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静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化学工程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矿业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水分
  • 2篇褐煤
  • 1篇氮化
  • 1篇当量比
  • 1篇导流
  • 1篇等离子体
  • 1篇电厂
  • 1篇电子密度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碳热还原
  • 1篇碳热还原氮化
  • 1篇碳热还原氮化...
  • 1篇同轴电极
  • 1篇喷雾
  • 1篇碰撞
  • 1篇碰撞喷雾
  • 1篇平衡等离子体
  • 1篇热还原
  • 1篇子结构
  • 1篇自燃

机构

  • 5篇沈阳航空航天...
  • 2篇辽宁科技大学
  • 1篇纽卡斯尔大学
  • 1篇大连民族大学

作者

  • 5篇张静
  • 3篇余江龙
  • 3篇赵欢
  • 2篇陈雷
  • 2篇刘凯
  • 2篇刘宇
  • 2篇封超
  • 1篇徐静
  • 1篇韩艳娜
  • 1篇曾文
  • 1篇王平阳
  • 1篇付艳羽
  • 1篇王阔

传媒

  • 3篇沈阳航空航天...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煤矿安全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褐煤水分对低温氧化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16年
论述了褐煤的低温氧化过程,即氧化诱发期内氧在煤表面进行扩散、吸附,与煤中的活性基团反应放热,生成固体氧化产物的过程。介绍了褐煤中水分本身对煤的低温氧化具有促进和(或)阻碍作用,含有关键水分的褐煤最容易发生低温氧化。褐煤干燥过程中水分的脱除导致孔结构的坍塌、含氧官能团的生成与(或)消除以及自由基浓度和种类的改变。褐煤水分本身与水分散失引起的物理化学结构的变化共同影响着褐煤的低温氧化行为。
赵欢辛斌斌王阔余江龙耿秀振Arash Tahmasebi张静
关键词:褐煤水分
利用电厂粉煤灰合成的β-Sialon的结构和形貌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以粉煤灰和石墨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合成出不同结构形式的β-Sialon材料。以XRD,SEM,EDS等手段,研究了碳含量,合成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合成产物中β-Sialon中z值的影响,并分析了β-Sialon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当试样中碳过量50%,在1420℃下保温4 h以上,β-Sialon相均以Si4Al2O2N6(z=2)和Si3Al3O3N5(z=3)共同存在,保温时间的延长导致了Si4Al2O2N6的相对含量增加,Si3Al3O3N5有所减少;当试样中碳过量10%,并在1420℃保温6 h时,合成样品中β-Sialon相的主要存在形式为Si5AlON7(z=1);当碳过量50%,在1400℃和1450℃下保温6h时,以上三种z值的β-Sialon相可共同形成。β-Sialon的微观形貌以杆状晶须为主,其在反应初期主要为串珠状晶须,随着氮化反应的进行,β-Sialon杆状晶须逐渐形成,其主要相组成为Si4Al2O2N6和Si3Al3O3N5。
王平阳余江龙张静赵欢徐静韩艳娜付艳羽
关键词:粉煤灰Β-SIALON分子结构碳热还原氮化法显微形貌
褐煤自燃过程中自热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系统研究了褐煤自燃过程并分析该过程的自热特征;结合气体氧化产物的生成,研究煤质量、粒径、气流速率、水分对褐煤自燃过程中自热特征的影响。煤样自燃过程中经历的交叉点温度(CPT)、燃烧温度(CT1、CT2)等特征温度反映出褐煤自燃过程中的自热特征。研究表明:较小质量的煤样特征温度均偏高;粒径较小的煤样自燃所需时间缩短,CO2生成速率加快;随着气流速率升高,褐煤在CT1点后的温度逐渐升高,CO2生成速率逐渐加快;不同含水量褐煤的自燃时间不同,这可能是水分脱除过程孔结构坍塌所致。
刘钧帅赵欢张静耿秀振辛斌斌余江龙
关键词:褐煤自燃粒径水分
甲烷-空气同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数值模拟
2017年
在6 000 V的放电电压条件下,采用直径为10 mm的同轴圆筒电极模型,研究了当量比变化对电子密度和活性粒子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密度随距阴极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增加,在距离阴极附近较小位置时(0.05~0.4 mm)电子密度的最大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0.1 mm位置达到峰值。放电极大地提高了活性粒子H、O_3、CH_3和NO的摩尔浓度,随着当量比的降低,各活性粒子的摩尔分数略有减少,但即使在最低的当量比条件Φ=0.4时仍能产生较多的活性粒子,随当量比的变化电子密度并无显著影响。
陈雷封超宋鹏刘凯张静刘宇
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非平衡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当量比
柴油机碰撞分流喷雾方案对比试验研究
2017年
在定容弹试验台上,对2种结构的碰撞分流燃烧室方案的燃油雾化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碰撞分流方案及背压对燃油雾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碰撞导向面方案对燃油的剥离作用更为明显,其燃油空间分布范围更大,油气混合更为均匀;油束与碰撞凸缘方案的外凸结构碰撞后迅速向两侧运动,碰撞面对油束来流方向速度的限制作用不大,导致碰撞后燃油大部分堆积在燃烧室壁面位置附近,空间分布范围较小;随着背压升高,碰撞油束的壁面剥离现象及油束锋面的扩散现象均更为明显。
陈雷封超张静刘凯刘宇曾文
关键词:柴油机碰撞喷雾导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