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荣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病毒
  • 3篇冠状
  • 3篇冠状病毒
  • 2篇蛋白
  • 2篇膜融合
  • 1篇电负性
  • 1篇毒株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咽拭
  • 1篇咽拭子
  • 1篇药靶
  • 1篇药物
  • 1篇药物设计
  • 1篇衣壳
  • 1篇衣壳蛋白
  • 1篇异戊烯
  • 1篇人类免疫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上海市疾病预...

作者

  • 9篇叶荣
  • 3篇王玉燕
  • 2篇王华
  • 2篇张荣
  • 2篇袁正宏
  • 1篇赵子琴
  • 1篇孙志平
  • 1篇蔡霞
  • 1篇兰水云
  • 1篇吕钧
  • 1篇张曦
  • 1篇滕峥
  • 1篇姚茜茜
  • 1篇刘红
  • 1篇瞿涤
  • 1篇易志刚
  • 1篇杨金华
  • 1篇沈忆文
  • 1篇薛爱民
  • 1篇韩文东

传媒

  • 7篇微生物与感染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法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4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鼠肝炎病毒A59毒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是研究冠状病毒的模式病毒,但传统的病原学研究方法局限于自然界分离的病毒,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可快速获得研究所需的重组病毒,为研究MHV及其他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功能开辟了新途径。本研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将MHV的原始毒株A59全长基因组分成6个片段进行扩增,分别克隆到质粒载体,经酶切、体外连接和转录获得全长基因组RNA,然后电转细胞并进行病毒扩增。结果显示,重组病毒rA59与原始毒株的复制特性相似,其为研究MHV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实验工具。为方便检测病毒的复制水平,在病毒基因组开放阅读框4(open reading frame 4,ORF4)内分别插入绿色荧光蛋白ZsGreen(Zoanthus s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和荧光素酶Nluc(NanoLuc luciferase)报告基因,获得rA59-ZsGreen和rA59-Nluc重组报告病毒。结果显示,报告病毒所携带的报告基因并不影响病毒复制,可很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特性。使用这两种病毒验证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抗病毒活性,分别检测药物处理后病毒的荧光亮度和荧光素酶活性。结果表明,rA59-ZsGreen和rA59-Nluc重组报告病毒适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MHV A59毒株六质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研究MHV的生物学特性和测试抗病毒药物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于尹冯飞马艳龙朱云凯叶荣张荣
关键词:感染性克隆病毒拯救
慢性HCV感染者中分离的不同长度3′UTR-PolyU/UC段对IRES介导的翻译及NS5B合成RNA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 3′非编码区 (3′UTR)及不同长度PolyU UC段对内在核糖体进入位点 (IRES)介导翻译的影响以及对NS5B聚合酶合成RNA的影响。方法 通过构建含有HCVIRES、荧光素酶 (fireflyluciferase)报道基因和内含不同长度PolyU UC区的 3′UTR序列的系列重组质粒 ,采用体外翻译和细胞转染等方法检测报道基因表达的水平。结果 体外翻译实验和细胞转染实验显示 3′UTR对IRES介导的翻译具有增强作用 ,在体外翻译体系中这种增强作用与PolyU UC区的长度相关 ,而在细胞中则与PolyU UC区的长度无明显相关性 ;3′UTR对共转染的重组NS5B质粒的复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作用也与PolyU UC区长度不成正比。结论 HCV 3′UTR与蛋白翻译及RNA合成有关 ,在细胞中并不与PolyU UC区的长度相关。
王华叶荣兰水云袁正宏
关键词:慢性HCV感染翻译RNA
病毒跨膜蛋白的结构功能与抗病毒药物设计被引量:4
2009年
根据病毒衣壳表面有无包膜结构,病毒可被分为无包膜病毒和有包膜病毒。包膜病毒的膜蛋白在病毒的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大分子合成、病毒颗粒的装配与释放等生命周期中起重要作用。某些包膜病毒的膜蛋白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膜融合是不可或缺的。结构分析显示,Ⅰ型和Ⅱ型病毒融合蛋白采用类似的膜融合方式。此外,流行性感冒病毒的M2蛋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Vpu蛋白、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3a蛋白等膜蛋白还具有离子通道功能。针对这些病毒膜融合蛋白设计的抑制分子,将为研发抗包膜病毒新型药物提供新思路和策略。本文以3种病毒膜融合蛋白为例,对其融合机制、跨膜蛋白离子通道功能及其在抗病毒药物设计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杨金华叶荣
关键词:膜融合药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gp41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2011年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通过其包膜糖蛋白(Env)介导侵入靶细胞。Env由受体特异性结合单位gp120和膜融合单位gp41组成。HIV-1的gp41分为3个功能区:膜外区、跨膜区和膜内区。膜外区是病毒感染时膜融合的主要结构基础;跨膜区通过疏水残基使Env锚定在脂质膜上;膜内区则表现多重功能,参与病毒的感染、复制、装配等过程。膜内区的功能由其特定的结构域或基序完成,包括3个慢病毒裂解肽(LLP-1、LLP-2、LLP-3)、含Tyr基序(Y712XXL和Y802W803)和双Leu基序(LL855/856)等。病毒诱导的融合过程中,包含Kennedy表位在内的膜内区发生拓扑学改变,表明gp41的3个功能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些进展对了解HIV-1的感染、复制和致病机制,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姚茜茜吕钧叶荣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GP41功能区基序
