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亦工

作品数:12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德育
  • 2篇院校
  • 2篇体育
  • 2篇体育文化
  • 2篇教育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科研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内化
  • 1篇德育功能
  • 1篇地方性本科
  • 1篇地方性本科院...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机制
  • 1篇学生实践能力
  • 1篇以人为本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教育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根据

机构

  • 10篇湖南理工学院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财经高等...

作者

  • 10篇刘亦工
  • 1篇张玉芬
  • 1篇陈玲玲
  • 1篇皮毅华

传媒

  • 5篇云梦学刊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当代教育论坛...
  • 1篇湖南第一师范...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励志自强的内涵被引量:2
2011年
所谓励志,就是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在坚持志向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励志的过程就是一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过程。"励志自强"的过程也是一个"改过自新"的过程,"改过自新"可以说是在励志自强一个特定方面的表现。
刘亦工
高校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路径被引量:5
2010年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深入了解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德育工作中的功能,积极探索强化高校体育文化德育功能的新路径。
彭亦兵刘亦工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德育功能
体育院校体育文化教育工程建设探究
2012年
体育院校要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项教育工程来建设。以"一个文化内核、四种文化形态、六个文化系列"为建设思路来统领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工程建设,形成一个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实现一个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优良环境,打造一个校园文化品牌,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增强办学特色。
彭亦兵刘亦工彭小芸彭竞萱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文化教育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被引量:4
2011年
"重实践"是2010年高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科研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集中优秀教师资源,开展科研技巧普及讲座;课堂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有机统一;通过科学设置课程论文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刘亦工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
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被引量:1
2011年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我国的人才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以文化和审美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群体文化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为研究个案,从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必要性、实现途径、现实效果等方面加以阐述。
刘亦工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德育
论“以人为本”的哲学根据
2006年
立足于人的本性来把握人的需要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一贯坚持的立场和方法。在他们看来,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个属性对人的重要性突出地表现为:失去人的固有需要,就没有人的存在。可以说,人的需要本性是“以人为本”观念的最为基本的哲学根据。
张玉芬刘亦工
论“廉”的历史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2011年
在古代,"廉"作为一种具体的道德要求,其常见的含义是不苟取、不贪得,主要体现在清介自守、反贪拒贿、秉公执法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廉"的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亦工
高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挑战
2009年
目前高教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本缺失。这主要表现在:忽视了以育人为本;忽视了以教师为本;忽视了以学生本。矫治这种人本缺失现象,切实有效地贯彻人本精神,是目前高教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刘亦工皮毅华
关键词:高教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调研报告——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
2012年
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心态积极,经常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以改进。
刘亦工陈玲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被引量:14
2007年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其自身的道德需要,形成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是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它一般由“由我是什么”、“我应当成为什么”和“我必须成为什么”三个逻辑环节组成。道德内化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平衡性和失衡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等特点。
刘亦工
关键词:道德内化自我意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