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强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2篇椎体
  • 2篇内固定
  • 2篇内固定术
  • 2篇固定术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体
  • 1篇腰部
  • 1篇腰椎
  • 1篇腰椎体
  • 1篇少年
  • 1篇神经损伤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方案
  • 1篇疏松性
  • 1篇术式
  • 1篇青少年
  • 1篇椎弓
  • 1篇椎弓根
  • 1篇椎弓根螺钉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刘强
  • 3篇马建国
  • 2篇靳雷
  • 1篇陈爱宝
  • 1篇曾国庆
  • 1篇胡维界
  • 1篇洪加源
  • 1篇高志明
  • 1篇陈政伟
  • 1篇黄丽萍
  • 1篇龚琦
  • 1篇谈俊
  • 1篇宋建辉
  • 1篇武宁

传媒

  • 4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不同内固定术式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两种不同内固定术式的疗效分析,希望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11例为前内侧入路钢板结合前后位拉力螺钉固定,B组为12例为前后联合入路(膝前内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双钢板固定。术后进行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和后倾角(PA)、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术后1年行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7.6个月。1)Rasmussen复位评分:A组术后即刻评分(16.1±2.3)分,B组(17.2±2.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年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年A组平均(78.2±3.4)分,B组平均(88.2±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PA)及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无发生皮肤坏死、深部感染。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较前内侧入路钢板结合拉力螺钉固定有能提供持续、稳定的固定,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及膝关节力线改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洪加源武宁刘强黄丽萍林南杰胡维界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
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儿童胫腓骨骨折46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46例儿童胫腓骨骨折手法或小切口翘拨复位后全部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本组46例患儿经过14~72周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儿童胫腓骨骨折,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用于海南地区儿童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陈爱宝曾国庆刘强谈俊宋建辉龚琦
关键词: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骨折胫腓骨儿童
不同手术方案在无神经损伤椎体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无神经损伤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清肌酸激酶活性(CK)的水平;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复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影像学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椎体矢状面指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1.83±2.01)cm vs(8.67±1.54)cm]、手术时间[(1.12±0.33)h vs(2.31±0.82)h]、术中出血量[(114.6±20.8)m L vs(276.5±40.8)m L]、术后引流量[(78.3±18.8)m L vs(162.4±45.6)m L]、切口愈合时间[(7.3±2.2)d vs(15.4±4.1)d]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01±0.78)分、(2.07±1.04)分、(1.97±0.9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82±1.47)分、(5.83±1.31)分、(3.87±1.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CRP[(43.1±3.3)mg/L vs(50.3±1.7)mg/L]、IL-6含量[(3.87±0.83)ng/L vs(5.24±0.98)ng/L]、TNF[(178.65±21.44)ng/L vs(193.52±18.76)ng/L]、CK[(54.1±11.1)IU/L vs(74.4±13.6)IU/L]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椎体前缘影像学高度[(84.3±7.2)%vs(85.1±6.8)%]、后凸Cobb角[(8.23±2.97)°vs(8.27±3.01)°]、椎体矢状面指数[(90.8±15.4)%vs(91.2±1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刘强马建国靳雷
关键词: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部位及密度对下腰部位疼痛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部位及密度对下腰部位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骨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106例(114个骨折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70岁组(26例)、70~79岁组(58例)和>80岁组(22例),平均随访时间2.1年。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PKP术后疼痛发生率,骨密度(BMD)和T值进行测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后下腰部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0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中单一骨折98例,2个椎体骨折8例;三个年龄组患者的骨密度、T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任意两年龄组的骨密度、T值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术后,下腰部疼痛发生率为18.9%(20/106);三个年龄组患者下腰痛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任意两年龄组的下腰痛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年龄组患者随着骨密度和T值的下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呈现上升的趋势。骨折部位距离下腰部位越近则疼痛发生率越高。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PKP术后有16.0%的患者发生下腰痛,椎体骨折部位及骨密度与下腰痛的发生密切相关。
刘强马建国靳雷
关键词: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部位骨密度
三亚市青少年脊柱侧凸畸形患病率调查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了解三亚市中小学生特发型脊柱侧凸畸形(AIS)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随机抽查三亚市城乡10所中学10-16岁中学生6 952名,其中男生3 750名,女生3 202名。首先通过观察体检者的肩部和肩胛骨的对称性以及Adams试验筛选出疑似患者。对于AIS疑似患者,进一步采用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摄片来明确脊柱侧凸诊断。结果 6 952名中小学生中共检筛出AIS疑似患者375名(男性191名,女性184名),其中358名疑似患者接受进一步检查,最终明确AIS患者88名(1.27%),男性42名(0.60%),女性46名(0.66%),男、女比率为1:0.91,但二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P〉0.05)。结论三亚市公立学校中小学生AIS患病率为1.27%,男女患病率相当。
马建国刘强陈政伟林明卓高志明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