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婵媛

作品数:28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篇肌炎
  • 7篇炎症
  • 5篇增殖
  • 5篇细胞
  • 5篇细胞增殖
  • 5篇抗体
  • 5篇滑膜
  • 5篇滑膜细胞
  • 5篇滑膜细胞增殖
  • 5篇关节炎
  • 5篇风湿
  • 4篇阳性
  • 4篇皮肌
  • 4篇皮肌炎
  • 4篇抗体阳性
  • 4篇类风湿
  • 4篇分泌
  • 4篇IL-1
  • 3篇炎性
  • 3篇炎症性

机构

  • 25篇北京协和医院
  • 5篇北京协和医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临汾市人民医...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武汉同济医院
  • 1篇香港大学深圳...
  • 1篇山西白求恩医...

作者

  • 28篇吴婵媛
  • 18篇曾小峰
  • 16篇王迁
  • 9篇李梦涛
  • 5篇张奉春
  • 3篇李晞
  • 3篇胡朝军
  • 3篇徐东
  • 2篇吴庆军
  • 2篇王立
  • 2篇侯勇
  • 2篇赵岩
  • 2篇周佳鑫
  • 2篇刘金晶
  • 1篇李海龙
  • 1篇秦岭
  • 1篇吴东
  • 1篇周怡
  • 1篇王亮
  • 1篇程康安

