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秋
-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名辩思潮与先秦诸子散文的美感特征被引量:2
- 1999年
- 名辩思潮是影响先秦学术界的一次普遍性的学术思潮,以往研究名辩思潮多注意到其在哲学、逻辑学上的成就而鲜有人关注其在文学上的意义及影响。先秦诸子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和文学价值与名辩思潮所倡导的论辩风、论辩术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名辩思潮这种影响在先秦散文的美感特征上体现得尤为显著。
- 徐桂秋
- 关键词:名辩先秦诸子散文美感
- 从孟子用诗看先秦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被引量:2
- 2009年
- 孟子用诗,主要将《诗经》作为政治文本和思想文本使用,是在具体的文化历史语境中构建儒家建构意识形态话语的努力,既展示着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乌托邦精神,又彰显了儒家士人重新统一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此之后,将古代经典文本解读为对上讽谕君主、对下教化百姓、对己"独善其身"的具有现实功用的话语系统,便成为历代儒家思想家千百年中一贯遵循的基本政治策略和文化策略。
- 徐桂秋
- 关键词:《诗经》
- 论孟子与先秦诗学阐释学被引量:3
- 2004年
- 出于游仕和谋求学术话语权力的需要 ,孟子充分发掘利用了《诗经》蕴藏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 ,并由此导致了对诗义和得义方法的关注。孟子的用诗和论诗 ,存在一个稳定的表意结构 ,结构的核心即是他毕生坚守笃行的儒家思想的内核 :仁义。他的用诗和论诗乃是分别在言语义和语言义的思路上对这一思想进行的言说。因此 ,我们认为 ,作为不同的应用策略 ,二者不应混用同一标准衡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的提出 ,在《诗经》研究史上无疑是一个进步 ,《诗经》研究方法论的概念由此而产生 ,并进而形成先秦时期最有特色的阐释学思想。这种行为本身隐含着将《诗经》作为知识文本进行研究的倾向。后人循此向度将其引入批评 ,成为历史主义和情志批评的理论源泉之一。
- 徐桂秋
- 关键词:《诗经》
- 论《孟子》引《诗》与战国中期《诗》学的发展被引量:1
- 2009年
- 《孟子》一书引《诗》三十七篇次。对《孟子》引《诗》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从中可以发现战国中期"诗三百"流传发展的一些宝贵信息。一是对《孟子》引《诗》用途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对《诗》的极大的尊崇与推重,同时也证明了在战国中期"诗三百"文献化程度越来越高,儒家"以《诗》为经"的观念影响日益扩大。二是《孟子》引《诗》为《诗经》相关篇章作者及创作背景提供了信息。三是核查比较《孟子》引《诗》文字与汉代"四家《诗》"文字异同,可以看出《孟子》引《诗》是有一定稳定性的,很可能在儒家体系内有相对稳定的"定本"作依据的。四是对儒家及其他各家引《诗》及逸《诗》情况统计分析,表明直至战国中晚期,儒家"以《诗》为经"的观念及"诗三百"传本仍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 徐桂秋
- 关键词:《孟子》《诗经》战国中期
- 名辩学派与先秦诗文的嬗变
- 2000年
- 名辩学派所倡导的论辩风、论辩术影响了先秦哲理散文文体、结构及风格的变革 ,推动了哲理诗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论辩术的精益求精又促成战国时期寓言文学的兴起。由名辩学派在先秦诗文嬗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 徐桂秋
- 关键词:哲理诗寓言文学嬗变
- 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及其理论体系被引量:7
- 2004年
- 《诗品》是我国诗论史上第一部专论五言诗的专著。对其批评标准的解释历来有多种意见。钟嵘的《诗品》以“怨”为核心标准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情感批评理论体系 ,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阐述的。从《诗品》对具体作家与诗歌作品的评述中分析概括钟嵘“怨”的内涵、内容、形式和艺术效果各方面的理解和要求 ,以及“怨”说在诗论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徐桂秋
- 关键词:诗歌批评
- 与名家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浅——《唐翰林学士传论》编辑手记被引量:1
- 2009年
- 本文从回顾《唐翰林学士传论》一书的编辑出版历程入手,简要评述此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后产生的影响,重点记述书稿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傅璇琮先生对编辑在工作、治学方面的悉心指导,特别是傅先生将数十年积累做编辑、做学者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讲出来,令编辑感到与名家的交流使其受益匪浅。
- 徐桂秋
- 关键词:编辑手记
- 孟子文艺思想研究
- 本文力图在战国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借助相关的出土文献,系统阐述孟子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理论内涵、特征、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其目标是从战国诸子文学思想的格局中观照孟子对文学艺术的独特阐释,从孟子心性理论与仁政学说的整...
- 徐桂秋
- 关键词:文艺思想出土文献经世致用诗性特征
- 文献传递
- 古籍图书编校常见错误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古籍图书从整理方式上可分为整理(点校)、影印、今译三大类。本文根据整理方式的不同,分别举例说明其常见的编校错误并简要分析其出错原因。
- 徐桂秋
- 关键词:古籍图书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