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大涛

作品数:31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7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4篇萨特
  • 3篇读经
  • 3篇译介
  • 3篇启蒙
  • 3篇重读
  • 3篇重读经典
  • 3篇美学
  • 2篇人性
  • 2篇启蒙主义
  • 2篇主义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2篇教育
  • 2篇禁闭
  • 2篇和谐美学
  • 2篇柏拉图
  • 2篇《禁闭》
  • 2篇存在主义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观

机构

  • 23篇遵义师范学院
  • 5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6篇刘大涛

传媒

  • 8篇遵义师范学院...
  • 2篇电影文学
  • 2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求索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焦作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探索
  • 1篇大理学院学报...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唐山学院学报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 1篇安顺学院学报
  • 1篇中学语文教学...
  • 1篇华西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国前萨特在中国的译介述评
2010年
文章介绍了建国前萨特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在这一时期,肩负着救亡和启蒙重任的国内文学界人士在译介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思想时,采取了为我所用的态度,将他视为自己的同路人;在世界两大阵营形成之初,有人开始从阶级论立场出发,对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刘大涛
关键词:萨特译介救亡启蒙
存在主义视阈下的《唐山大地震》
2012年
2010年暑期上映的《唐山大地震》,是近年来产生轰动效应最大的国产大片之一。它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唐山市借此机会为自己打造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在笔者看来,对于这部以现实的灾难为题材的影片,能否促进人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灾难,才是衡量其价值高低的标准。基于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人生道路是围绕着他们的多次选择以及他们面对选择所产生的结果的不同处理方式,本文将其放置在萨特存在主义的框架内,结合原作《余震》中相关话题,从“自由选择”的视角对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多次选择逐一进行辨析,以厘清其优点和缺陷。
刘大涛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余震》《唐山大地震》
浓浓乡情浇灌的人性之花——论贵州作家肖勤的小说
2015年
贵州仡佬族女作家肖勤,在其长期从事乡镇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文学的形式探讨了她所认识到的农村题材中乡镇干群关系、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等问题,肯定了卑微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打破了我们对生活在乡镇社会各类人群的偏见,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不同的乡镇社会图景。
刘大涛
关键词:农村题材小说
新启蒙主义语境下的萨特在中国的译介被引量:1
2011年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新启蒙运动时期,在启蒙现代性语境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被启蒙知识分子视为新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从而得到了广泛传播。文章对这一时期萨特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译介者或编者的言论加以考察,以期管窥他们传播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动机和目的。它不仅为国内学者研究萨特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参考资料,也对"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大涛
关键词:新启蒙主义萨特译介
萨特《死无葬身之地》在中国的文学接受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在我国学者对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评论文章中,他们大多认为,剧中的五位游击队员是萨特塑造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在反法西斯时失去了生命,但是却死得其所。此外,有人用"可能与不可能"的范畴去分析萨特这一剧作,并以人在处境中的"自由选择的艰难性"来说明"自由选择的不可能"。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刘大涛
关键词:萨特《死无葬身之地》文学接受
爱是冲突:《苦月亮》的萨特式解读被引量:1
2010年
电影大师罗曼.波兰斯基在《苦月亮》中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的爱情悲剧。他告诉我们,爱是一场战争,一场为争夺各自的主体性自由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两败俱伤。在萨特的爱情观中,爱是冲突,是一种动乱,是相互俘虏的谋划,从而摄取对方的主体性,使自己成为爱的主人。这部电影无疑是萨特的爱情理论的最好注解。
刘大涛
关键词:萨特
早期萨特否定的主体间性思想——以《禁闭》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对人的生存际遇的关注是萨特从事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前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在早期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思想中",注视"是人与人之间的最根本的关系。在"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是共同主体性的关系,而只能是交互主客体的关系,一种否定的主体间性关系。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自为存在的超越性被他人所超越,被对象化为客体,于是,主体性在我身上脱落。为了回避这种被对象化的危险,我要求颠倒凝视关系的方向。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对立、冲突与危险。这就是他所谓的主体间性的"麦杜莎"情结。萨特在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之后,紧接着创作的戏剧《禁闭》无疑是他的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
刘大涛
关键词:《禁闭》
论黑格尔的“伦理总体性”
2010年
在市民社会,由于新教的正统派与启蒙派的理性宗教坚持一种分裂状态,人的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在人性里无法统一起来。面对理性与信仰的分裂所导致的时代困境,黑格尔在青年时期预设了一种"伦理总体性",用民众宗教来调和二者的对立。当他发现仍然无法摆脱道德律令的束缚时,又提出了爱的和解思想。
刘大涛
关键词:黑格尔
试析《巨人传》中巴奴日的个人主义道德观被引量:1
2007年
巴奴日是拉伯雷在他的代表作《巨人传》中塑造的一个弄臣。这是文学史上弄臣形象作为小说主人公的第一人。这一文学形象的成功刻画使得这部作品成为雅俗共赏的关键,也因此给拉伯雷带来了巨大声誉。文章不仅揭露了法国封建专制和教皇专权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在巴奴日性格的不断发展中,表达了作者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的认同。
刘大涛
关键词:《巨人传》弄臣个人主义伦理道德
“后现代语境”下的萨特著作及研究著作的出版
2011年
自萨特的著作译介到中国以来,他的存在主义理论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并一度成为国内知识界最具争议性的学说,显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与萨特著作及其研究著作的出版密切相关。本文选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国内有关萨特著作的出版进行研究,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划分和归类,以凸显其时代特征,为后来的萨特研究提供一份比较完备的参考资料。
刘大涛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研究著作出版研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