5%(IS1112)、29.4%(IS1113)和35.3%(ERIC);2)综合4个引物的PCR扩增结果,采用UPGMA聚类,母株与其全部单细胞系相似率在90%以上的组群占29.4%,差异率达到30%~41%的组群占参试组群的52.9%;以带位相似率80%为簇界,参试菌可以划分为15簇,来自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的9个组的母株和单细胞系聚合在同一簇中,占参试菌的52.9%,说明三国病菌在遗传上存在高度相关性;三国病菌都存在簇群差异,以菲律宾菌系变异最大,如Pxo79和Pxo112母株和单细胞系各分在不同的3簇中,Pxo79、Pxo86、Pxo99和Pxo112等菌系的母株和单细胞系之间的差异率达到了41%;结果证明:母株是“由遗传上有不同程度差异的细胞”组成的混合体。3)田间致病性测定表明,母株与其单细胞系毒力不同的有15组,占88.2%,说明母株是由毒力不同的单细胞系组成的混合体,但病原菌的分子谱型以及遗传分簇与致病型之间没有相关性。
- 郑伟刘晓辉成国英林兴华
- 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芽孢杆菌——B-HCH
- 芽孢杆菌B-HCH菌株,是作者于1985年从华中农大农场土壤中分离获得。当时是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而进行的筛选。经多年试验,证明对小麦赤霉病菌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如1993年田间小区试验,B-HCH的防效为59.36%,对...
- 黄昌华成国英李建洪邱玉兰刘晟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生物防治
- 文献传递
- 水稻白叶枯病菌单细胞系毒力分化研究被引量:4
- 2002年
- 以稀释倒平板法从 0型菌 0 86和 IV型菌 96 7- 4和 96 2 0中分离到 5 9个单细胞系 ;在 12个近等基因系品种上 ,0 86和其单细胞系表现为弱毒力 ,2个 IV型菌及其单细胞系能克服抗病基因 Xa- 1、2、3、8、10、11、14的抗性 ,不能克服 Xa- 2 1、4、5、7、13的抗性 ;带主效抗病基因的品种 Asominori、XM5、M4 1、XM6和丰锦能把 3个母株的 5 9个单细胞系区分为 12种数量差异或质量差异的不同致病型 ;将此 5品种与近等基因系配合 ,适合作为病菌致病基因变异频度监测的寄主 ;采用“段叶沙培 ,切口取菌胶”法分离病菌 ,在中国致病型鉴定品种上划分的致病型 。
- 成国英于大胜
-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