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雅如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动脉斑块
  • 3篇颈动脉
  • 3篇颈动脉斑块
  • 3篇斑块
  • 2篇颈动脉斑块形...
  • 2篇斑块形成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态血压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血压
  • 1篇血压变异
  • 1篇血压变异性
  • 1篇压变异性
  • 1篇荧光
  • 1篇硬化性

机构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庄雅如
  • 3篇戚佩谊
  • 3篇田作军
  • 3篇吕何锦
  • 3篇李飞奉
  • 2篇黄庆晖
  • 2篇廖海星
  • 2篇陈艺文
  • 2篇黄美兴
  • 1篇夏勇
  • 1篇陈长兵
  • 1篇奉俊敏
  • 1篇郭旭光
  • 1篇陆亚琴
  • 1篇陈艺文
  • 1篇黄关兴
  • 1篇何淑君

传媒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检测无乳链球菌方法的建立与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Rea-LAMP)快速检测无乳链球菌的方法,为无乳链球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针对无乳链球菌纤连蛋白fbsB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利用链置换DNA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恒温反应60min,通过荧光信号实时检测无乳链球菌。结果研究的反应体系在使用引物1时,扩增效果最好;在10株相关菌株的检测中,除无乳链球菌出现很好的阳性外,其余菌株均为阴性;本研究检测无乳链球菌DNA的灵敏度可达到300pg/μl。结论 Rea-LAMP检测无乳链球菌的特异性强、稳定性高、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可用于无乳链球菌的快速检测。
郭旭光庄雅如黄美淦何淑君夏勇
关键词:无乳链球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环介导等温扩增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以24h动态血压研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住我院查颈彩超及24h动态血压的患者102例,分为有斑块组(68例)及无斑块组(34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平均血压、脉压差(PPD)及BPV等动态血压参数及其他常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t=5.302,P=0.000)、24h收缩压的变异性(BPVSBP)(t=3.664,P=0.000)、PPD(t=4.503,P=0.000)及白昼的BPVSBP(t=2.854,P=0.005)均高于无斑块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患者的年龄(OR=1.075,P=0.004)、24h BPVSBP(OR=1.0E+30,P=0.001)及PPD(OR=1.111,P=0.002)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PPD及BPV影响,其中BPVSBP是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黄庆晖廖海星李飞奉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美兴戚佩谊陆亚琴田作军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颈动脉斑块血压变异性动态血压
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TIA患者63例(nTIA组)相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TIA组病灶侧颈动脉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x2=12.045,P=0.017);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非病灶侧(Z=-2.494,P=0.013;Z=-3.378,P=0.001);nTIA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IA组的SBP及DBP明显低于nTIA组[(155.95±17.67) mmHg vs (167.38±21.87) mmHg,P=0.001;(84.84±12.06)mmHg vs (90.90±11.56) mmHg,P=0.002],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nTIA组(Z=-5.020,P=0.000;Z=-5.018,P=0.00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前循环TIA发作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及溃疡斑和混合斑块增多有关.
黄庆晖廖海星奉俊敏李飞奉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美兴戚佩谊陆亚琴田作军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循环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社区高危人群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社区高危人群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经查颈彩超证实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广州本地社区高危人群的资料f共235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扁平斑、硬斑、软斑和溃疡斑)与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80岁以上患者溃疡斑明显增多(P=0.042);女性俨:0.000)及高血压俨=0.027)患者软斑的数量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age)和收缩压(SBP)是影响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ORage=1.043,P=0.03QOR SBP,=1.026,P:0.024);女性及SBP是影响软斑形成的主要保护性因素(ORsex=0.321,P=0.000;OR SBP=0.970,P=0.006)。结论女性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软斑生成相对较少,而80岁以上高龄患者溃疡斑相对较多。
李飞奉戚佩谊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关兴陈长兵田作军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高危人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