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承峰

作品数:27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3篇汉语
  • 6篇现代汉语
  • 4篇语言
  • 4篇自然会话
  • 4篇教育
  • 4篇汉语国际
  • 4篇副词
  • 3篇动词
  • 3篇语法
  • 3篇教育专业
  • 3篇国际教育
  • 3篇汉语国际教育
  • 2篇动词重叠
  • 2篇动词重叠式
  • 2篇对外汉语
  • 2篇修辞
  • 2篇语义
  • 2篇师大
  • 2篇全国高校
  • 2篇重叠式

机构

  • 17篇华东师范大学
  • 15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莱阳农学院

作者

  • 27篇刘承峰
  • 6篇陈振宇
  • 1篇牟蕾
  • 1篇王佳宁
  • 1篇赵桂欣

传媒

  • 3篇语言研究集刊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世界汉语教学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汉语学习
  • 1篇中国语文
  • 1篇中文自学指导
  • 1篇修辞学习
  • 1篇辞书研究
  • 1篇湖南社会科学
  • 1篇菏泽师专学报
  • 1篇枣庄师范专科...
  • 1篇语言科学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 1篇当代修辞学
  • 1篇对外汉语研究
  • 1篇国际汉语教学...
  • 1篇东方语言学
  • 1篇2010年全...
  • 1篇第二届国际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汉语词典》增补部分评述被引量:1
2005年
文章从编纂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对《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增补部分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收词具有及时性、倾向性、求真性、系统性等,释文简单,例证较少。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词语遗漏,释义含糊,表述不准确等。
刘承峰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特点增补本释义例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以华东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秉承"双语、双文化、双能力"的教学理念,坚持两手抓:第一,体现专业特色,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双语、双文化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二,侧重课堂外培养环节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
刘承峰
关键词:高等教育对外汉语教学
《马氏文通》“散动”理论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04年
本文通过对一百多年以来对马建忠“散动”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 ,发现对同一个原点理论 ,不同的研究者却得出了互相矛盾的结论 ,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和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的对比来揭示造成这一矛盾的真正原因。最终得出结论 :汉语的动词系统和英语的动词系统是有着完整的对应关系的 ,更进一步 ,可以说马建忠的“散动”理论是他所具有的普遍语法观念的一个具体体现。
刘承峰
关键词:语法特点
汉语总括副词的演化进程考察
2023年
现代汉语中,总括副词“皆、都、全、尽”表唯一论元的聚集、耗尽或齐全。“皆、都、全、尽”可以左指,作为非直接限定,量化对象受语用制约,是一种间接量化,如有多个成分,则被凸显的主题获得全称量化解读;总括副词与“很多”类主观大量算子共现,除了全称量化意义,还表言者主观性的情感,此时,左指由全称量化变为主观大量意义;如右指,疑问成分为穷尽列举和分别穷尽列举,总括副词连接左右成分,“皆、都”具有穷尽列举和分别穷尽列举用法,“全、尽”只有穷尽列举用法。总括副词所处的演化过程形成“皆>都>全>尽”的格局,“皆”语法化的全貌不够清晰,“皆、都、全”有主观大量用法,而“尽”尚未产生,“都”本有表“大量聚集”的主观评价的可能,具有强化语气功能和主观大量功能,“全”正在向“都”的总括用法发展,主观性逐步加强。
刘承峰陈振宇
关键词:总括副词主观性
动词重叠式“VV”语义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本文以动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从动词情状类型及事件“参与者”入手,结合“语用数”和语言的象似性理论考察其语义.我们认为,词重叠式的本质语义是表动作的“多次发生”。
刘承峰
关键词:VV参与者
现代汉语“语用数”的种类及其确定
2007年
在'语用数'研究中,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其分类:一是根据名词性成分参与事件的方式到底是必须的还是必要的,区分出充分数和必要数;二是根据参与事件的实体维度的不同,区分出空间分割的语用数、时间分割的语用数、功能分割的语用数和特征分割的语用数。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时间角度对语用数进行考察,同时也对相关的语言现象作了一定的解释。
刘承峰陈振宇
对“冗余否定”一例的再思考被引量:1
2002年
本文通过对“怀疑……不”和“怀疑”表义的分析 ,认为 ,“怀疑……不”中的“不”并不是一贯所认为的“冗余否定”标记 ,而只是一般的否定标记。“怀疑“本身就具有肯定、否定两个对立义项 ,这是造成人们认为“不”是“冗余否定”标记的原因。“不”的存在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的。
刘承峰
关键词:歧义语感汉语句式
利津方言“着”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利津方言中的"着"[t∫ou]是具有多种语法意义的复杂词项。"着1"和普通话中的体助词"着"一样,是一个进行体标记,表示一种状态或动作的过程。"着2"是一个完成体标记,关注一个动作的终结或结果。"着3"是一个可能性标记,表示一个动作的可能,是从"着2"演化而来的,是"着2"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着41"是一个时间标记,表示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是起句子连贯作用的助词;"着42"是"条件复句"标记,表前后分句的逻辑时间关系,是客观时间先后关系向逻辑关联的一种隐喻投射;"着43"是一个话题标记,表前后分句的话语时间关系,它所在的小句为语篇话题。
刘承峰
关键词:进行体完成体条件复句语篇话题
“不是……就/便是”与“语用数”被引量:11
2006年
本文用"语用数"的概念来重新考察"不是A就/便是B"格式的语义问题。语用数以离散了的事件中所涉及的实体的量为临界点,将句中的实体的量与之对比,从而确定该实体是语用复数还是语用单数。只要句中实体X对句中的两个事件E1、E2而言是语用复数,不管其是功能分割、时间分割还是空间分割,"不是E1就/便是E2"既可表示选择,也可表示列举;而当X在功能分割、时间分割和空间分割三个方面都是语用单数时,该格式只可能表示选择。
陈振宇刘承峰
现代汉语“全量否定”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文章以“全量否定”为研究对象,针对诸多专家得出的具有共识性的结论——对“一+量+名”这一最小量的否定可表达全量否定,认为对“一+量+名”的否定不一定表达全量否定,一个句子是不是表达全量否定,需要综合考察其句法格式、语用数值和否定词等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12种否定类型语用推理模式,并列出了12种推理模式表达“全量否定”的强度连续统。
刘承峰
关键词:否定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