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寇养厚

作品数:12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学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道教
  • 3篇公羊传
  • 3篇古文
  • 2篇儒家
  • 2篇唐初
  • 2篇唐代
  • 2篇武则天
  • 2篇今文
  • 2篇今文经
  • 2篇今文经学
  • 2篇经学
  • 2篇古文经
  • 2篇古文经学
  • 2篇古文理论
  • 2篇谷梁传
  • 2篇佛教
  • 2篇《公羊传》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品质
  • 1篇道德修养

机构

  • 1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2篇寇养厚

传媒

  • 4篇文史哲
  • 2篇东岳论丛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殷都学刊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2
  • 1篇199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则天与唐中宗的三教共存与伟先道后政策──唐代三教并行政策形成的第二阶段被引量:5
1999年
武则天佛教居先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大规模翻译佛经,对许多著名高僧给以礼遇,有种种佞佛举动。在佛教居先之同时,武则天又给道教以合法地位,让它与佛教共存。之所以主张佛教居先,一是为了表示对李唐王朝的彻底否定,二是为了对佛教徒在以周代唐过程中的功绩表示回报,三是与武则天个人的佛教信仰及身世经历有关。给道教以合法地位,则是由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作用所决定的。唐中宗重新即位伊始,虽曾倡言中兴,有意抬高道教的地位,但不久又改变初衷,继承武则天宗教政策。中宗在佛教居先政策的同时,也给道教以合法地位,让它与佛教共存,则是由唐代君主(武则天除外)都攀附道祖老子为其始祖这个根本原因所决定的。
寇养厚
关键词:武则天佛教道教
汉武帝为何重视《公羊传》被引量:8
1999年
汉武帝之所以重视《公羊传》,既有总体原因,也有具体原因。从总体上看,因为在"《春秋》三位"中,《公羊传》属于政治理论性著作,而以其为主要经典的个文经学也全都注重阐发义理以通经致用,很强调为政治服务,实际也易于为帝王直接提供进行统治的理论依据,所以汉武帝便很重视今文经学,尤其重视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公羊传》。汉武帝重视《公羊传》的具体原因有二:一是《公羊传》在解释《春秋》经义时所提出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的全国政治的统一和皇帝专权的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董仲舒根据《公羊传》的《春秋》"大一统"思想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的全国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儒学的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寇养厚
关键词:汉武帝公羊传
孔子论文艺的内容与形式被引量:2
1991年
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孔子是首先强调内容,强调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这本是孔子谈论人的“德”、“言”关系的。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只要有了好的道德品质,就必然能说出有价值的言语;与道德品质相较,人的言语是次要的,能说漂亮话的人,不一定就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他认为“巧言乱德”(《卫灵公》)反对“巧言令色”(《学而》)而缺少仁德的伪君子。孔子对人的“德”、“言”关系的论述。
寇养厚
关键词:道德品质艺术形式人格修养辞达文质道德修养
东汉中后期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及其盛衰变化被引量:7
2001年
针对西汉君主普遍重视今文经学而轻视古文经学的状况,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进行了二百年的斗争,结果古文经学由衰而盛,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则盛而衰,为古今经学所取代。
寇养厚
关键词: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公羊传》《谷梁传》
中唐新《春秋》学对柳宗元与永贞革新集团的影响被引量:2
2000年
中唐新《春秋》学是中国儒学由汉学向宋学转变过渡的关键环节 ,且在中唐时期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中唐新《春秋》学及其代表人物陆质的思想观点对柳宗元及永贞革新集团诸成员影响尤大。柳宗元尊崇中唐新《春秋》学、尤其是陆质的思想学说 ,因而不遗余力地指谪批判汉儒的章句之学 ;为维护唐代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 ,坚决否定周朝的分封制 ;受中唐新《春秋》学的影响 ,大力提倡辅时及物之道和经世致用之学。在中唐新《春秋》学思想学说的直接影响下 ,不仅柳宗元、陆质积极参与了永贞革新运动并成为这一运动的骨干 ,而且 。
寇养厚
关键词:中唐
韩愈古文理论中的“道”被引量:8
1996年
韩愈把宣传儒道与排斥佛老相联系。其宣传儒道,从思想信仰看,是为了恢复中断的道统,而现实目的却在于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其排斥佛老,从思想信仰看,是为了捍卫儒道的独尊地位,而现实目的却在于打击寺院经济以保证唐王朝的赋役来源。韩愈之"道"虽被标榜为纯粹的儒道,但实际吸收了佛、道、法、墨等学派的思想成分,并非纯粹的儒道。韩愈"不平则鸣"的本意包括抒欢愉之情和抒哀怨之情两个方面,实即儒道的"美"和"刺"。而"不平则鸣"对儒道又有突破:一是儒道重"美",而"不平则鸣"却重"刺";二是儒道对"刺"多有限制,主张"以理囿情",而"不平则鸣"之"刺",却主张哀怨之情的自由抒发。
寇养厚
关键词:儒家之道古文理论儒道思想信仰《原道》
欧阳修文道并重的古文理论
1997年
从欧阳修所说的“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及在古文家中扬韩抑柳看,他是提倡先道而后文,充道以为文的。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非以道代文,实为有前提的文道并重观念。尤其是他提出传记文写作的“事信”与“言文”两大基本要求,并对骈体文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寇养厚
关键词:范仲淹墓志铭吕夷简古文家
唐初三帝的三教共存与道先佛后政策──唐代三教并行政策形成的第一阶段被引量:11
1998年
唐初三帝主张道教居先的一个共同原因是借助道祖老子以抬高皇族李姓的门第名望。除此之外,唐高祖为了对道教徒的兴唐之功表示回报,唐太宗在与其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曾得到道教徒的大力支持,唐高宗为了利用道教徒阻止武则天篡位等,也是其主张道教居先的具体原因。唐初三帝在道教居先的前提下,又给费教以合法地位,使其与道教共存。之所以如此,除了由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作用这个共同原因所决定外,唐太宗想和天竺建立与保持正式的友好外交关系,唐高宗慑于佞佛的武则天的淫威等,也是一些具体原因。
寇养厚
关键词:道教佛教
韩柳论“文”
1997年
韩柳论“文”寇养厚韩愈和柳宗元在论及文道关系时虽然都认为“道”是文的内容,“文”只是道的载体,“明道”是为文的目的,“为文”只是明道的手段,但是,他们古文理论的精华却在于对“文”的论述。论“道”之目的在于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论“文”之目的则在于解决...
寇养厚
关键词:诗歌语言儒家经典古文运动文辞《毛颖传》
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形成被引量:8
1998年
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形成寇养厚一这里首先说明三个问题。(一)关于“三教”。所谓“三教”,按一般说法,是指以孔子为教主的儒教(孔教)、以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释教)、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老教)。佛教和道教都是名副其实的宗教,不存在争论。但孔子创立的儒学是...
寇养厚
关键词:武则天道教徒司马承祯宗教政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