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杨

作品数:414 被引量:1,605H指数:20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4篇期刊文章
  • 148篇专利
  • 6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3篇建筑科学
  • 31篇动力工程及工...
  • 24篇一般工业技术
  • 14篇化学工程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机械工程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10篇热泵
  • 102篇空气源
  • 98篇气源热泵
  • 98篇空气源热泵
  • 53篇热水
  • 51篇换热
  • 41篇污水
  • 40篇换热器
  • 37篇水源热泵
  • 36篇蓄能
  • 35篇空调
  • 33篇除霜
  • 31篇热泵系统
  • 31篇冷热水
  • 31篇泵系统
  • 30篇热水机
  • 30篇热水机组
  • 30篇冷热水机组
  • 28篇太阳能
  • 28篇空气源热泵冷...

机构

  • 412篇哈尔滨工业大...
  • 11篇中国建筑科学...
  • 8篇北京工业大学
  • 6篇东北林业大学
  • 6篇香港理工大学
  • 5篇北方工业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5篇中国中元国际...
  • 3篇工业和信息化...
  • 2篇哈尔滨工程大...
  • 2篇北京建筑工程...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工...
  • 2篇浙江省建筑设...
  • 2篇中国石油
  • 2篇东南大学建筑...
  • 1篇广东省建筑设...
  • 1篇哈尔滨理工大...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

  • 414篇姚杨
  • 200篇姜益强
  • 145篇倪龙
  • 47篇董建锴
  • 27篇江辉民
  • 24篇田金乙
  • 20篇牛福新
  • 17篇胡文举
  • 16篇柴永金
  • 15篇宋艳
  • 14篇沈朝
  • 14篇王洋
  • 11篇余延顺
  • 10篇杨灵艳
  • 10篇刘京
  • 10篇韩志涛
  • 9篇宋伟
  • 9篇朱彦波
  • 9篇那威
  • 8篇朱岳梅

