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艳琴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会计
  • 3篇公允
  • 3篇公允价值
  • 2篇业绩
  • 2篇资本
  • 2篇会计收益
  • 2篇公允价值计量
  • 1篇动态化
  • 1篇信息化
  • 1篇信息披露
  • 1篇信息透明
  • 1篇信息透明度
  • 1篇信息质量
  • 1篇信用
  • 1篇信用风险
  • 1篇信用风险预警
  • 1篇业绩波动
  • 1篇业绩评价
  • 1篇业绩评价模式
  • 1篇银行

机构

  • 7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广东金融学院

作者

  • 7篇吴艳琴
  • 2篇刘红霞
  • 1篇仝自力

传媒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投资研究
  • 1篇现代审计与会...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财政监督

年份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国际环境下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差异与影响
2007年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以及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尤其是加入WTO后,国际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有更高的需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
吴艳琴
关键词:会计信息透明度国际环境国际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理论
基于经营环境变迁的业绩评价模式的评析及展望被引量:2
2009年
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转变,以战略为导向且服务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业绩评价体系,也经历了从财务评价模式到基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三重盈余"综合评价模式历程。在现代金融国际化、创新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经营环境中,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存在指标设计的非动态、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忽视未来长期发展潜力等缺陷,业绩评价模式呈现出多重化特征,未来业绩评价体系需要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结合,评价系统呈现动态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吴艳琴刘红霞
关键词:业绩评价模式三重盈余动态化信息化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收益的波动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随着公允价值会计实现了金融衍生工具从会计报告表外披露到表内列报和核算,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有了更好的理解。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风险状况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得到更好反映的同时,企业财务报表项目也增加了额外的波动。Barth(2004)观察到: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额外”波动性主要来源三个方面:
刘红霞吴艳琴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波动性上市商业银行会计收益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财务报表项目
上市公司业绩波动研究——基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视角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威胁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带来全球经济的萎靡、资本市场的动荡、投资者的恐慌,引起金融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从而冲击经济实体,导致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波动。美国银行界将其归咎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吴艳琴
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述评被引量:5
2010年
综合收益概念实现了传统会计收益概念的两大转变:一是实现了财务报告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重大转变,揭示了收益所引起企业财富变动的性质。二是实现了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重大转变,突出了收益来源和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特点。从理论上看,综合收益能克服传统会计收益的不足,增进了业绩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全面及时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提高了收益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和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性。国外实证研究证明:针对不同市场、行业和业绩指标,综合收益表现出相对于传统会计收益不同的价值相关性和解释能力,但综合收益有助于减低公允价值计量引入的收益波动,从行为学观点看,有助于投资者和分析师识别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风险判断能力和决策有用性。
吴艳琴
关键词:传统会计收益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及对策被引量:2
2009年
伴随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大量使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开始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成为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方式。在当前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原本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却被美国银行界认为是次贷危机严重恶化的根源之一。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属性,应通过加强风险教育,提高估值技术和模型风险监管,完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机制等方法,减少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风险。
吴艳琴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
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预警及评级体系研究--基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前国内外对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分析方法缺乏系统性、预见性和前瞻性,模型设计中存在前提假设与现实不一致、数据和参数的选定误差风险等问题。建立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应该以系统性、配套性和更新优化等原则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注重模型假设理论一致性、变量现实性和参数的可观测性等以降低模型风险。
吴艳琴仝自力
关键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信用风险风险预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