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作品数:9 被引量:24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哲学宗教 政治法律 更多>>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论狄金森书信的“自我发表” 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希望通过对狄金森书信写作动机的关注,通过分析其书信文字的诗歌特征与读者身份,阐明狄金森书信对诗歌与书信两种文学形式的重要贡献。本文从史密斯的狄金森书信"自我发表"说出发,运用详实的文本资料、社会历史语境研究及文献对比研究等方法展开讨论。作者认为,狄金森一生从未真正放弃"发表"作品的欲望。由于公开出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她有意将书信当作最重要的文学创作园地和发表手法,一生坚持书信创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并且独创出"狄金森诗信"文体。对狄金森"自我发表"说的肯定意味着狄金森书信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加多元化,也为我们重新解读狄金森书信的人格角色、诗文特色及叙事风格、诗歌意象的运用以及狄金森其他研究等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视角。 周平关键词:狄金森 中国文学英译也可以划分到“非主流”英语文学 2014年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AliceMunro)属于“非主流”英语文学作家,长于短篇小说创作,描绘的都是女孩女人的平凡生活,有“加拿大女契诃夫”美名,也在2009年赢得布克奖,在欧美广为人知,可在世界范围内名气并非很大。只有在赢得了诺奖后,门罗才被认定成为了主流作家。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她为加拿大英语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周平关键词:英语文学 非主流 中国文学 加拿大英语 英译 文学作家 马萨达叙事在当代以色列接受中的政治与社会形态 被引量:1 2018年 马萨达事件是《犹太战史》中一段特殊的历史叙事。与《犹太战史》的其他部分相比,作者的马萨达叙事在资料来源与写作立场两方面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其史实不断受到质疑。而这段古老的历史叙事经过渲染与解读,一度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及以色列民族主义运动意识形态建构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屠犹事件之后,马萨达英雄主义成了世界各地犹太人"回归锡山"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一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给这面"犹太英雄主义"的旗帜以"科学"与政治的洗礼,使之成为以色列国家与民族身份的象征。本文结合新近的个案研究,对这段被神化的历史在近年的社会叙事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给予高度关注,探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对历史文本接受的影响,并从全球政治的视角对马萨达神话接受形态中出现的政治社会新形态进行分析与解读。 周平 何琛关键词:民族认同 宗教极端主义 爱米莉·狄金森宗教审美意识中的边缘性 被引量:9 2008年 狄金森诗歌中的"不确定性"与诗人审美意识中的边缘性密切相关。以狄金森的宗教诗文为例,她经常表现出对宗教深感失望。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又常常使诗人困惑无助,在潜意识里表现出强烈的宗教需求。不过,狄金森宗教审美意识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从边缘美学的视角重新解读狄金森其人其诗,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狄金森的诗歌作品。 周平关键词:不确定性 边缘性 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书写 被引量:1 2018年 科学理性的过度膨胀与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不能只在科技理性中安身立命,以资本逻辑为代表的理性瓦解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共同体,让人的心灵无法得到安顿,因此,感性世界的建构将成为心灵港湾的需求。在生态世界的建构中,感性世界对"本心"的滋养是关键,而感性世界的建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一是生态文学作品传统,即经典的生态文学作品,二是创作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生态文学作品可以发挥文学伦理的作用,完成感性伦理世界建构的使命,从而创建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的生态世界。 伍艳红 周平关键词:文学伦理学 生态文学 庞德《神州集》的意象主义重构 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认为,单纯地从翻译角度讨论庞德的《神州集》缺乏理论意义。《神州集》是庞德诠释其"Make it New"口号的重要范本,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译著。《神州集》不仅是意象主义思潮的产物,而且对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意象主义文学思潮有重要作用。在"翻译"中国古诗的过程中,庞德对原始资料进行了意象主义组合与重构。他的重构原则明显受到弗诺罗萨对汉语语言和诗歌理解的影响,但更多则表现了作者自己对中诗的认识:即中国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意象主义诗歌美学思想高度契合。由于他不是意在"准确"展现原诗的风格和意义,而是想通过重构,达到表现意象主义的美学意境,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原文风格和意义的曲解和破坏。研究《神州集》,重要的是探讨这部作品与庞德文学思想和实践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作者的翻译技巧和中文水平。 周平关键词:《神州集》 论克莱恩诗集《黑色骑士》的自然主义悲情 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通过对克莱恩的诗集《黑色骑士》的细读和阐释,说明克莱恩的诗歌采用了典型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堪称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诗集中充满血腥、荒芜和荒诞的象征与隐喻,比作者的小说更加形象地表现了战争与工业文明使人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可避免地走向"沙漠化"、"兽性化"的现实,以及人的内心无奈又无助的悲情。宗教幻灭感也是《黑色骑士》表现的主题之一。在克莱恩看来,蔑视人类痛苦和灾难的不仅仅是这个冷漠的世界,也包括人们寄予厚望的宗教或上帝。然而,尽管整部诗集悲观主义色彩浓厚,但诗歌主题仍表现出作者积极的探索、抗争和追求。本文希望通过对这部经典诗歌作品的分析,更加丰富和完善对克莱恩文学思想的研究。 周平关键词:克莱恩 自然主义 悲情 诗二十六首 被引量:3 2011年 《黑色骑士及其他诗行》
1
黑色骑士来自海上。
盾矛交错,叮当、叮当,
马蹄鞋跟碰撞,哐瞠、哐瞠,
狂发飞舞、喊声震天
迎风奔驰
罪恶,就这样,驶来。 斯蒂芬·克莱恩 周平关键词:诗行 骑士 文化符号的辨识与《圣经》互文解读 被引量:3 2010年 众所周知,《圣经》是一个内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各卷文本之间具有明显的互文性。本文认为,深入了解《圣经》内部各文本相互渗透、相互阐释、互为印证的关系,才能对《圣经》进行正确的解读。而要揭示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则需要认知和解读一些文化符号。基于这一认识,作者尝试辨识《路得记》与其他《圣经》文本共享的"文化符号",从而揭示《圣经》的文化属性以及《圣经》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承。 周平关键词:《圣经》 《路得记》 互文解读 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