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夫
- 作品数:34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新文化运动语境中梁启超“情感”观的转变被引量:1
- 2013年
- 从清末至民初,梁启超在其以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高度肯定理性的价值,而对于情感则相对忽视,甚至排斥。就此而言,其与同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存在差距。欧洲之行使梁启超认识到正是盲目尊崇科学理性使西方的现代发展走上歧途,他指认强调理性与情感均衡发展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正确性,反复强调情感相对于理性的特殊价值,呼吁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不能忽视情感维度,这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产生分歧。梁启超情感观的变化也使其文学观发生转变,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从情感的角度界定文学的本质和功能,这与文学革命中启蒙主义的文学观构成对话。
- 张冠夫
- 关键词:情感新文化运动
- 悲剧文化的现代境遇──西方现代主义阶段悲剧观念的矛盾运动轨迹
- 2001年
- 张冠夫
- 关键词:现代境遇悲剧观念
- 我与你:一种新的叙史语言的诞生──对《心灵史》、《纪实与虚构》、《家族》的一次集体解读
- 1998年
- 我与你:一种新的叙史语言的诞生——对《心灵史》、《纪实与虚构》、《家族》的一次集体解读○张冠夫90年代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代表着中国文化在向未来迈进中的又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将其与80年代前半期达至鼎盛的寻根文学相比颇具意味。如果说后者是在中西文化的又...
- 张冠夫
- 关键词:《家族》《心灵史》对象化《心》寻根文学
- 1920年前后梁启超对文艺复兴的借镜被引量:2
- 2013年
- 1920年前后,梁启超对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个欧洲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的性质做出区分,在批评后者将西方的现代发展引向歧途的同时,他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实践方向作为中国现代发展以及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镜,这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对于文艺复兴的启蒙主义化的理解分歧明显。梁启超将清代视做"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这同样与更为强调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一致性的胡适形成差异。以文艺复兴为参照,梁启超既从清学的发展中确认了依靠自力走向现代的中国自我,也指出其片面强调理性。
- 张冠夫
- 关键词: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 摆渡于传统文学与新文学间的“情感”之舟——1920年代梁启超的“情感”诗学被引量:3
- 2013年
- 欧洲之行使梁启超认识到"情感"因素对于构成健全的现代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强调中国新文化建设要体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他回归"诗言志"的诗学传统,从情感的角度重新厘定文学的本质和功用。在此基础上,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进行重新梳理和阐释,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抒情传统中的伟大诗人的情感品质和抒情方式给予了高度肯定,从而克服了自己早期褒扬西方文学而贬低中国文学的偏颇,将传统文学中的优秀成分视为新文学家的范本。以此,他校正了此前将新兴文学主要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的认识,将新文学的建设指向了发扬光大国民性的方向。这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形成了差异和对话。
- 张冠夫
- 关键词:诗学情感传统文学新文学
- 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知识界的“情感”观——1920年前后有关“情感”问题的几次论争
- 2016年
- 1920年前后,中国知识界围绕"情感"问题展开了数次论战。这些论战虽是分属于新旧文化论战、东西文化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等的局部论争,却因所涉论域的深广度而自有其独具的思想和文化意义。论战的参与者均为当时知识界有代表性的人物,论战涉及情感与思想、与科学、与法则等的关系问题、东西方情感的品质差异问题,以及情感在宇宙观和人生观的确立中的位置问题等诸多方面,触及情感自身的性质、品质,以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性和新旧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层面。其中所折射的,是知识界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性想象的分歧,是对于新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的差异,迄今仍具有丰富的启示性。
- 张冠夫
- 关键词:情感新文化运动
- “抒情”的颠覆与重构——梁启超、王国维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被引量:2
- 2017年
-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所形成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两人在抬高叙事文学的同时,对于抒情诗词仍予以持续关注,且这一抒情情结也形塑着他们对于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两人其后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和矫枉过正进行了反省,对传统文学观的局限和西方现代性的偏误进行双重超越,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二元对立,并在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中对其予以重新阐释。
- 张冠夫
- 关键词: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抒情传统
- 论新文化运动语境中梁启超“新文化”观的形成被引量:1
- 2013年
- 梁启超早年接受源自西方、并经日本改造的"文明"论话语体系时期,已体现出他修正"文明"论中欧洲中心主义的自觉。1920年前后,梁启超在克服早年的"文明"论话语的同时,形成了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明显有别的"新文化"建设思路。
- 张冠夫
- 关键词:文明论文化新文化新文化运动
- 梁启超的欧洲文学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欧游心影录》为中心的考察
- 2013年
- 欧洲之行使梁启超对西方现代文明有了新的认识。他指出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发展道路的偏颇,指认文艺复兴所指示的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他指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解放的极端化,并着重剖析了盲目尊崇科学理性所导致的写实派文学对于人的自由意志以及人的价值的否定。梁启超通过对19世纪欧洲文学的批评,试图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引向人文主义的健康发展之路。
- 张冠夫
- 关键词:五四新文学
- 梁启超:重新勘定中国文学的现代认同——兼及其对于新文学家文化人格的构建被引量:1
- 2014年
- 在早期致力于政治改良的宣传时代,梁启超积极借镜日本和欧洲近现代的文学经验,这对其启蒙主义文学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他强调借助欧洲文学革新中国文学,其文化认同明显向前者倾斜。欧洲之行中梁启超认识到作为国人现代想象的主要参照的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盲目推崇科学理性的偏颇,而将强调理性与情感均衡发展的文艺复兴作为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样板。与此同时,他回归"诗言志"的诗学传统,对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给予高度肯定,并将中国古代诗人的崇高情怀和抒情精神作为新文学家文化人格建构的典范。这显示出不同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的独特性。
- 张冠夫
-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文学文化认同文化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