传媒

  • 40篇暖通空调
  • 24篇哈尔滨工业大...
  • 20篇建筑科学
  • 18篇流体机械
  • 15篇太阳能学报
  • 14篇建筑热能通风...
  • 9篇2006全国...
  • 6篇湖南大学学报...
  • 6篇全国暖通空调...
  • 4篇低温建筑技术
  • 4篇煤气与热力
  • 4篇哈尔滨工程大...
  • 4篇制冷空调与电...
  • 3篇哈尔滨建筑大...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高等建筑教育
  • 3篇制冷与空调
  • 3篇2005年全...
  • 2篇热能动力工程
  • 2篇给水排水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7篇2021
  • 11篇2020
  • 9篇2019
  • 6篇2018
  • 12篇2017
  • 25篇2016
  • 26篇2015
  • 16篇2014
  • 8篇2013
  • 19篇2012
  • 25篇2011
  • 43篇2010
  • 32篇2009
  • 32篇2008
  • 22篇2007
  • 46篇2006
  • 25篇2005
  • 10篇2004
4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传热模型被引量:6
2009年
为了研究循环单井复杂的传热特性,依据能量守恒建立了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耦合传热模型.并将井管壁和井孔壁的换热包含于控制方程中,便于含水层、井孔、井管温度场的整场求解;在含水层传热中,考虑了热弥散的影响.然后,对循环单井现场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过程显示出模型的输出对含水层渗透系数和热弥散度最为敏感,尤其是热弥散度,有无热弥散效应对模型的输出影响重大,应在模型中考虑热弥散效应.模拟结果表明,抽水温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误差在10%以内,也表明建立的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传热模型是正确的,能够用于实际.
倪龙姜益强姚杨马最良李炳熙
关键词:数学模型传热
在除霜工况下可不间歇供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
在除霜工况下可不间歇供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它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除霜方式在除霜过程中存在的吸气压力变化剧烈和停止供热、以及向室内吹冷风的问题。压缩机的出口端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二端口与室内机...
姜益强姚杨董建锴柴永金
文献传递
一种流动相变蓄能的降膜蒸发式热泵机组
一种流动相变蓄能的降膜蒸发式热泵机组,内层水管入口、中层水管入口和外层水管入口均与水泵的压出端相连,内层水管出口、中层水管出口和外层水管出口均太阳能集热器的入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水泵的吸入口相连,相变...
倪龙姚杨曲德虎
文献传递
三套管蓄能型热泵的制冷实验
2016年
为考察三套管蓄能型热泵(TRESE)的制冷性能,对一台2HP样机的4种制冷模式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夜间室外干球温度低于25℃时,三套管蓄能型热泵的周期制冷COP较高,其值在2.4~3.7之间;三套管蓄能器与空气源热泵联合供冷模式的COP较高,在室外千球温度为35~43℃的范围内,其值在2.4~2.9之间,较空气源热泵单独供冷模式的COP提高了15%;当三套管蓄能器供冷水流量为40L/h时,联合供冷期间三套管蓄能器的供冷百分比稳定在7.7%左右,受室外气温的影v向不大;若将样机中3组三套管蓄能器同时开启,则三套管蓄能器的供冷率在联合供冷中的比例可提升至23%.
曲德虎倪龙姚杨牛福新
一种流量多级调节的地下水源热泵
一种流量多级调节的地下水源热泵,它涉及一种地下水源热泵。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地下水源热泵流量调节范围窄的问题。本发明的抽水井与回灌井竖直并列设置,主干管的一端插装在抽水井内,主干管的另一端与换热器连通,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竖...
倪龙江辉民吕永鹏姚杨姜益强马最良
文献传递
关于研究型大学工科专业教材编著中的几点思考——以《暖通空调热泵技术》教材编著为例
2011年
热泵教材伴随着我国热泵技术的发展,从校内教材、试用教材发展到规划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暖通空调热泵技术》教材的编著中,在达到本课程大纲对专业知识深度与广度的要求基础上,从教材结构、内容选取、论述方法上始终将其定位成初学者的一本专业理论与技术的入门书籍,同时力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且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力求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姚杨倪龙姜益强马最良
三套管相变蓄能换热器蓄释能性能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介绍了三套管相变蓄能换热器结构,建立了实验台,对其蓄释能性能进行了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回归拟合,拟合结果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三套管相变蓄能换热器可实现有效的换热,蓄释能性能优良。
杨灵艳周权倪龙姚杨
关键词:相变材料
一种水冷式油冷却的大中型双节流制冷水机组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中型冷水机组,尤其是一种水冷式油冷却的大中型双节流制冷水机组。蒸发器制冷工质出口端与压缩机制冷工质进口端连接,压缩机制冷工质出口端与油分离器制冷工质进口端连接,油分离器制冷工质出口端与冷凝器制冷工质入口端...
倪龙曲德虎姚杨姜思航蔡强
文献传递
土壤-空气换热器新风系统在严寒地区全年运行性能评价被引量:5
2019年
为解决严寒地区建筑冬季室内新风不足且传统通风方式能耗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壤-空气换热器的新风系统,对其全年运行性能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实验台搭建于哈尔滨松北区一办公建筑中,通过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系统耗电量等参数的监测验证了系统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壤-空气换热器新风系统可有效在严寒地区全年运行,独立为室内提供处理好的新鲜空气。供暖季运行期间,无辅助加热措施的情况下,系统最低送风温度为13. 1℃,制热工况下土壤-空气换热器平均升温达12. 4℃,最大升温幅度为21. 9℃,最大换热量达8 271 W,且室外温度越低,土壤-空气换热器制热性能越好,以最大风量连续运行一周时换热器仍可保证平均换热效率在67. 7%;过渡季及夏季运行期间土壤-空气换热器起到降温效果,在保证新风供给的同时为室内提供了免费冷量。同时,通过对本系统与传统空气源新风处理机组经济分析对比,得到动态回收期仅为2. 38 a,说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型,适合工程应用推广。
李慧倪龙沈朝姚杨
关键词:新风
具有冷气和新风换气功能的空气能热泵热水器
具有冷气和新风换气功能的空气能热泵热水器,它涉及一种空气能热泵热水器。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空气能热泵功能单一和浪费能源的问题。本发明的风管为工字型风管,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上下布置在风管的两个风口端,第一风窗和第二风窗上...
倪龙吕永鹏江辉民姚杨姜益强马最良
文献传递
共4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