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淑贞
- 作品数:17 被引量:94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上臂内侧皮瓣血管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臂内侧皮瓣深筋膜浅层以上血管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0侧,左右各半,乳胶灌注血管。四倍放大镜下由浅入深进行解剖,观察浅筋膜层内血管的吻合情况、吻合支的数量及皮动脉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结果:上臂内侧自深筋膜浅层平面发出的皮动脉8~9支,各皮动脉于深筋膜浅层内发出分支沿纵行方向相互吻合。上臂皮瓣的中轴部位即内侧肌间隔区域吻合支最为丰富,其次为上臂内侧偏后部分。每侧肢体均有2~5支明显的贯串上臂全长的吻合支,多位于皮瓣的中部及偏后侧部位。皮动脉穿出点集中在臂内侧肌间隔区域,最远分支距肘横纹(3.47±1.50)cm,近端分支距腋窝横皱襞距离(1.64±1.22)cm。结论:上臂内侧皮瓣血供介于轴型皮瓣与任意型皮瓣之间,切取时长宽比例超过任意型皮瓣。皮瓣为双向供血,无论以近端为蒂还是以远端为蒂切取皮瓣均是安全的。以内侧肌间隔为轴线,沿深筋膜浅层设计顺行或逆行皮瓣血供均可靠,切取皮瓣安全,如需扩大切取皮瓣,向后扩展延伸比向前扩展血供更可靠。皮瓣制作时蒂部尽可能置于肌间隔区域,蒂宽约4cm。以近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近端距腋窝横皱襞需超过3cm,远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远端距肘横纹需超过5cm。
- 吕淑贞李养群李艳萍冯宇
- 关键词:血管解剖扩张皮瓣
- 血清ICTP联合CA15-3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 目的 早期识别和诊断骨转移,并进行有效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283 例乳腺癌患者ICTP 和CA15-3 血清值的研究探讨ICTP 联合CA15-3 检测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 吕淑贞
-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ICTPCA15-3
- 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5例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临床查体、超声影像学检查、超声影像异常的淋巴结穿刺病理学检查对于腋窝淋巴结状态判断的可靠性。结果 255例乳腺癌患者中,199例(78.0%)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245例(96.1%)在超声检查时发现异常淋巴结;通过超声结合影像异常淋巴结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腋窝淋巴结转移172例,占所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86.4%。125例临床查体c N1的患者中,18例(14.8%)穿刺病理学检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均未见癌转移。结论对于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特别是穿刺未获得阳性结果者,应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以避免不必要的腋窝淋巴结清扫。
- 冯宇赵霞吕淑贞穆颖王丹丹李艳萍
-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影像检查穿刺细胞学
- Ubiquilin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意义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Ubiquilin1蛋白(UBQLN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8例乳腺癌标本中UBQLN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UBQLN1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0.9%(55/108),其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脉管浸润、神经侵犯、Ki-67、P53、肿瘤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与年龄、绝经状态、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HER2/neu表达、基因分型、淋巴浆细胞浸润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Spearman秩相关检验得出UBQLN1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2,P=0.006)。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UBQLN1表达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明显负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证明UBQLN1是乳腺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UBQLN1在乳腺癌中相对高表达,并与多种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且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乳腺癌患者的一项预后预测指标。
- 付慧李艳萍汪云超赵霞冯宇吕淑贞王丹丹
- 关键词:乳腺癌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 乳腺钼靶X线三维立体定位系统引导下导丝定位活检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三维立体定位系统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活检在临床不能触及肿块的乳腺病变中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乳腺钼靶X线异常女性患者67例,对临床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行导丝定位手术活检及病理检查。结果67例病灶均一次定位成功,发现乳腺癌17例(25.4%),癌前病变(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及导管内乳头状瘤)13例(19.4%),其他良性病变37例(55.2%)。影像表现为微钙化灶的46例病例中乳腺恶性病变共16例(34.8%),癌前病变8例(17.4%),其他良性病变22例(47.8%);非钙化组的21例病例中良性病变20例(95.2%),恶性病变1例(4.8%)。与影像表现为非钙化组比较,对于临床不能触及的乳腺病灶,乳腺钼靶X线影像表现为微钙化时乳腺癌检出率更高(χ2=5.369,P=0.021)。结论钼靶X线三维立体定位系统引导下导丝定位活检可以发现容易漏诊的早期乳腺癌及癌前病变,该方法简便、准确,值得推广。
- 冯宇赵霞张建梅吕淑贞穆颖王丹丹吕大鹏郭怡晖李艳萍
- 关键词:乳腺肿瘤X线疗法
- 头面部巨大硬结型神经纤维瘤一例报告被引量:3
- 2008年
