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斌

作品数:45 被引量:339H指数:10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5篇成像
  • 22篇磁共振
  • 15篇磁共振成像
  • 11篇肿瘤
  • 10篇血管
  • 5篇皮质
  • 4篇血管病
  • 4篇血性
  • 4篇造影
  • 4篇能谱成像
  • 4篇缺血
  • 4篇颅内
  • 4篇病变
  • 4篇磁敏感
  • 4篇磁敏感加权
  • 3篇动脉
  • 3篇性病
  • 3篇血管造影
  • 3篇张量成像
  • 3篇体层摄影

机构

  • 44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西门子(中国...
  • 1篇东南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福清市医院
  • 1篇华盛顿大学
  • 1篇福建省妇幼保...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西门子迈迪特...
  • 1篇西门子医疗系...
  • 1篇北京推想科技...

作者

  • 44篇孙斌
  • 36篇段青
  • 30篇薛蕴菁
  • 10篇黄新明
  • 6篇林海龙
  • 5篇陈智勇
  • 5篇陈丽红
  • 5篇林霖
  • 4篇苏宇征
  • 4篇陈建华
  • 3篇黄华品
  • 3篇威晋
  • 3篇葛慧婷
  • 3篇邹松
  • 3篇王莉莉
  • 3篇康正武
  • 3篇王承胜
  • 2篇卢赠华
  • 2篇叶钦勇
  • 2篇陈晓春

