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卫萍

作品数:22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卫生厅普通科技计划课题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小儿
  • 6篇重症
  • 6篇儿童
  • 4篇预后
  • 4篇危重
  • 4篇细胞
  • 4篇患儿
  • 3篇心肺
  • 3篇心肺复苏
  • 3篇疗效
  • 3篇巨细胞
  • 3篇肺炎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损害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正压通气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机构

  • 20篇江西省儿童医...
  • 2篇南昌大学
  • 1篇江西医学院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作者

  • 22篇吴卫萍
  • 12篇朱友荣
  • 7篇万秋清
  • 6篇陈媛媛
  • 6篇饶小平
  • 5篇徐南平
  • 4篇林敏
  • 4篇袁爱群
  • 2篇朱庆雄
  • 2篇王爱红
  • 2篇徐芳菲
  • 2篇黄妍妍
  • 1篇李群
  • 1篇邹峥
  • 1篇段君凯
  • 1篇连惠红
  • 1篇俞波
  • 1篇朱绿绮
  • 1篇黄丽丽
  • 1篇易招师

传媒

  • 5篇江西医药
  • 3篇中国小儿急救...
  • 2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麻疹重症肺炎患儿13例临床分析
吴卫萍朱友荣万秋清袁爱群
小儿胃肠功能障碍早期诊治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30例感染性休克患儿根据有无胃肠功能障碍及程度分成3组,测定其胃肠黏膜内pH值、血清D-乳酸水平,并分析3组感染性休克患儿好转率。结果 (1)感染性休克未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组经治疗后好转出重症监护室比率为90%,出现早期胃肠功能障碍组经干预后好转率为80%,而中晚期胃肠功能障碍组虽经积极治疗好转率为30%,经卡方检验,好转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2)胃肠黏膜内pH值(pHi)值3组分别为(7.32±0.03)、(7.29±0.02)、(7.23±0.08),差异有显著性(P<0.01);(3)3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为(7.42±1.57)mg/L、(9.10±1.23)mg/L、(13.69±2.38)mg/L,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的预后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出现及程度有关,一旦出现胃肠功能损伤,且胃肠功能障碍程度越重,好转率下降,死亡率增加。胃肠黏膜内pH值及血浆D-乳酸水平可有助于早期诊断胃肠功能障碍并有助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儿的预后。
吴卫萍万秋清朱友荣袁爱群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胃肠功能障碍儿童早期诊治预后
心肺复苏不同预后患者NF-κB、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NF-κB、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5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分为复苏失败组(A组)15例和存活出院组(B组)10例。于心肺复苏后24 h、48 h、72 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NF-κB激活的单核细胞百分率,用ELISA法检制血清TNF-α、IL-l、IL-6、IL-8的水平变化。结果 CPR后24 h时,A、B两组NF-κB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48 h时,A组NF-κB表达水平进一步上升,而B组下降,两组NF-κ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72 h时,A组NF-κB呈小幅上升,B组继续下降,两组差异进一步增大(P<0.05)。CPR后24 h时A组TNF-α、IL-l、IL-6、IL-8水平高于B组(均P<0.05),CPR后48 h时A组TNF-α、IL-l、IL-6、IL-8水平达峰值,高于B组(均P<0.05)。CPR后72 h时两组TNF-α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IL-l、IL-6、IL-8水平虽下降,但高于B组(均P<0.05)。结论细胞因子异常释放参与复苏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NF-κB是调控细胞因子释放的关键,其活性增强导致细胞因子的大量甚至瀑布样释放,引起复苏后MODS的发生,导致死亡。
陈媛媛饶小平李群吴卫萍
关键词:心肺复苏细胞因子
会厌囊肿误诊为先天性喉喘鸣二例
2007年
范江花吴卫萍朱友荣
关键词:先天性喉喘鸣先天性会厌囊肿误诊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梗阻
30例危重症患儿血乳酸水平临床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在危重症患儿的临床应用。方法30例危重症患儿根据小儿危重症评分分组,70-80分为危重组,共10例;<70分为极危重组,共20例。普通病房一般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乳酸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儿血乳酸水平分别为(0.75±0.19)mmol/L、(4.99±1.78)mmol/L、(8.49±3.70)mmol/L,3组比较F值48.85,P<0.01;两两比较,非危重组与危重组、极危重组及危重组与极危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乳酸水平在临床应用中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疾病的预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吴卫萍万秋清黄丽丽陈媛媛朱友荣
关键词:血乳酸危重症儿童
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并颅内出血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对21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并颅内出血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方法:对明确有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有颅内出血的21例患儿行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并研究。结果:21例患儿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有异常。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颅内出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否有因果关系尚待更多的临床研究。
吴卫萍朱友荣袁爱群
关键词: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颅内出血