- 男,16岁。因头面部巨大肿物16年入院。患儿出生后即发现头面部肿物,颜色较周围深,高出皮面,质软。腰背部皮肤有散在褐色斑片,肿物及色素斑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增大。近四年来肿物生长迅速。查体: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左侧头面部40cm×40cm×5cm肿物,高出皮面,质硬,皮色为褐色,表面呈脑沟回状。肿物皮温高于正常皮温。
- 李森恺李鹏程李强唐勇周传德李养群陈文杨喆赵穆欣刘晓吉鲍世威王伊宁陈斌段晨旺吕淑贞
- 关键词:头面部神经纤维瘤褐色斑腰背部色素斑皮温
- 乳腺癌组织PD1、PDL1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93例,取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1、PDL1表达。分析PD1、PDL1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P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7%(74/93)、48.39%(45/93),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7%(74/93)、22.58%(21/93),二者比较P均<0.01。乳腺癌组织PD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和肿瘤部位无关(P均>0.05),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PDL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肿瘤部位无关(P均>0.05),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PD1、PDL1阳性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9.81±1.08)、(30.49±1.04)个月,PD1、PDL1阴性表达者分别为(34.74±1.23)、(34.05±1.37)个月;乳腺癌组织PD1、PDL1阳性表达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46%(44/74)、60.81%(45/74),PD1、PDL1阴性表达者分别为94.74%(18/19)、84.21%(17/19)。乳腺癌组织PD1、PDL1阳性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和术后3年生存率均低于PD1、PDL1阴性表达者(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PD1、PDL1高表达,其表达变化与肿瘤进展和不良预后有关。
- 吕淑贞李艳萍赵霞冯宇王丹丹
- 关键词: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的血供及用于治疗颈部不同程度的瘢痕挛缩的方法。方法对10例患者分期手术:Ⅰ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Ⅱ期手术时,利用尺侧上副动脉或尺侧返动脉供血、贵要静脉属支及腋静脉属支回流的上臂内侧扩张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松解颈部瘢痕挛缩后的创面;Ⅲ期时将扩张皮瓣断蒂,扩张皮瓣最大面积25cm×15cm。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及性状接近颈部正常组织,外形良好,上臂内侧供瓣区遗留较小的继发畸形。结论将扩张器置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的扩张皮瓣用于治疗颈部瘢痕挛缩,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分期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在转移期间上肢与头部间的强迫体位固定的痛苦是其不足。
- 吕淑贞李养群唐勇陈文王永前周传德李强杨喆李锋永
- 关键词:颈部瘢痕挛缩扩张器
-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现状探究
- 2023年
-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免疫组织化学亚型乳腺癌患者发病后雌激素受体的主要性能,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表达为特征。三阴性乳腺癌在发病后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并且患者的临床发病率相对来说较高,患者的临床分期较晚,同时具有较高的组织学级别,具有较高的复发性和转移性,大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预后恢复状况相对来说较差。由于患者在发生三阴性乳腺癌后并不会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无法采用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所以在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时,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限制。自从三阴性乳腺癌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后,这也成为了乳腺癌患者接受临床诊疗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中简单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治疗进展做出了相应的分析,旨在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治疗提供帮助与参考。
- 肖亦斌吕淑贞赵霞李艳萍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诊疗方案
-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总结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用于治疗面颈部瘢痕挛缩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5月-2007年2月,收治20例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7~42岁。病程9个月~20年。瘢痕范围8cm×6cm~22cm×18cm。一期手术于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植入扩张器。二期手术切除松解面颈部瘢痕,采用9cm×7cm~24cm×18cm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瓦合3.5cm×2.5cm~8.0cm×6.0cm瘢痕组织瓣带蒂移位修复瘢痕切除后创面。三期手术将扩张皮瓣断蒂,切除剩余瘢痕。结果患者术后供受区均Ⅰ期愈合,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区瘢痕不明显,无继发畸形。16例获随访3~24个月,皮瓣质地、色泽与面颈部接近。面部器官移位复位满意,颏颈角形态流畅,颈部功能完全重建,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将扩张器植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用于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修复疗效满意,但治疗所需时间较长,且需强迫体位固定。
- 杨喆李养群周传德唐勇李强陈文王永前李峰永吕淑贞
- 关键词:面颈部瘢痕挛缩扩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