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凯

作品数:7 被引量:82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贝母
  • 2篇性状
  • 2篇生物碱
  • 2篇农艺
  • 2篇农艺性
  • 2篇农艺性状
  • 2篇主要农艺性状
  • 2篇总生物碱
  • 2篇鳞茎
  • 2篇鳞茎产量
  • 2篇川贝
  • 2篇川贝母
  • 1篇单株
  • 1篇单株产量
  • 1篇学成
  • 1篇药材
  • 1篇药材鉴定
  • 1篇药用
  • 1篇药用植物
  • 1篇植物

机构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廖凯
  • 4篇吴卫
  • 4篇黎开强
  • 4篇郑有良
  • 1篇刘志刚

传媒

  • 3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草药

年份

  • 4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温度对川贝母生理指标、鳞茎产量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08年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处理对川贝母生理指标及鳞茎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等的影响,为川贝母的合理栽培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用人工气候箱控制川贝母的生长温度,观察不同温度15,20,25,30℃下川贝母的生长发育变化,检测其叶片叶绿素a和b、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并测定鳞茎产量以及总生物碱含量。结果:15,20℃处理的川贝母生育期较长;4种温度处理下川贝母叶绿素b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且15,20,30℃下川贝母总叶绿素以及叶绿素a含量差异也不显著。此外,川贝母叶片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和鳞茎总生物碱含量,以及鳞茎增长率和干重均随温度降低而增加。结论:川贝母不宜生长在过高温度环境,相对较低温度下其生育期较长,鳞茎可适当生长,生物碱含量也有所增加。此外,低温下川贝母通过增加脯氨酸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等来提高抗寒性,并能维持正常的叶绿素含量。
黎开强吴卫郑有良代勇牟兰廖凯
关键词:川贝母温度鳞茎产量总生物碱
不同光强对川贝母生长发育和总生物碱的影响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处理对川贝母生长发育、生理指标和鳞茎产量及总生物碱量等的影响,为川贝母的合理栽培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用人工气候箱控制光强度,观察不同光照强度(3000、6000、9000和12000lx)下川贝母的生长发育变化,检测其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量,并测定鳞茎产量以及总生物碱的量。结果6000lx贝母生长发育较好,干物质积累较多,总生物碱量也较高。光照强度过高或过低,干物质量积累量均大幅度降低。不同光照强度下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6000lx的光照强度较适宜川贝母的生长。
黎开强吴卫郑有良代勇向丽廖凯
关键词:川贝母光照强度鳞茎产量总生物碱
川产贝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为阐明川产贝母资源间亲缘关系提供更多证据。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川产10个种1变种共19份材料进行分析,采用NTSYS软件计算材料间相似系数,并用UPGMA法构建了系统树。结果:从35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1个多态性明显、反应稳定的引物,在19份供试材料DNA中共扩增出17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3条,占86.8 %。材料间ISSR标记遗传相似性系数(GS)在0.569~0.85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材料均可区分开,并聚为4组。第I组包括川贝母、甘肃贝母、长腺贝母和短丝贝母,第Ⅱ组由暗紫贝母和浓蜜贝母组成,槽鳞贝母、浙贝母、瓦布贝母和梭砂贝母聚为第Ⅲ组,湖北贝母单独为第Ⅳ组。试验结果还表明,来源于同一地区的多数川产贝母材料可分别聚在一起。结论:ISSR标记适用于川产贝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但药典收载的川贝母药材的4种基原植物种间及其与其他川产贝母属各物种间尚不能仅通过采用ISSR标记技术进行分子鉴定。此外,ISSR聚类结果同川产贝母资源的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
黎开强吴卫郑有良代勇向丽廖凯
关键词:贝母属ISSR分子鉴定
青蒿资源主要农艺性状与化学成分分析
青蒿入药,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其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以其高效、低毒、不易复发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抗疟新药。目前青蒿素的唯一来源仍然是从青蒿中直接提取。此外,青蒿挥发油成分常具有清虚热、凉血、除骨蒸和解暑等功效。四川青蒿...
廖凯
关键词:药用植物药材鉴定
文献传递
青蒿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及总量间相关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青蒿主要农艺性状间及与单株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及总量间相关关系,为高产高青蒿素含量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对四川野生和引种的青蒿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单株产量、青蒿素含量和总量进行考察和测定,并分析了各性状间相关关系。结果:单株茎秆干重与单株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分枝数和茎直径与单株产量间为显著正相关;花蕾期、始花期和盛花期则与青蒿素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始花期和盛花期与单株青蒿素总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茎秆干重、秆直径和花蕾期与单株青蒿素总量间呈显著正相关。紫红色茎秆青蒿的青蒿素含量和总量显著高于深绿色茎秆者。进一步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单株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0.061 21-0.000 08X1+0.303 78X3-0.000 51X4-0.000 31X5(F=20.15,P<0.000 1),青蒿素含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458 49-0.000 99X1-0.240 79X3+0.133 62X6-0.007 19X7+0.014 54X9(F=46.55,P<0.000 1),单株青蒿素总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2.670 01-0.002 49X1+0.988 73X3+0.300 37X6+0.011 13X9(F=22.62,P<0.000 1)。结论:选育高产、高青蒿素含量的青蒿新品种时应重点选择茎秆紫色、粗壮,株高较高,分枝数和花期适中,分枝角度较小的材料。
廖凯吴卫郑有良黎开强刘志刚
关键词:青蒿农艺性状单株产量青蒿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