62例小儿危重急腹症术后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估急腹症患儿腹部术后入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预后及腹腔感染抗生素治疗情况,从而判断患儿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急腹症腹部外科术后进入PICU的6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预后指标,总结治疗经验。根据小儿危重症评分将患儿分成一般危重组(81~90分)、危重组(71~80分)、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其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患儿滞留ICU时间,并了解腹部外科疾病腹腔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根据小儿危重症评分,一般危重组36例,危重组21例,极危重组5例,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4.38±3.56)g/L、(30.56±6.57)g/L、(33.12±2.61)g/L,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45.70±40.57)mg/L、(102.90±16.41)mg/L、(96.73±16.8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滞留ICU时间分别为(1.79±1.66)d、(5.66±2.64)d,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白蛋白与危重症评分、滞留PICU时间的相关性高于白蛋白(r分别为0.6520及0.4506、0.4473及旬.5387),差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送检标本共71份,分离细菌21例,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5株,感染率为71.43%,革兰阳性菌6株,感染率为28.57%。根据临床经验抗菌药物首选为亚胺培南一西司他丁钠(秦能)、去甲万古霉素、甲硝唑。结论:危重症评分越低,前白蛋白水平越低,患儿滞留ICU时间更长。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对患儿预后评估比白蛋白更敏感,可作为病情严重度监测的辅助性指标。患儿腹部外科疾病腹腔感染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革兰阳性菌感染有增多趋势,故抗菌药物选择应兼顾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
吴卫萍朱友荣陈媛媛万秋清
关键词:儿童危重症急腹症术后重症监护室
危重患儿并发DIC治疗进展
2005年
近年来有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研究进展较快, DIC是以广泛内凝血被激活为特征,引起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以致中小血管被血栓闭塞,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产生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紊乱而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获得性综合征 [1]. DIC是危重儿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约占 ICU住院患儿的 7.8% [2].以往认为危重儿合并 DIC预后差,病死率高达 40%以上,近年来文献报告提示:危重患儿并发 DIC,若能在 DIC的早期(高凝期)给予抗凝治疗,预后大有改善,病死率下降,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强调 DIC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徐南平李翠昌吴卫萍连惠红
关键词:危重患儿血栓闭塞中小血管危重儿预后差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探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入江西省儿童医院急诊中心和手足口病病房的重症患者(2期、3期)65例,分为对照组35例,按常规方法治疗(米力农、丙种球蛋白等),观察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经鼻持续气道正压。结果65例重症手足口病中男46例(70.77%),女19例(29.23%),年龄4个月一5岁,平均年龄1岁11个月,其中2期患儿23例(35.38%),3期42例(64.61%),肠道病毒7l型阳性62例(95.38%)。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分期及病原学结果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h后观察组的PaO2(83.6±19.4mmHg)较对照组(71.7±17.5mmHg)改善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90.3±10.7)/(52.5±6.8)mmHg较对照组(108.2±9.9)/(64.3±5.5)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9.2±2.1)d,短于对照组(13.2±4.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期0例进入4期,对照组有8例进入4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有创机械通气使用率分别为0%和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改善重症手足口病的氧合及循环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有创机械通气,阻止病情发展。
黄妍妍徐南平朱庆雄刘洪吴卫萍
关键词:手足口病持续气道正压有创正压通气神经源性肺水肿
婴儿捂热综合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等炎症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nuclearfactor,NF)-kB活化状态及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在婴儿捂热综合征(infantmuggysyndrome,IM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0例IMS患儿及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kB活化率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和IL-10血清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其中46例IMS患儿及32例对照组儿童NF—KB阳性率,并分析以上指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例IMS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NF—KB活化率[(11.042±6.792)%VS(4.528±1.378)%]及46例IMS患儿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的NF—kB阳性率[(28.780±13.820)%VS(7.078±5.395)%]均明显升高(P均〈0.01)。IMS患儿血清IL-17、IL-6、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血清TNF-α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S合并MODS患儿NF—KB活化率[(14.591±7.626)%VS(8.576±4.851)%I、NF-kB阳性率1(36.087±12.056)%VS(23.590±11.263)%]及IL-17、IL-6、TNF—α和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不合并MODS者(P〈0.01)。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kB活化及血清IL-17、IL-6水平对IMS患儿的缺氧性炎症损伤起重要作用。NF—kB高度活化及IL-17、IL-6、TNF-α高度活化与IMS患儿发生MODS有关。血清IL-10水平增高未能阻止IMS患儿的缺氧性炎症损伤。
邹峥刘小惠段君凯敖建云柯江维刘志强吴卫萍
关键词:捂热综合征婴儿核因子-KB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