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邦琨

作品数:14 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小气候
  • 8篇气候
  • 5篇玉米
  • 4篇气候特征
  • 4篇小气候特征
  • 3篇田间
  • 3篇高产
  • 2篇稻田
  • 2篇地貌
  • 2篇增产
  • 2篇增产潜力
  • 2篇生态气候
  • 2篇生态条件
  • 2篇水稻
  • 2篇水稻田
  • 2篇水稻田间
  • 2篇小生境
  • 2篇喀斯特地貌
  • 2篇喀斯特森林
  • 2篇高原地区试验

机构

  • 14篇贵州大学

作者

  • 14篇张邦琨
  • 4篇张璐
  • 3篇杨建松
  • 2篇韦小丽
  • 2篇张路
  • 1篇葛锦华
  • 1篇张萍
  • 1篇贺化祥
  • 1篇穆彪

传媒

  • 4篇贵州气象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耕作与栽培
  • 1篇种子
  • 1篇土壤
  • 1篇贵州科学
  • 1篇山地农业生物...
  • 1篇贵州农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态玉米高产群体的小气候效应分析被引量:1
1998年
通过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主要生育阶段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毕节高海拔地区3333~4444株/667m2播种密度在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抽雄叶丝)的田间小气候随密度增加更为适合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特别是每667m24444株这一密度群体结构最为合理,株间温度22~23℃,相对湿度为85%左右,对太阳辐射能吸收能力强,反射损失少,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玉米实际667m2产52223kg,洋芋、玉米套作复合产量达67658kg/667m2,相对于其它密度能获得较佳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若按当地当年气候资源估算,其利用率仅为348%,可能增产潜力非常大。
张邦琨张璐张璐余世洪
关键词:玉米生态气候小气候高原地区试验
喀斯特森林不同小生境的小气候特征被引量:14
1996年
对喀斯特地貌森林中不同小生境的太阳辐射、温度、湿度等进行了多次的观测和研究表明:喀斯特地貌森林中的土面、石面、石沟、石缝,因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生态小气候差异明显:土面、石沟的生态小气候条件好,光、热、湿变化缓和,有利于林木生长,而石面、石缝的辐射、温度、湿度变化剧烈,不利于林木的生长。
张邦琨韦小丽曾信波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小生境小气候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群体的小气候效应分析
1999年
通过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王米主要生育阶段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毕节高海拔地区3333~4444株/667m2,在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抽雄吐丝)的田间小气候随密度增加更为适合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特别是每667m24444株这一密度群体结构最为合理,株间温度22~33℃,相对湿度为85%左右,对太阳辐射能吸收能力强,反射损失少,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玉米实际667m2产522.3kg,马铃薯、玉米套作复合产量达676.58kg/6m2,相对于其它密度能获得较佳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若按当地当年气候资源估算,其利用率仅为34.8%,可能增产潜力非常大。
张邦琨张路陈芳余世洪
关键词:玉米生态气候气候影响高原地区试验
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4
1999年
为探索玉米高产群体的小气候特征,通过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主要生育阶段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分析表明,毕节高海拔地区播种密度在3333~4444株/(667m2),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抽雄吐丝)的田间小气候随密度增加更为适合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特别是4444株/(667m2)这一密度群体结构最为合理,株间温度为22~23℃,相对湿度为85%左右,对太阳辐射能吸收能力强,反射损失少,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玉米实产522.23kg/(667m2),马铃薯、玉米套作复合产量达676.58kg/(667m2),相对于其它密度能获得较佳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张邦琨张璐张璐余世洪
关键词:玉米生态条件小气候
水稻田间小气候特征与生产潜力关系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通过稻田小气候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平行观测,探索水稻优质高产的田间小气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小气候效应,符合局部气候原理和田间小气候基本规律。在采用岗优22组合,密度2.25万窝/hm2的稻田里,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抽穗开花期,能形成更为合理的田间小气候,水温、地温和气温配合较优,光照较好,有利于CO2的输送,增强了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因而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能达到10410kg/hm2的产量,但根据当年的光、热、水条件和生产水平要素估算,生产潜力可达13558.5kg/hm2。
张邦琨张路陈官文
关键词:稻田小气候光温生产潜力
水稻田间小气候特征与生产潜力关系研究被引量:7
1998年
通过稻田小气候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平行观测,探索水稻优质高产的田间小气候特征,分析表明,稻田小气候效应,符合局部气候原理和田间小气候基本规律。在采用岗优22组合,密度2.25万窝/hm^2的稻田里,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抽穗开花期,能形成更为合理的田间小气候,水温、地温和气温配合较优,光照较好,有利于CO_2的输送,增强了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因而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能达到10410kg/hm^2的产量。但根据当年的光、热、水条件和生产水平要素估算,生产潜力可达13558.5kg/hm^2。
张邦琨张璐陈官文
关键词:稻田小气候光温生产潜力
乌蒙山区不同玉米品种群体结构的分布利用与增产潜力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在黔西乌蒙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采用不同的品种、密度以及分带套作的先进种植方式,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发育期的田间小气候和生长动态的平行观测,探索不同玉米品种在超高产栽培中不同群体结构下光能分布特征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黔西鸟蒙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适宜的玉米带距为1.5—1.7m,种植密度为4000—5000株/667m^2;品种以株型较紧凑的中杆大穗型杂交种3638为宜,在生长发育期间能更好地解决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光能利用率和气候资源利用率还相对较低,增产潜力非常大。
杨建松张邦琨龚雪芹
关键词:玉米品种增产潜力
喀斯特地貌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小气候特征研究被引量:45
2000年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的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光照强度等进行观测 ,研究表明 :喀斯特地貌植被由于乔木、灌木林、草坡、石面的演替阶段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故小气候差异明显。以乔林、灌木林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条件为好 ,气温、湿度、辐射等变化缓和 ,有利于植被生长使群落稳定地向顶极演替。而草坡、石面环境较恶劣 ,有待于经历较长的时间演替改善 ,才能到达顶级群落。
张邦琨张萍赵云龙
关键词:小气候喀斯特地貌植被演替
毕节高产玉米地合理密植的小气候效应分析
2000年
对毕节不同品种 ,不同密度的高产玉米地分别在不同时期进行小气候观测 ,初步总结出黔西北山区高产玉米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表明玉米品种贵毕 30 3每公顷 2 96 .3株这一密度群体结构 ,公顷产 34.82kg ,洋芋、玉米套作复合产量达 4 5.11kg ,查对于其它品种及密度群体结构更为合理 ,能获得较佳的小气候环境的经济效益。
张璐葛锦华张邦琨
关键词:合理密度小气候效应
乌蒙山区超高产玉米不同群体的小气候特征与增产潜力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在黔西乌蒙山区 ,通过对玉米不同发育期的田间小气候和生长动态的平行观测 ,探索当地玉米超高产栽培的田间小气候特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供试品种中 ,以 36 38的 4 90 0株 /(6 6 7m2 ) ,毕单 4号的 4 10 0株 / (6 6 7m2 ) ,表现最好 ,田间光、热、水、风及其通量最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实际产量最高达 6 31.6~ 72 5.6kg/ (6 6 7m2 )。但根据乌蒙山区当年的气候资源估算 ,生产潜力可达1182~ 12 4 4kg/ (6 6 7m2 ) ,增产潜力还非常大。
张邦琨杨建松彭玉淑周启江
关键词:玉米小气候特征增产潜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