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
- 作品数:11 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 燕山地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特征与发育机制被引量:23
- 2014年
- 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与岩浆岩锆石定年,重新分析了燕山构造带北侧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的变形特征与演化历史,认为其经历了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两期伸展变形,而不是过去认为的仅发育于早白垩世.该变质核杂岩起源于晚侏罗世(156-150 Ma)NE-SW向拉伸中,最初发育了向北东缓倾、上盘向北东运动的拆离韧性剪切带,其下盘也卷入了同期韧性变形,并有岩浆活动与上叠盆地伴生.在随后的149-145 Ma期间仅发生了有限的均衡隆升.早白垩世时(141-100 Ma),区内拉伸方向转变为NW-SE向,沿着变质核杂岩两侧发育了2条NE-SW走向、倾向相背的大型脆性正断层.这2条正断层外侧的上盘控制发育了早白垩世半地堑式盆地,而其间共同的下盘发生了地垒式隆升而成为伸展穹窿,使得晚侏罗世韧性伸展构造剥露到地壳浅部.在早白垩世伸展隆升中,核部杂岩由早期至晚期先后叠加了局部的韧性变形带与脆性正断层,显示为应变局限化的特征.对该变质核杂岩演化历史与发育机制的重新厘定,一方面为燕山构造带发生过晚侏罗世伸展活动与克拉通破坏提供了构造证据,另一方面也表明该带早白垩世强烈伸展活动普遍存在,代表了克拉通的峰期破坏.
- 林少泽朱光赵田宋利宏刘备
- 关键词:燕山构造带锆石定年晚侏罗世
-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特征与成因被引量:29
- 2015年
-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广泛存在,自北向南分别沿着嘉山盆地的东、西边界、合肥盆地东界与大别造山带东界分布。走向上自北向南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向,倾向上与早期盆缘正断层一致。这些活断层以逆右行平移活动为主,显示了逆冲分量随着断层倾角变小而增大的现象。依据一系列活断层擦痕实测数据的反演,指示它们活动时的应力状态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与现代应力状态一致。从多种现象综合分析,本文认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应为中更新世,从而该段没有强震记录或小震群集现象。本次工作表明,区内活断层主体上是早期盆缘正断层直接复活成因。由于其第四纪期间有限的累计垂直位移分量,并没有改变白垩-古近纪盆地发育阶段的地貌格局。
- 刘备朱光翟明见顾承串宋利宏刘硕
- 关键词:活断层运动学应力场
- 燕山构造带晚古生代挤压变形事件的构造与年代学证据
- 林少泽朱光严乐佳宋利宏刘备
- 燕山构造带北部喀喇沁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燕山构造带北缘喀喇沁地区发育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多期岩浆活动,记录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是认识该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岩浆岩的系统定年及各期构造变形事件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结果表明,燕山构造带在早石炭世晚期一早二叠世处于古亚洲洋俯冲背景下的活动陆缘环境,出现了弧岩浆活动。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沿索伦克缝合线关闭,使得燕山构造带成为周缘前陆挤压变形带,并对应着岩浆活动的平静期。之后燕山构造带分别出现了晚二叠世一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4期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活动。在这些岩浆活动之间的平静期,先后发生了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初3期挤压事件。这些现象还表明,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板内环境下岩浆活动发生在伸展背景中,而岩浆活动平静期多对应区域挤压活动。
- 林少泽朱光赵田宋利宏刘备
- 关键词:燕山构造带岩浆活动大地构造演化
- 赤峰南部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的演化历史
- 朱光林少泽严乐佳宋利宏刘备
- 依兰-伊通断裂带中生代走滑构造特征与起源时代被引量:17
- 2016年
- 北东走向、长达900km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大型断裂构造,然而其起源问题却长期存在着较大的认识上分歧.通过系统的野外观察与室内综合分析,表明该断裂带在白垩-古近纪地堑外侧仍保存着走滑断层或韧性剪切带,代表了其起源期构造.这些走滑构造多为脆性平移断层,仅在南部威远堡-叶赫段和中部舒兰段出露为韧性剪切带.这两段剪切带走向北东-南西,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缓倾的矿物拉伸线理.露头与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均指示剪切带为左行走滑运动,并具有小幅度的逆冲分量.显微构造指示威远堡-叶赫段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400~450℃,而舒兰段剪切带为350~400℃.一系列剪切带内变形与未变形岩体或岩脉的锆石U-Pb定年,限定了其走滑活动时限为160~126Ma.再依据研究区主要地质事件的对比,推断该断裂带起源时间为早白垩世初.由此表明,起源于中三叠世的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在早白垩世初区域挤压作用下(相当于燕山运动B幕)沿着依兰-伊通断裂带以左行平移断层的形式向北扩展进入东北地区.依兰-伊通断裂带在早白垩世初的出现应是东部太平洋区伊泽纳崎板块的高速斜向俯冲与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最终关闭联合动力作用下的结果,但前者的动力贡献占主导.
