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仪
- 作品数:24 被引量:210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文学类别的历史性和中国现代文论产生的条件——兼谈“重建中国文论体系”的可能性被引量:1
- 2005年
-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批评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中国古典批评形式“诗话”如何被现代批评话语所取代。二十世纪中国在社会实践中对现代化的追求以及在思想价值领域对现代性的认同,是西方现代批评话语得以在中国移植的历史背景。传统与现代美学价值的对立正是在这种对现代性的构造过程中产生的。八十年代文艺界关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讨论实际上忽视了现代文学批评的这一思想与历史背景。回归传统或重建中国特色批评话语的诉求仍然是现代性思维中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的表现形式,只是将天平倾斜到传统的一端。
- 童庆生周小仪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论历史性文论体系文学类批评话语现代文学批评
- 中产阶级审美幻象与全球化阶级冲突被引量:6
- 2016年
- 目前我国流行的中产阶级审美品味和生活方式构成了一种特别的生活艺术化境界、一个拉康式的幻象空间。这一具有审美特征的社会空间不仅使中产阶级个人作为主体得以构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彻底压抑了那个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不可调和的阶级对抗。这一中产阶级幻象,用巴里巴尔和马舍雷的术语说,是对阶级矛盾的"想象性解决"。它遮蔽、抚平了阶级冲突或拉康所谓"实在界"的入侵,从而编织出一幅中产阶级生活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并成为一个普世的、超族群的、超阶级的并吸引劳动者的梦想。由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的超时空运作,它实际是一种使金融资本的暴力得以柔性化的美学修辞。从理论上说,中产阶级并非实体,而是以幻象为表现形式的资本扩张的转喻。
- 周小仪
- 关键词:幻象
- 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介绍、研究及影响被引量:8
- 2002年
- 英国文学在中国的引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文学的引进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因此英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从来不是纯粹的、中性的学术研究,相反,它是社会改造运动、意识形态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把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中叶、20世纪晚期和当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研究内容与范围,但是在研究模式与思想取向等方面对以往的阶段也有明显的重复.因此,这四个阶段又可以按照西方现代性与反西方现代性、殖民化与非殖民化等价值概念为标准分为两组.正是在这种学科对象和学术兴趣的选择中可以看出英国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 周小仪
- 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被引量:14
- 2001年
- 本文概述了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特别是他对文学、文学批评、美学和民族文化诸观念的基本看法。伊格尔顿从文学等观念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 ,指出文学、文学批评和美学从来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它们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它们的存在形态。任何把文学和审美对象理解为纯粹客体的普遍主义思想都是这种意识形态功能的表现形式。近年来伊格尔顿对民族问题的关注以及他对爱尔兰文化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揭示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 ,对于我们第三世界学者理解自己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发展中的位置不无启示。
- 周小仪
- 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文学理论研究审美对象弱势文化伊格尔顿普遍主义
-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中介理论与主体性问题
- 2022年
- 中介是连接文本和现实、形式和历史以及个体和整体的重要概念,也是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阐述和评价了詹姆逊中介理论的发展演变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蒙太奇、认知图绘和消隐中介等概念。本文认为,中介概念与主体性问题密切相关。在引进齐泽克能动主体理论之后,我们对中介问题又有了新的理解。
- 周小仪
- 关键词:中介蒙太奇主体性
- 王尔德笔下的伦敦:艺术与社会的空间被引量:7
- 1995年
- 王尔德笔下的伦敦:艺术与社会的空间周小仪王尔德是一个出色的城市作家。伦敦是他的诗歌和小说中经常描绘的对象。但是王尔德笔下的伦敦和以往现实主义作品中的城市有所不同。我们找不到狄更斯式的忠实和客观的描写和淋漓尽致的细节。王尔德更多地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 周小仪唐小兵
- 关键词:主体性象征主义艺术空间
- 命运观念的祛魅与消费文化被引量:1
- 2012年
- 本文从文学艺术、社会结构、历史哲学、消费文化四个层面上分析了命运观念,描述了这个古老的主题所蕴含的问题,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变化。本文认为,传统的文学与哲学领域中的命运概念最终在消费文化中洗尽铅华,与现代社会中的概率统计相结合,成为一种数字化的表达。
- 周小仪
- 关键词:命运消费文化祛魅
- 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被引量:2
- 2001年
- 比较文学并非中性的学术研究 ,它与作者的立场和民族认同倾向密切相关。本文对 2 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之后认为 ,80年代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性”的追求正是民族认同的一部分 ,而且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这种以审美为归宿的比较文学观念源于启蒙现代性的思想背景。作为人类普遍价值的“文学性”概念实际上掩盖了当今世界上东西方文化关系中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因此 ,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新审视 ,揭示这种权力关系如何通过文化观念得以运作 ,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应该重视的问题。
- 周小仪童庆生
-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启蒙现代性民族认同权力关系
- 消费文化研究:美学与方法论问题被引量:1
- 2020年
- 本文考察了消费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异同,强调了从美学角度研究消费主义的重要性。在梳理了历史上一些消费文化理论家的著作之后,本文揭示了消费文化研究如何进入英语学界并成为当今文学批评的一种研究范式。本文指出,消费文化研究不仅关注与以往文学批评不同的问题系列,而且其注重社会文本和拼贴形式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立场。
- 周小仪
- 关键词:消费文化生存美学研究范式政治立场
- 审美与金融资本被引量:1
- 2020年
- 本文考察消费社会中审美活动与金融资本的关联。作者从詹姆逊关于金融资本的抽象与后现代主义形式抽象的平行对应这一观点出发,讨论了德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局限性,并指出全球化的社会分工和资本流动已经使消费社会中的审美感性成为承载资本的工具,而传统的审美解放理论有可能成为非西方社会和民族国家利益的对立面。因此,重拾美学批判对于身处资本文化扩张时代的知识分子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 周小仪
- 关键词:审美文化消费社会金融资本詹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