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明亮

作品数:16 被引量:1,379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8篇土地利用
  • 5篇耕地
  • 3篇遥感
  • 3篇农业
  • 3篇驱动力
  • 2篇地貌
  • 2篇中国耕地
  • 2篇生态
  • 2篇土地覆被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农业自然灾害
  • 2篇自然灾害
  • 2篇耕地变化
  • 2篇耕地资源
  • 2篇波动性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蓄积
  • 1篇蓄积量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上海市测绘院

作者

  • 16篇刘明亮
  • 10篇刘纪远
  • 9篇庄大方
  • 2篇张增祥
  • 2篇孟斌
  • 2篇邓祥征
  • 2篇刘旭华
  • 2篇王劲峰
  • 2篇唐先明
  • 1篇杨小唤
  • 1篇郭建坤
  • 1篇田光进
  • 1篇邱冬生
  • 1篇闫慧敏
  • 1篇陈百明
  • 1篇胡文岩
  • 1篇王绍强
  • 1篇何剑锋
  • 1篇岳天祥
  • 1篇陈镜明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灾害学
  • 1篇遥感学报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全国土地覆被...
  • 1篇土地覆被变化...

年份

  • 3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正>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土地覆盖变化牵涉到大量其他的陆地表层物质循环与生命过程,如生物圈-大气交互作用、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张增祥
文献传递
国家尺度耕地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方法被引量:65
2005年
该文使用中国1987~1989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遥感调查数据,探索了国家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全国耕地变化为例,首先通过GIS和遥感技术对全国耕地变化与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区,然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各类型区的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自1987年到2000年发生的耕地流失严重,城市化导致的城镇人口增长进而导致城镇扩张、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其主导原因。在变量选取中大样本的神经网络训练得到较好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中具有强大能力,并说明了先分区后筛选变量的研究思路的合理性。该研究方法对其他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以及全球变化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刘旭华王劲峰刘纪远刘明亮孟斌
关键词: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的中国农业种植制度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72
2005年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持和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对估计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及时满足政府获取种植制度变化的要求。卫星遥感是探测大尺度土地覆被格局及变化最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作为获取区域和全国尺度作物复种指数的一个重要途径。该研究探讨了应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定量表达全国种植制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及可行性,采用峰值特征点检测法结合作物生长季相特征及农田管理特点(播种和收获)提取了中国农田的多熟种植信息,并与统计数据的复种指数进行比较验证,为进一步进行农业种植制度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闫慧敏曹明奎刘纪远庄大方郭建坤刘明亮
关键词:复种指数
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被引量:41
2000年
从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出发 ,通过粮食产量的时间趋势项与波动项的分解 ,探讨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区域差异 ,并分析了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 :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受灾状况并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刘明亮陈百明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
基于融合技术的结构性栅格时空数据平台的构建被引量:7
2003年
时空数据融合是当前研究地理现象空间格局的数据存储、处理方法与有效途径。在构建国家资源环境时空数据平台过程中 ,我们设计了基于 1 k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数据库。这种时空数据表达方式的优点 :(1 )在保持面积信息不损失情况下明显减少了数据存储量 ,并且满足区域分析的空间尺度要求 ;(2 )便于多时间序列的数据存储与变化分析 ,以及变化专题信息提取与结果显示 ;(3)有利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背景与驱动力分析 ,可以实现与其他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 ;(4 )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的空间尺度转换非常便利 ,在空间聚合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实现从区域分析扩大至国家尺度。
刘明亮唐先明庄大方刘纪远
关键词:融合技术栅格土地利用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和生产力研究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该文依据中国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与历史日期的土地利用图,完成了中国最近2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分析,并且完成了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区划图;依据...
刘明亮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
文献传递
我国近期耕地生产力趋势与波动性分析
中国耕地生产力处在水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其中包括趋势变动与随机波动两个成分.该研究根据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国内平衡的原则,指出中国耕地粮食生产力的增长动力和必要性,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名省(市)、自治区1978ˉ1995...
刘明亮
关键词:耕地生产力农业生态区农业自然灾害
文献传递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661
2002年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依据覆盖中国1990年代末期5a时间间隔的陆地卫星数据资料,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概念。在1 km格网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础上,根据区域近期土地利用动态特点与社会、自然环境综合特征,设计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格局.总体上,传统农作区(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四川盆地等)城镇居民建设用地的扩张侵占了大面积的耕地,而北方农牧交错带与西北绿洲农业区由于生产条件、经济利益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原因,耕地开垦现象最为突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局部地区有所体现,但截至2000年,尚未对土地覆被变化产生区域性的影响,此5 a期间森林砍伐现象依然比较严峻.本项研究,实现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动态区域单元的划分,揭示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空间属性并为其特征分析提供了区域格局框架.该项研究是地理科学对研究对象的“空间格局”与“时间过程”特征进行集成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格局”,以及“格局的变化过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邓祥征张增祥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区划土地覆被变化
1990~2000年中国土壤碳氮蓄积量与土地利用变化被引量:152
2004年
基于2473个土壤剖面资料和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陆地卫星TM影像分析中国1990~2000年林地、草地、耕地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蓄积量的影响.IPCC建议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计算表明从1990~2000年中国林地、草地、耕地土壤(30 cm)有机碳氮库分别损失了77.6±35.2 TgC(1Tg=106 t)和5.6±2.6 TgN,年均损失约7.76 TgC/yr和0.56TgN/yr,其中耕地土壤碳库分别增加了79.0±7.7 TgC和9.0±0.7 TgN,草地土壤碳氮蓄积量分别损失了100.7±25.9 TgC和9.8±2.2 TgN,林地土壤碳氮蓄积量分别损失了55.9±17.0TgC和4.9±1.1 TgN.同时根据中国6大行政区林地、耕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换面积、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变化率进行估算,表明土壤(30 cm和100 cm)有机碳氮蓄积量分别损失了53.7 TgC、5.1 TgN和99.5 TgC、9.4 TgN.由于中国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从而导致东北地区土壤碳氮蓄积量变化较大,而华东地区变化较小.
刘纪远王绍强陈镜明刘明亮庄大方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碳氮蓄积量C02
基于地貌和空间分异特征的中国近期耕地变化分析被引量:9
2001年
利用我国“八五”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与“九五”县级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库分析了 9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耕地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变化存在区域差异 ,其中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区减少最为显著 ,东南丘陵区耕地为显著增加 ;通过分析各土地利用区划一级单元内不同变化度基本研究单元所占总体耕地面积比例情况 ,说明各区域内耕地动态差异也比较大 ;为了定性反映不同区域内由于耕地面积的变化所引起的整体耕地质量的相对变化 ,运用全国 1 :1 0 0× 1 0 4地貌图与基本研究单元图的叠加 ,统计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上的耕地面积变化量。总体上 ,我国平原地区的耕地减少绝对量与相对量均最大 ,而高原地区耕地面积是增加的 ,表明我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为了切实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必须严格控制平原地区耕地的非农业利用 ,减少山区的自然灾害毁地 。
刘明亮庄大方胡文岩
关键词:耕地变化地貌空间分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