传媒

  • 8篇福建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国介入影像...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7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9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0T磁共振在直肠癌术后复发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评价3.0T MR的T2加权成像(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3D—VIBE)在直肠癌术后肿瘤复发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7年4月至2010年10月经MR检出的28例直肠癌术后病变患者的MR影像资料.28例患者均接受T2WI序列和DWI序列检查,其中有24例接受3D—VIBE序列检查。选取13例同时期因盆腔其他病变行MR扫描而直肠无病变的病例为正常对照组。测量计算T2WI中病灶或正常直肠壁与右侧臀大肌的信号强度比值(SIL/SIM)、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髂外动脉增强达高峰后第2个序列的病变信号强度净增值与髂外动脉信号强度净增值的比值(SIL/SIA),观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形态,划分良性型(平坦型和持续强化型)与恶性型(迅速强化型)。以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最后诊断。结果28例患者中共检出不同性质的病灶29个,其中直肠癌复发病灶17个,良性病灶12个,包括纤维瘢痕组织4个(其中陈旧性脓肿1个),慢性炎性病灶6个,瘘管1个,脓肿1个;有14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SIL/SIM在良性组为2.84±1.52.恶性组为2.58±0.80,正常对照组为2.13±0.58: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20,P=0.211)。以(1.21×10^-3)mm^2/s为阈值,ADC值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100%(17/17),特异性为91.7%(11/12).准确性为96.6%(28/29)(Kappa检验P=0.928),诊断一致性好;以0.28为阈值,SIL/SIA诊断的敏感性为100%(13/13),特异性为66.7%(8/12),准确性为84.0%(21/25)(Kappa检验P=0.675),诊断一致性中等:以TIC为诊断标准.诊断的敏感性为100%(13/13),特异性为83.3%(10/12),准确性为92.0%(23/25)。结论T2WI技术无法鉴别诊�
王莉莉段青薛蕴箐黄新明王承胜孙斌
嗅觉皮质弥散峰度成像对帕金森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1.应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对PD 组与对照组嗅觉皮质(杏仁核、直回、眶回、海马)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两组之间嗅觉皮质FA、MD、MK 值的统计学差异,探...
叶钦勇林道福孙斌陈晓春
CT能谱成像定量评估胃癌分化程度被引量:42
2013年
目的探讨宝石CT能谱成像(GSI)定量评估胃癌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对79例胃镜诊断的胃癌患者于术前行单源双能CT GSI三期增强扫描;通过GSI Viewer分析软件获得碘基图、水基图,应用ROI技术测得病灶的碘、水浓度,并计算标准化后的碘浓度(病灶碘浓度与腹主动脉碘浓度的比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术后病理相对照;同时运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病理证实中高分化腺癌32例,低分化腺癌35例。中高分化腺癌的碘浓度低于低分化腺癌,动脉期分别为(13.88±3.83)(100μg/ml)和(14.82±6.68)(100μg/ml),静脉期分别为(18.98±5.26)(100μg/ml)和(23.43±6.49)(100μg/ml),实质期分别为(18.28±4.47)(100μg/ml)和(22.95±5.51)(100μg/ml)。中高分化腺癌的碘浓度比亦低于低分化腺癌,动脉期分别为0.17±0.07和0.18±0.06,静脉期分别为0.48±0.15和0.61±0.16,实质期分别为0.63±0.15和0.81±0.21。两组间静脉期和实质期碘浓度、碘浓度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动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质期中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的碘浓度、碘浓度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3和0.760;以碘浓度比>0.757作为诊断阈值(实质期),判断分化程度的敏感度可达65.7%,特异度达84.4%。结论胃癌病灶内的碘浓度和碘浓度比均与其组织学分化程度相关;GSI图像中的碘浓度、尤其是标化后的碘浓度比能为术前定量评估胃癌分化程度提供新的指标。
陈丽红薛蕴菁段青孙斌
关键词:能谱成像胃肿瘤组织分化
高分辨率MRI评估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双侧颈动脉分叉几何形态差异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评估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形态的差异。方法对92例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集颈动脉管壁高分辨MRI,观察双侧颈动脉管壁厚度及斑块分型,计算并比较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参数的差异。结果左侧颈动脉管壁厚度[1.24(1.09,1.46) mm]与右侧[1.29(1.10,1.5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P=0.26);左右侧斑块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左侧颈内动脉(ICA)平面角(Z=-2.69)、近端面积比(Z=-3.43)、颈总动脉(CCA)扩张面积比(Z=-2.87)、ICA_5~CCA_3弯曲度(Z=-3.17)及二维CCA弯曲度(Z=-2.14)均大于右侧(P均<0.05);左右侧颈动脉分叉角(Z=-1.23)、ICA角(Z=-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导致左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不同。
江培榕薛蕴菁赵锡海陈振森孙斌杨哲婷林若兰段青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硬化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学肺结节教学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7
2023年
通过比较人工智能(AI)技术辅助教学组和传统PACS教学组学生实习后的肺结节影像诊断理论成绩、报告书写时间、结节发现率和诊断报告评分,评价AI技术在辅助影像本科实习生肺结节实习教学的效果。结果显示,AI辅助教学组的理论成绩、报告书写速度、结节发现率和报告评分都优于传统PACS教学组。因此,基于AI技术的肺结节教学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快速掌握肺结节病变报告的规范书写,使肺结节影像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陈建华孙斌葛慧婷林立李坚
关键词:肺结节PACS医学教育医学影像诊断学
3.0T VIBE序列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在评估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疗效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VIBE序列动态增强在判断肝细胞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肿瘤坏死、残存及发现肝内新病灶的价值。方法选择48例经TACE治疗后的HCC患者,于TACE治疗后1~2个月内行MR检查,MR检查后2~5天内行DSA检查。观察动态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的MR征象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判断原发病灶有无肿瘤残存及有无新病灶,并与DSA相对照。结果48例病例共63个原发病灶,40个病灶MR3D动态增强扫描及DSA均显示有肿瘤残存,20个病灶无肿瘤残存,诊断符合率为95.24%(60/63)。19例患者MR3D动态增强扫描及DSA均显示有新病灶,27例未发现新病灶,诊断符合率为95.83%(46/48)。3D-VIBE发现HCC病灶(包括残癌和新病灶)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3.4%。结论3.0TMRIVIBE序列动态增强能清楚显示HCC经TACE治疗后原发病灶肿瘤残存及新病灶,并可清晰显示病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肝血管解剖,是评估TACE治疗HCC疗效和发现新病灶的可靠方法。
威晋段青薛蕴菁孙斌
关键词:肝肿瘤栓塞治疗性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AML患者15例,其中典型AML 10例,不典型AML 5例;正常对照组15名,对病变区域行DWI及常规MRI,测量b=50~1000 s/mm2时肾脏AML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结果肾脏典型AML、不典型AML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10-3mm2/s)分别为(0.87±0.08)、(1.55±0.34)、(1.82±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及ADC值测定可为诊断肾脏AML提供帮助。
陈智勇段青薛蕴菁孙斌陈建华苏宇征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血管肌脂瘤
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技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受累神经定侧及其责任血管判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证实的67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3D-TOF-SPGR和3D-FIESTA序列扫描,将神经过渡区接触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纳入诊断标准中,分别采用常规轴面影像分析和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的分析方法来判断受累神经及责任血管,以术中所见为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分析方法对受累神经及责任血管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诊断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92.54%和76.12%;而常规轴面影像分析诊断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76.12%和55.22%。这两种方法在诊断受累神经和责任血管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和P=0.013)。结论:多平面重组联合选择性后循环血管重建技术可以在术前显著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受累神经及其责任血管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有助于治疗计划的完善制定。
赵宇飞徐雪唐荔莺孙祎繁孙斌蒋日烽薛蕴菁
关键词: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淋巴瘤骨髓浸润的磁共振成像定性和定量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淋巴瘤患者骨髓浸润的定性及定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确诊淋巴瘤骨髓浸润的患者,MRI定性分析脊柱骨髓浸润的影像特征,定量测量病变骨髓与脑脊液在T1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比(SIR1)。以31例正常脊柱骨髓为对照组。结果定性诊断:27例患者脊柱骨髓MRI见异常信号,1例假阴性,MRI诊断的敏感度为96.4%;淋巴瘤骨髓浸润的脊柱MRI表现主要有4种类型,分别为局灶型21.4%(6/28),多灶型53.6%(15/28),斑驳型14.3%(4/28),弥漫型7.1%(2/28)。定量诊断:淋巴瘤组骨髓的SIR1(1.251±0.253)明显低于对照组(2.625±0.4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22,P〈0.001);轻、中、重度骨髓浸润SIR1值(分别为1.390±0.172、0.982±0.790、0.908±0.12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骨髓浸润轻度与中度组间、轻度与重度组间SIR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12,P=0.025),中度与重度组间的SIR1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法,p=0.757);淋巴瘤骨髓浸润的骨髓SIR1值与骨髓中浸润的瘤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765,P〈0.001)。结论MRI无创、直观,能够展示骨髓全貌,对淋巴瘤骨髓浸润诊断敏感度高,定量分析能一定程度区分骨髓浸润程度,并反映骨髓中瘤细胞负荷量。
陈丽红薛蕴菁孙斌段青黄新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淋巴瘤骨髓浸润
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特征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颅内动脉管壁及斑块特点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收集5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扫描。根据脑梗死发病后72 h内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non-END组,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及斑块的差别。结果 END组患者的斑块长度较non-END组更短[6.35(9.54)vs 10.75(9.73),P<0.05],END组血管重构指数低于non-END组[(0.917 3±0.146 8)vs(1.010 9±0.125 1),P<0.05],END组负性重构的比例高于non-END组[56.52%vs 28.57%,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END与血管重构及斑块长度密切相关。
薛萍妮陈枝挺孙斌李元霄林汉斌赵振华刘昌云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