- 顾承串朱光翟明见林少泽宋利宏刘备
- 关键词:显微构造
-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构造活动规律分析被引量:25
- 2015年
-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在白垩纪伸展活动中发育了四条北北东走向的大型正断层,自东向西分别简称F1、F2、F3和F4断层。它们控制发育了北北东向展布的东地堑、西地堑及两者之间的地垒,东地堑内部还出现了一条北北东向的F5断层。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活断层广泛出现,F2、F3与F5活断层以逆冲活动为主,而F1断层北段则为逆右行平移活动。活断层擦痕反演应力场显示这些活断层是在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作用下活动,与现今的应力状态相似。根据活断层对第四系沉积及地貌的控制规律认为,F1、F2、F3与F5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F4断层北段在第四纪以来发生过活动,F4断层南段在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迹象。通过断距及第四系沉积特征分析认为,江苏段各断层中F2与F5断层的活动强度最大。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及有关资料分析,本文认为F1、F2、F3及F4活断层多为白垩系地堑边界正断层直接复活成因,具有不均一分段活动的特点;而倾向多变的F5活断层则是利用东地堑边界断层的同向或反向正断层复活。关于该断裂带新构造活动规律与机制的正确认识,对理解其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地震活动规律及中国东部近代动力学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刘备朱光胡红雷宋利宏
-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活断层
-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第四纪活动规律探讨被引量:20
- 2013年
-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也称为营潍断裂带。文中利用一系列地震剖面,对营潍断裂带第四纪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方式与时间、应力场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其第四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广泛而强烈,基本上继承了新近纪的断裂格局,由东、西两支主干断裂构成,各自呈左阶雁列式展布。其主干断裂在第四系内陡立的断面、常见的第四系背斜构造及区域上NEE SWW向挤压应力状态,皆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呈逆右行平移活动。大量的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带渤中地区为全新世活断层,而潍北—莱州湾和辽东湾地区呈现为全新世、晚更新世与第四纪活断层相间出现的现象。地震分布表明,该断裂带近代在中段渤中地区活动性最强,而南、北段活动性较弱。
- 胡惟朱光宋利宏严乐佳刘备
- 关键词:第四纪活断层
- 燕山构造带晚古生代挤压变形事件的构造与年代学证据被引量:15
- 2013年
- 燕山构造带的早期变形历史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报道了该构造带北侧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南部变质基底内的早期变形构造特征与定年结果. 野外构造观察发现,这一基底变形带内具有陡立的、NWW-SEE走向的片麻理,NWW-SEE向的平缓矿物拉伸线理及大量片内或同斜褶皱. 一系列运动学指向标志显示其是一个NWW-SEE向陡立的左旋走滑韧性变形带. 通过LA-ICP-MS锆石微区定年,该基底变形带内被完全置换的变形二长花岗岩脉给出271 Ma的结晶年龄,未变形岩脉、岩株和岩体给出了251-250和210 Ma的结晶年龄,从而可靠地限定了这期缩短背景下的变形发生在271-251 Ma之间(中-晚二叠世). 再结合前人对燕山构造带后造山岩浆岩的定年结果,推断这期缩短背景下的变形发生在中二叠世(271-260 Ma).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索伦缝合线的最终闭合时间也是发生在中二叠世,晚二叠世转入后碰撞伸展. 因而,燕山构造带中二叠世发生的强烈缩短变形是兴蒙造山带碰撞造山而导致的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前陆变形,随后再叠加燕山运动的挤压变形.
- 林少泽朱光严乐佳宋利宏刘备
- 关键词:燕山构造带变质基底岩脉兴蒙造山带
- 郯庐断裂带苏皖段新构造活动规律
- 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在白垩纪伸展活动中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大型正断层。这些正断层在江苏段自东向西分别简称F1、F2、 F3和F4断层,它们控制发育了北北东向展布的东地堑、西地堑及两者之间的地垒。东地堑内部还出现了一条北北东向的...
- 刘备
- 关键词:活断层地层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