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畅

作品数:35 被引量:171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术后
  • 6篇重症
  • 5篇重症监护
  • 5篇监护
  • 3篇蛋白
  • 3篇炎症
  • 3篇术后胃
  • 3篇重症监护病房
  • 3篇综合征
  • 3篇膜炎
  • 3篇窘迫综合征
  • 3篇呼吸窘迫
  • 3篇呼吸窘迫综合...
  • 3篇急性呼吸
  • 3篇急性呼吸窘迫
  • 3篇急性呼吸窘迫...
  • 3篇监护病房
  • 3篇骨桥
  • 3篇骨桥蛋白
  • 3篇过敏性鼻

机构

  • 35篇武汉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结核病...
  • 1篇医学部

作者

  • 35篇刘畅
  • 24篇李建国
  • 11篇周青
  • 10篇杜朝晖
  • 10篇胡波
  • 9篇李璐
  • 8篇王静
  • 6篇罗云
  • 6篇梁辉
  • 6篇甘泉
  • 6篇饶群
  • 6篇蔡书翰
  • 4篇杨炯
  • 3篇邓彬
  • 3篇卢章洪
  • 3篇饶歆
  • 2篇谢丹
  • 2篇张雨婷
  • 1篇唐其柱
  • 1篇郭海鹏

传媒

  • 4篇中国危重病急...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国护理管理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第三届中国心...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术后限制性液体管理对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保证组织灌注前提下的术后限制性液体管理对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经6h复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限制性液体管理组(限制组)和常规液体管理组(对照组),每组15例。自手术结束当日至术后4d,限制组和对照组患者液体总入量分别控制于25—35ml·kg^-1·d^-1和40~50ml·kg^-1·d^-1,监测两组患者液体平衡、组织灌注、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水、电解质紊乱发生情况。结果限制组患者液体总入量(ml/d)和液体净平衡(ml/d)明显少于对照组(总人量:1782.56±258.38比2707.50±294.64,净平衡:316.67±202.86比623.33±244.38,均P〈0.05),中心静脉压(CVP,mmHg,1mmHg=0.133kPa)明显低于对照组(4.03±1.81比6.47±3.09,P〈0.05),心率(HR,次/min)、平均动脉压(MAP,mmHg)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85.03±13.49比81.44±12.49,MAP:80.65±11.39比82.38±8.28,均P〉0.05)。限制组患者术后第1个24h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35(17,53)%比17(-6,33)%,P〈0.05],患者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肠鸣音:37.43±24.97比46.36±19.34,排气:53.63±12.78比75.43±20.07,排便:78.73±46.48比93.40±41.08,均P〈0.05),发生术后呕吐的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比7,P〈0.05)。而限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5比3)、容量缺乏(2比0)、容量过多(0比1)的例次数则无差异。结论对行结肠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保证组织灌注前提下减少液体正平衡,可以缩短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不增加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刘畅饶群李建国杜朝晖周青梁辉胡波李璐王静蔡书翰
关键词:组织灌注结肠部分切除
脂肪栓塞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2年
1临床资料 1.1病史男性,23岁,因“车祸致双下肢活动障碍、疼痛、出血6h”于2011年4月13日人院。入院诊断:①双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②右腓骨开放性骨折;③右下肢皮肤软组织广泛脱套伤,右膝部软组织缺损,神经血管损伤;④失血性休克。既往体健。急诊全麻下行右下肢清创术、双侧胫骨结节牵引术。术毕经液体复苏,纠正贫血、内环境紊乱等处理后,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相关检查示器官功能正常,胸片(图1)、胸腹B超未见异常。
刘畅李建国杜朝晖周青
关键词:脂肪栓塞综合征文献复习
综合ICU重症患者入室血糖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探讨综合ICU患者入室血糖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入住综合ICU的249例重症患者,按入室血糖值分为6组,A组:血糖〈4.4mmol/L(21例),B组:血糖4.4~6.0mmol/L(26例),C组:血糖6.1~7.7mmol/L(31例),D组:血糖7.8~11.1mmol/L(64例),E组:血糖11.2~13.8mmol/L(68例),F组:血糖≥13.9mmol/L(39例).计算各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28d病死率、生命支持措施(床边血液净化治疗、机械通气、循环支持)平均使用例数及强效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结果 F组与A组所需生命支持例数更多(P〈0.05),F组与E组强效抗生素使用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 综合ICU重症患者的入室血糖水平可为预测疾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李璐李建国杜朝晖周青胡波刘畅王静甘泉罗云蔡书翰饶歆卢章洪邓彬
关键词:ICU重症患者血糖预后
术后限制性液体管理对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保证组织灌注前提下的术后限制性液体管理对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30例结肠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经6h复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限制性液体管理组(限制组)和常规液体管理组(对照组),每组15例...
刘畅蔡书翰饶群李建国杜朝晖周青梁辉胡波李璐王静
遗传因素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非遗传性疾病,但个体罹患ARDS的风险、发生ARDS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等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目前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3等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ARDS相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和积累资料的前临床阶段,但发展迅速。未来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在早期识别ARDS易感风险、评估预后、优化诊断、发现新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机制及优化治疗措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刘畅李建国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遗传学基因多态性
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结核性胸水T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免疫功能
2009年
目的:研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T淋巴细胞(TLC)特异性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免疫反应,为结核性胸水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技术分离13例结核性胸水和11例恶性胸水TLC,体外利用PPD抗原刺激,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两组胸水TLC分泌IFN-γ的免疫反应。每例患者院内常规做PPD试验。结果:结核性胸水TLC分泌IFN-γ的免疫反应阳性率为84.62%(11/13例),明显高于恶性胸水组18.18%(2/11例),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ELISPOT和PPD试验的敏感性分别为84.62%,46.15%,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性(P<0.01)。而ELISPOT和PPD试验的特异性分别为81.82%,90.91%,两者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ELISPOT检测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有助于临床上对结核性胸水的鉴别诊断。
黄汉林刘畅董璇杨炯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
感染性休克液体管理策略被引量:2
2015年
液体治疗是感染性休克的一项基础治疗措施,依据感染性休克患者在疾病各个阶段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我们可以将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分为抢救,优化,稳定和清除四个阶段。核心目的是希望通过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的精细化管理,以迅速纠正循环衰竭,保障组织灌注,防止器官功能损伤,避免液体蓄积,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刘畅李建国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液体管理血流动力学
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接受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553例患者,根据科室不同分为ICU组265例,非ICU组288例.调查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统计...
王静邓彬蔡书翰饶歆卢章洪杜朝晖李建国周青胡波李璐刘畅甘泉罗云
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4年
俯卧位是机械通气的辅助措施,通过复张背侧肺泡,改善通气/血流比,减轻纵隔对肺组织的压迫和引流痰液等机制改善患者的氧合。俯卧位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多可以预防。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对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ARDS)患者,早期应用延长的俯卧位通气治疗可能可以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
向鑫刘畅杜朝晖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机械通气
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
饶群刘畅李建国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