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 作品数:137 被引量:572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电子电信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介入性再通术治疗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介入性再通术治疗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7例经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诊断的下肢主要动脉起始部平齐闭塞患者,病变分别位于髂总动脉(4例)、髂外动脉(2例)、股浅动脉(8例)、胫后或胫前动脉(3例),临床表现为静息痛等下肢严重缺血症状。经同侧、对侧股动脉或右肱动脉等途径,主要使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方法对平齐闭塞端血管进行顺行开通治疗。结果17例患者中,12例成功使导丝和导管经平齐闭塞端进入并通过闭塞端,完成再通治疗,其中11例(11/12)使用了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在髂、股动脉共植入支架19枚;1例髂总动脉、2例股浅动脉和2例胫(胫前、胫后)动脉平齐闭塞病变因无法使导管导丝嵌入闭塞起始部而终止再通操作,再通成功率为70.59%(12/17)。未发生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再通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踝臂指数(ABI)平均值从0.47上升至0.71。6个月近期随访无症状复发,8、12和24个月各有1例患者症状加重,其中1例复查CAT显示支架内完全闭塞。结论使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对下肢动脉平齐闭塞病变进行再通治疗可以获得安全而良好的临床疗效,拓展了介入治疗对于复杂、严重下肢缺血病变的适用范围。
- 李京雨张强路军良徐力扬刘明
- 关键词:动脉血管成形术
- 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6例,Ⅲ级5例,Ⅳ级9例,V级3例。在动脉瘤破裂来院6h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术后恢复良好25例(75.8%);出现偏瘫和单纯运动性失语4例(12.1%),后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死亡4例(12.1%),死亡原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穿刺部位血肿感染、因口服“双抗”并发消化道出血。随访1—6个月,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未增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性,且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对Hunt.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 李益萍罗永春何子骏沈春森毛锦龙孟景山袁春涛马尚张强梁春阳徐如祥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超早期治疗
- 不同低温对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NF-кB、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低温对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NF-κB、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常温组(37℃),轻度低温组(34℃),中度低温组(32℃),每组分缺血2,4,6,12h共四个亚组。采用栓线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缺血2,4,6,12h后置于常温操作台和冰毯机上,分别保持肛温为37±0.5℃,34±0.5℃和32±0.5℃12h。在各自规定时间点处死大鼠,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常温组相比,除轻度低温组缺血4h外,其余各时间点两低温组的NF-κB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常温组(P<0.01)。除轻度低温组缺血2h、4h、12h外,其余各时间点两低温组的Bcl-2蛋白水平较常温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除中度低温组缺血4h,轻度低温组缺血4h、12h外,其余各时间点两低温组的Bax蛋白水平较常温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低温治疗显著抑制NF-κB的蛋白表达,使NF-κB蛋白表达高峰前移;显著降低了Bax蛋白水平。这些改变可增强缺血后神经元对凋亡的耐受。
- 兰晶张其梅张强胡萌李耀彩
- 关键词:核因子
- 颅咽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回顾性总结22例颅咽管瘤与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旨在提高对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08—2014年病例22例。MR、CT、X线头颅正侧位平片检查分别为18例、15例、10例。手术及临床放射治疗共18例。分析MR、CT、X线诊断的病理符合率。结果 22例患者中经手术及临床放疗证实颅咽管瘤14例。MR诊断符合率71.4%;CT诊断符合率61.5%;X线诊断符合率30%。结论颅咽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呈多种形态。MR对显示病变的范围、大小,尤其是矢状位能显示微小肿瘤明显优于CT、X线。但MR显示钙化不如CT及X线。颅咽管瘤应与鞍区其他病变鉴别。仅从病变部位、形态或单一检查做出准确诊断较困难,增强扫描十分重要,尤其对实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颅咽管瘤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颅咽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信息,并与临床病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 张志强张强
- 关键词:颅咽管瘤鞍区影像学表现临床病理
- 检测PD致病基因突变的方法,及其引物、试剂盒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检测PD致病基因突变的方法,及其引物、试剂盒,所述检测方法包括:样本处理,DNA提取,PCR扩增,PCR产物电泳,PCR产物纯化,测序。所述引物序列如:SEQIDNO:1,SEQIDNO:2,SEQIDN...
- 王培昌张强
- 文献传递
-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救治新模式中围介入期的护理配合
- 目的:探讨及检验介入护理工作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体化救治新模式的实用价值.方法:2011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对418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现场救护;患者转运;急诊影像学诊断;急救处置和手术治疗等一体化专科...
- 潘文龙张强赵晓辉王备备王梅王婉真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护理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4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与预后。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45例(47个动脉瘤),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9个,前交通动脉瘤12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34例,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型技术栓塞治疗8例,支架辅助瘤颈重塑型技术栓塞治疗5例,双微导管技术2例。结果本组100%栓塞者21例,95%栓塞者14例,90%栓塞者10例。并发症4例,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血栓形成1例。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1例,自动出院1例。栓塞后3~12个月血管造影随访5例,未见复发;电话随访12例,均未再出血。结论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采用球囊或支架辅助瘤颈成形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等方法,可以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
- 张强兰晶池英揭毅杨波张其梅李耀彩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弹簧圈
- 颈动脉狭窄影响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凋亡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研究改善颈动脉狭窄对大鼠认知功能、海马神经元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颈动脉狭窄模型,2周后将颈动脉狭窄解除,4周后各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1),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Bcl-2和Bax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改善狭窄组较对照组记忆能力明显改善(P<0.01),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cl-2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Bax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改善颈动脉狭窄可提高大鼠海马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 张强寇宏兰晶池英张其梅李耀彩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凋亡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很多,约70%~8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但约1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未能发现出血原因,其中部分病例出血仅局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突出,预后良好,很少发生再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现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PNSH患者15例并复习文献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
- 张强胡萌杨波池英
- 关键词:预后
- 80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进行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护理配合特点.方法:对选择介入微创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14例80岁以上老年患者,实施术前的精心准备、术中的细心、精准配合、术后个性化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均能成...
- 潘文龙张强赵晓辉王备备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临床护理介入栓塞高龄患者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