重组纤维连接蛋白EDA-EDB融合蛋白的分子克隆
2002年
目的构建重组pET28a-EDA-EDB质粒,制备重组纤维连接蛋白EDA-EDB融合蛋白。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EDA、EDB基因片段连接,再将该重组基因插入pET28a表达载体,表达重组融合EDA-EDB蛋白后,利用6×His/Ni-NTA纯化系统进行纯化,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成功连接EDA、EDB基因片段,重组pET28a-EDA-EDB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高度表达重组蛋白,获得较纯的重组蛋白,免疫印迹法证实为FN的组分。结论EDA-EDB重组蛋白能采用pET系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可通过6×His/Ni-NTA纯化系统进行纯化而获得免疫原。
薛爱民王华叶荣沈忆文赵子琴
关键词:纤维连接蛋白EDAEDB重组蛋白法医学
病毒蛋白脂酰化及其功能被引量:4
2014年
脂酰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主要包括棕榈酰化、豆蔻酰化、异戊烯化和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共价结合4种方式。不同的病毒蛋白可发生不同类型的脂酰化,其生物学功能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棕榈酰化通常能增强病毒跨膜蛋白的疏水性,调节这些蛋白的胞内运输及定位,进一步影响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膜融合、病毒颗粒装配及释放等步骤。豆蔻酰化则可调控病毒蛋白表面的正电荷强度,使病毒蛋白与脂质膜的亲和力改变,如preS1豆蔻酰化加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丁型肝炎病毒(HDV)的受体识别能力及感染性,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Nef豆蔻酰化为病毒感染及免疫应答所必需。异戊烯化能使病毒游离的蛋白与膜结合,并介导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如大HDV抗原(L-HDAg)异戊烯化有利于其运输至内质网膜上,与HBV表面抗原(HBsAg)及HDV RNA共同形成HDV颗粒。此外,一些病毒蛋白与GPI通过共价结合形成复合物,GPI基团可改变感染细胞的膜结构及胞质内磷脂构成,如GPI与朊蛋白(PrP)结合导致细胞型朊蛋白(PrPc)交联或羊痒疫朊蛋白(PrPsc)聚集,与朊病毒引起的海绵样病变有关。进一步了解病毒蛋白脂酰化机制,有利于设计和开发以此为靶点的特异性抗病毒新药。
刘红叶荣
关键词:病毒蛋白
新型冠状病毒上海株(nCoV-SH01)的分离和鉴定被引量:8
2020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病毒的分离是构建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细胞感染模型和动物感染模型的基础。本研究利用冠状病毒易感的Vero E6细胞,从1例上海感染者的咽拭子中分离到一株2019-nCoV,命名为nCoV-SH01。对该毒株全基因组采用一代Sanger和二代Illumina法测序,发现该毒株与GenBank MN908947的同源性>99.99%。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该毒株与COVID-19康复者的血清呈阳性反应。当nCoV-SH01感染Vero E6细胞后,导致典型的合胞体病变,细胞病变效应明显且进展迅速,提示nCoV-SH01可用于进一步建立2019-nCoV的细胞感染和动物感染模型,为开展致病性研究以及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张荣易志刚王玉燕滕峥徐巍宋武慧蔡霞孙志平谷陈建周艳秋陈洪友叶荣韩文东朱云凯冯飞房方皓李崇山张曦瞿涤付晨谢幼华袁正宏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VERO细胞模型
结构域B在鼠冠状病毒S蛋白的抗原性及膜融合中的作用
2020年
棘突(spike,S)蛋白是冠状病毒表面必不可少的跨膜糖蛋白,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时具有结合受体和诱导膜融合的双重作用。大部分冠状病毒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位于S1-CTD(即相对应的结构域B),而经典的乙型冠状病毒模型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的受体mCEACAM1a与S1-NTD(即相对应的结构域A)结合,其结构域B的作用仍未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构建结构域B和S2膜融合元件的缺失突变体,并使其在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Neuro-2a内成功表达,证实了结构域B对病毒S蛋白导致的细胞-细胞间膜融合是必需的。用不同方法处理的病毒颗粒作为抗原免疫小鼠,所获得的多克隆抗体进一步显示,结构域B不但是S蛋白的主要抗原决定簇,而且能诱导中和抗体明显抑制病毒感染和S蛋白介导的膜融合作用。此结果为阐述不同冠状病毒的致病性与感染性差异提供了新思路。
徐娅佳王玉燕叶荣
关键词:膜融合
鼠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电荷非均一性与其磷酸化的相关性
2019年
核衣壳(nucleocapsid,N)蛋白是病毒必不可少的结构蛋白,具有保护病毒基因组和调控病毒复制进程的重要作用。作为冠状病毒的经典模型,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N蛋白的磷酸化调控病毒RNA复制转录和装配已有报道。本研究发现MHV-A59感染鼠neuro-2a细胞后期表达的N蛋白呈现明显的电荷不均一性,其中只有小部分发生磷酸化并被装配至病毒颗粒中;等电聚焦电泳显示N蛋白的电荷呈连续分布。用蛋白脂酰化抑制剂2-溴棕榈酸(2-BP)和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后显示病毒复制水平不但与N蛋白电负性相关,而且与细胞的PKCαS657磷酸化和内质网蛋白水平相关。结果提示磷酸化修饰与鼠冠状病毒N蛋白电荷不均一性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文荣王玉燕叶荣
关键词:核衣壳蛋白电负性PKCΑ磷酸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