传媒

  • 5篇中华风湿病学...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中华临床免疫...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罕见病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反复蛋白尿、浮肿5年余,发作性胸痛1月
2010年
陈兴王海云陈丽萌秦岭吴婵媛戴晓艳李雪梅
关键词:发作性胸痛蛋白尿浮肿
英夫利西单抗在系统性血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2009年
系统性血管炎(SV)是一组以血管炎症与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解剖部位及病理特点不同而表现各异。其常累及皮肤、肾脏、肺、神经系统等全身多个系统,引起多系统多脏器功能障碍,但也可局限于某一脏器。本组疾病诊断困难、
吴婵媛曾小峰
关键词:系统性血管炎多脏器功能障碍炎性疾病病理改变血管炎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神经系统表现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s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患者神经系统表现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17例SLE并发TTP患者的神经系统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7例患者中,16例(94%)有神经系统表现,其中59%(10/17)的患者表现为意识障碍,47%(8/17)为痫性发作,29%(5/17)为局灶症状,24%(4/17)为头痛;53%(9/17)的患者有两种以上神经系统表现。12例进行了头颅影像学检查的患者中,75%(9/12)的患者头颅CT或MRI异常,其中8例(89%)多部位受累,2例(22%)患者病灶分布符合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的特征,4例(44%)患者的病灶符合梗死表现。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8例,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血浆置换9例,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0%(4/8)、78%(7/9),总体有效率65%(11/17),1例患者死亡,4例病情恶化出院,1例需要维持血液透析治疗。11例治疗有效患者中,2例患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SLE并发TTP神经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痫性发作,可有局灶症状。多数患者有头颅CT或MRI异常,病灶多部位分布。治疗有效患者中少数患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张莉李梦涛蒋颖王迁王立吴婵媛刘金晶周佳鑫张奉春曾小峰
结缔组织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总结CTD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确诊CTD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变量是否服从正态性分布,以互螂或中位数(M)、四分位间距(如,岛,)表示。结果共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2岁(32~50岁)。CTD包括SLE4例,pss3例,RA2例。5例(5/9)患者在诊断CTD前出现自主神经病变,4例(4/9)为诊断CTD后病程中出现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9例(9/9),发汗少4例(4/9),胃肠动力紊乱3例(3/9),排尿困难2例(2/9),强直瞳孔2例(2/9)。经过原发病治疗,3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好转,6例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欠佳,其中4例加用血管收缩剂、溴吡斯的明、血浆置换后改善。结论CTD可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多以体位性低血压为主要表现,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就诊时,应注意筛查有无CTD可能。若仅原发病治疗效果欠佳,可考虑加用其他辅助治疗。
边赛男吴婵媛王迁吴庆军张奉春
关键词:结缔组织疾病自主神经病变
干燥综合征肾脏受累合并代谢性碱中毒1例被引量:3
2013年
患者,女,56岁,因眼干5年、双下肢无力2年余于2011年8月18日入院。2006年8月双眼于涩,无口干。2007年3月外院诊为“双干眼症”。
李忱吴婵媛李梦涛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碱中毒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住院患者死因单中心28年资料回顾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了解DM/PM患者主要死因的变化,分析影响DM/PM患者病死率和主要死因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8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DM/PM住院患者的死亡病例。应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28年DM/PM的住院患者共1443例,死亡患者74例,总病死率5.1%,其中女性48例(4.7%),男性26例(6.3%);DM/PM最常见的死因为感染(46例,62.2%)和呼吸系统受累(11例,14.9%)。DM/PM发病后第1年内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79.7%(59/74),感染和呼吸系统受累是发病后第1年内最常见的死因。近28年住院DM/PM患者的病死率在1996-2000年达到高峰(12.3%,18/146);DM/PM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感染。结论感染、呼吸系统受累是DM/PM的最主要死因,DM/PM发病第1年内死亡最多见。
陈京京吴婵媛何林蓉苏金梅王迁张奉春曾小峰
关键词:皮肌炎医院死亡率
一种用于诊断抗Jo1抗体阴性特发性炎症性肌炎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Con A凝集素在制备用于诊断抗Jo1抗体阴性特发性炎症性肌炎的试剂中的用途。本发明通过采用凝集素微阵列检测IIM患者血清IgG分子表明与凝集素特异性结合的聚糖谱,结果显示,ConA凝集素结合聚糖的含量在II...
胡朝军王迁李晞白晶晶吴婵媛李梦涛曾小峰
文献传递
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 分析复发性多软骨炎(RP)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131例RP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9 ~76(44±13)岁,男女比例1.22∶1.以呼吸系统起病者所占比例最大,为61.8%,其次分别为耳廓(16.0%)、关节软骨(15.3%)、眼部(7.6%)、内耳系统(5.3%)、鼻软骨(4.6%)、皮肤(2.3%)和神经系统(0.8%).在整个病程中,呼吸系统受累的患者比例最大,占81.7%,其次分别为关节症状(77.9%)、鼻软骨病变(56.5%)、耳廓软骨病变(54.2%)、眼部病变(35.1%)、内耳系统受累(33.6%)和皮肤病变(10.7%),神经系统和肾脏的病变发生率相对较低,分别占9.2%和1.5%.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者分别占38.2%和43.5%;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者分别占86.3%和82.4%.结论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个累及多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呼吸道是该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且呼吸系统受累是本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张海艇王立闫琳毅杨军锋吴婵媛吴迪周佳鑫张上珠刘金晶徐东张文赵岩张烃曾小峰张奉春
关键词:复发性多软骨炎预后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的免疫原性被引量:3
2009年
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广泛应用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临床医生对其免疫原性尚认识不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NF-α抑制剂的免疫原性对TNF-α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疗效等均有影响。本文对TNF-α抑制剂免疫原性的产生机制、形成特点和监测方法等进行综述,相信加强监测和减少TNFα抑制剂的免疫原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吴婵媛李梦涛曾小峰
关键词:免疫原性
风湿性疾病合并纵隔气肿94例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风湿性疾病合并纵隔气肿的临床特点和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与山西白求恩医院1998年1月至2018年10月风湿性疾病合并纵隔气肿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分为炎性肌病组(IIM)和非炎性肌病组(non-IIM),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的区别,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风湿性疾病合并纵隔气肿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4例,男性45例(占48%),平均年龄(45±14)岁,其中IIM组62例,non-IIM组(包括SLE、RA、SS等)32例。全部患者中69例(73%)发生纵隔气肿前有诱发因素,最常见为剧烈咳嗽和机械通气。IIM组与non-IIM组相比,指端血管炎(29%和6%,χ^(2)=6.540,P=0.008)、关节炎发生率(60%和28%,χ^(2)=8.409,P=0.004)、间质性肺疾病(ILD)发生率(98%和78%,χ^(2)=11.129,P=0.002)显著升高,环磷酰胺治疗率更高(82%和62%,χ^(2)=4.458,P=0.035),2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50%与59%,χ^(2)=0.745,P=0.388)、6个月后病死率(分别为64%与72%,χ^(2)=0.517,P=0.4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肺部感染是死亡的危险因素[HR=3.131,95%CI(1.025,9.561),P=0.045],其中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65/75,87%)。结论纵隔气肿是风湿性疾病的高危并发症,伴发纵隔气肿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多表现为多系统受累,积极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应充分权衡感染对预后的不利影响。
梁美娥李粲蒋慧赵久良吴婵媛王迁赵岩张莉芸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皮肌炎纵隔气肿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