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皓晖
- 作品数:15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日本手机小说的文学形态
- 2013年
- 手机之"文"不同于经典之"文",是21世纪出现的一种边缘文学形态。是从手机短信这一互动方式延伸出来的文学。手机小说不以文法为上,不以丽辞动人,却能表现出浅近自然的语言之美。它通过少女习惯的变异文体和手机媒介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内向传播和容量缩削中表现少女的"情志之真"。以会话体代替叙述体为章法形成"无障碍"交流;以单个"感觉"为行动元架设情节;以分割行间距的"余白"为段落组织情感;以巧妙利用显示屏的"体言止"创造余韵,创造了这一基于手机这一时尚终端的新的写作/阅读空间。
- 奚皓晖
- 关键词:手机小说
- 现代性论域中的横光利一
- 本文试图以进入具体文本的方式,从现代社会系统的复杂变迁中探讨横光利一(Yokomichu Riichi,1898—1947)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作为保守主义的庶民文学家横光利一,其影响的范围与生活的历史,大致可置于192...
- 奚皓晖
- 关键词:现代文学横光利一社会转型
- 文献传递
- 论横光利一《机械》被引量:1
- 2014年
- 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和自我意识的震荡是心理分析小说《机械》呈现的两种表征。与之相对应,作者在叙述上也呈现出不同视角交错的声音。这种结构延伸出第三人称视角下"腐蚀性"作用和第一人称视角下"化学分子"式人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支配下导致「私」人格分裂的过程。而第四人称视角正存在于克服主体性失位症状的期待之中,透过这种期待最终将自我超越的可能性还原于内在心灵。
- 奚皓晖
- 关键词:横光利一相对性
- 从比较美学看中西日文化中的颜色被引量:1
- 2016年
- 传统中西、中日色彩研究的主题集中在艺术史的技术比较层面,缺乏哲学美学理论化的比较视野。色彩源自视觉,又超越视觉,在中西日文化中表现为虚实合一的美的形式。西方之色重光,科学之光显理性,中国之色重"无",运"墨"而五色具,日本之色重"间",经验之"间"讲分寸。光之白从一到三(红黄蓝)到七应有尽有,光之无从零开始到零结束与虚无作伴。西方文化的白和黑隐含了实体与虚无的冲突,光的明暗交替通向已知和未知。中国文化纸为无,墨为有,虚实之间造分天地。墨由五色(焦、浓、重、淡、清)收拢为阴阳二气之色(黑白),最后氤氲成宇宙之气(无色),黑和白在有无相生中与文化的天道合一。日本之色以物色之色为色,自然之姿四季常新,视彩度的浓淡和亮度的深浅变幻而变幻自身,形成多色中内蕴一色,一色中含多色的间色。间色之"间"既是一种直观上的敏锐,又是一种经验上的分寸。间色区别于纯色,创造了彼此相间、取长补短的日本文化。
- 奚皓晖
- 关键词:比较美学
- 横光利一与机械时代
- 2012年
- 在日本,1930年的横光利一以其短篇小说《机械》为契机,深入理解人类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成为这一"突变"的原因。现代的自我是分离的自我,分离的自我是自我与他我的重合。二者分离的现实延伸出第三人称"化学"与第一人称"分子"之间的必然联系。化学反应的机制遵循科学的法则,科学的法则塑造了机械运动的世界。一个部分与整体失去平衡的世界,一个真空的第四人称世界。现代文学的挑战存在于分子向人类还原的期待之中,透过这种期待最终将自我救赎的可能性还原于自身。
- 江玉娇奚皓晖
- 关键词:横光利一相对性
- 国木田独步与《武藏野》的文体
- 2012年
- 《武藏野》"叙述者中性化"的「る」调文体形成了主客体趋于调和的视角。探究其形成的"心理语源"可知:作者国木田独步的政治抱负和现实环境促发其进入书信体的文学实践;恋爱事件使其文体的接收者转化为恋爱的"对象";释融后其视角也经由"他者化"演变成"武藏野"中的透视法。
- 奚皓晖
- 关键词:文体
- 中西日文化中的Image/形象/姿
- 2015年
- 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互动框架表现为一元/多元的冲突。中西日文化中的Image/形象/姿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符号,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古希腊时代的Image以外在的纯形为主,由"形"上升到"体"并在其中突显出几何形状的"Form",在"Form"中体现宇宙的大美。中国的"形象"轻形而重象,由外在之"象"直抵内在之"神",以主客合一的"神"为媒介达到象外之象,是人在天地之中的到场。日本的"姿"并非理性之形,而是直观经验触摸到的形;是动中之静、静中有动的无形之"姿",由瞬间之"姿"来暗示自然万物无限的流动性。
- 奚皓晖
- 关键词:IMAGE
- 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论松本清张推理小说的二象性
- 2012年
- 犯罪动机的复杂化使得松本清张推理小说呈现二象性。既是"未解决的解决"的推理小说,又是反实证的心理主义文学。通俗性和文学性在其推理小说中互为表里。对于松本清张推理小说的探究可以突破日本纯文学/大众文学各自分立的"场",为异质文学的交流和互动提供可能。
- 奚皓晖汤茹琼
- 关键词:推理小说《伊豆的舞女》
- 艾略特与冯至诗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本文对比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和中国现代派诗人冯至的诗学思想,发现他们的诗学包含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二者有其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前者主要表现为:(1)个体生命的自觉"死亡"意识;(2)本我的绝对孤独和存在自觉意识;(3)永恒轮回中的辉煌瞬间。后者主要表现为:(1)冯至的"存在"观强调生命存在的意义,艾略特的"存在"观则强调生命生存的意义;(2)冯至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世俗人生"正当死生"的重要性,强调"死后的高尚",而艾略特赋予"正当死生"以宗教情怀,强调"死后的责任";(3)冯至的思想提倡伦理自觉,倡导"舍生取义",艾略特则提倡信仰自觉,呼吁"牺牲、泯灭、重建"。
- 江玉娇奚皓晖
- 关键词:存在主义永恒轮回
- “新感觉”“电击逻辑”与“无”的日本文化主体批判
- 2016年
- 文章以"电"媒介为视角重新考察"新感觉派"的本质。"新感觉"从立体主义、场效应、人景同步的知觉完型出发,试图以"电击逻辑"超越西方工业社会的线性逻辑和认识论。与其将"新感觉"视为形式决定内容的洋场文学,还不如说它是电子信息时代认知方式的一次转变。"新感觉"本质上是文字符面与符意关联扯断的"电击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是追求"爽"的逻辑,注重"爽"的"新感觉"与认知逻辑极度不兼容。"新感觉"表征的是行为和意识的乖离,预言了电子信息社会人格多重分裂的碎片化本质。同时,横光利一以"有"与"无"的"对决"来象征东亚知性与欧洲理性的冲突,力图用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比较文化来捍卫日本"无"的文化主体。
- 奚皓晖
- 关键词:横光利一《上海》文化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