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明 作品数:45 被引量:434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政治法律 历史地理 经济管理 军事 更多>>
朝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10 2005年 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同历史上发生在朝鲜半岛或者与朝鲜半岛密切相关的其他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之间的较量。这是由于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冷战时期爆发的朝鲜战争虽然有着很浓厚的意识形态斗争色彩,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历史上围绕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斗争的延续。 张小明关键词:朝鲜战争 地缘政治 冷战 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的成果与影响 1998年 张小明关键词:冷战后 国事访问 克林顿 经贸关系 一部国际安全研究学科史力作 2012年 巴里·布赞和琳娜·汉森合著的《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一书中文版于2011年10月与中国读者见面了。这本被作者称为第一部国际安全研究学科史的专著,勾画了国际安全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对于中国从事国际安全研究乃至整个国际关系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小明关键词:国际安全研究 学科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 力作 国际关系学 重读乔治·凯南的“长电报” 被引量:3 2021年 乔治·凯南1946年2月22日从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给美国国务院发送的第511号电报,即"长电报",是研究冷战史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文献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这份电报有一些明显的瑕疵,研究者需要加以注意。另外,很长时间以来,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对"长电报"的某些误解或者误读,包括把"长电报"称为"八千字电报",把"logic of force"解读为"武力的逻辑",等等。本文希望能澄清有关凯南"长电报"的这些误解或误读。 张小明关键词:冷战 美苏关系 中国的崛起与国际规范的变迁 被引量:17 2011年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因而在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一个广为瞩目的"中国崛起"现象。中国的崛起正在给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而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崛起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之核心,在于中国如何对待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西方主导的国际规范本身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非西方大国,面临着国际规范变迁这样一个主要由西方构建出来的社会事实。人权、民主等原则被认为是国际新规范或"新文明标准"的重要内容,中国不得不选择应对国际规范变迁的政策,而中国的政策选择会极大地影响未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张小明关键词:中国外交 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史研究 被引量:10 2005年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张小明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 冷战史研究 理解中日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异同 被引量:2 2018年 在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方面,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和日本国际关系学界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中日两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皆具有"进口学术"的特点,主要以引进西方(主要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为主,但在寻求创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方面,中国学者的自觉意识比日本学者明显地要强烈得多。以历史研究为主的传统方法一直在中国和日本国际关系学界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日本学者在对历史原始材料的重视程度及对历史事实论述的细致程度方面总体上比中国学者要更强一些。 张小明关键词:国际政治理论 国际关系史 从G20杭州峰会看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 2016年 主持人语:G20杭州峰会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成为实现G20体制的功能从危机应对向全球经济社会治理转型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中国在筹备、组织峰会召开和协调、落实峰会议题方面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和大国风范,受到与会各国及各主要国际组织领导人高度评价,G20杭州峰会也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如何认识、理解和评价G20体制和G20杭州峰会?如何理解G20功能转型的意义?这次峰会的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本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思考和进一步研究上述三个问题有所启迪。 张小明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 峰会 社会关系 标志性事件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 被引量:210 2005年 约瑟夫·奈最早明确地提出并论述了“软权力”思想,他所说的软权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奈的软权力思想提供了一种分析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地位之重要思路,它引导人们关注那些抽象和非物质性的权力因素,有助于人们克服那种过于依赖物质性权力来界定国家权力的物质主义和简单化的倾向。软权力思想既有创新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权力思想的继承,因为传统权力思想既重视具体和物质性权力因素,也关注抽象和非物质性权力因素。奈把权力简单地一分为二,使其软权力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因为他无法阐述清楚软、硬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软权力的大小也难以被测定和衡量。 张小明关键词:软权力 权力因素 国家权力 感召力 物质性 乔治·凯南对华认识及政策主张(1947-1949) 被引量:1 1993年 1947年1月,马歇尔离华,标志着美国在中国调停计划的破产。此后,随着中国及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政府陷入对华政策艰难选择的困境之中,有关机构及官员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建议。本文主要分析美国著名的苏联通、1947年至1949年担任国务院政策计划室(Poficy Planning Staff,简称PPS)主任的乔治·凯南之对华认识及对华政策主张,试图从一个侧面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对华政策的制订过程。一乔治·凯南的对华认识及政策主张受制于他本人的经历、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归纳起来说。 张小明关键词:美国政府 美国对华政策 中国共产党 交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