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
- 作品数:17 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注册登记研究方案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估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注册登记研究,计划入组60例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行介入再通治疗患者。主要观察指标:(1)入组12个月内的责任病变相关性卒中事件;(2)入组12个月内的责任病变相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次要观察指标:(1)成功再通率;(2)术后6个月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所有与研究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4)入组时、出院时、入组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变情况。安全性指标:(1)入组后30 d内所有卒中事件;(2)入组后30 d内所有死亡事件;(3)入组后30 d内所有TIA事件;(4)入组后30 d内所有脑实质出血事件。结果:入组开始于2013年4月,到2015年12月60例介入再通患者入组完毕并随访12个月。同时收集了55例药物保守治疗患者随访12个月内的资料。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分析。主要数据包括:入组30 d内的所有卒中或死亡,12个月内的责任病变区域卒中或死亡、mRS评分变化情况。结论:该研究将为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更多依据,为后期进行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提供参考。
- 常凯涛李天晓贺迎坤王子亮朱良付薛绛宇白卫星冯光冯周琴韩冰莎王梅云白岩徐志伟赵婧革田咏梅赵晓娟李桢桢
- 关键词:介入再通
- 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和技巧,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25例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25例患者(26枚动脉瘤)使用25枚支架,均顺利到位,成功率为100%;5例患者出现支架打开不良;15例患者释放支架时使用“支架压缩”技术;21枚动脉瘤6~12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19枚(90%)完全闭塞,1例瘤颈残留,1例动脉瘤复发,1例支架内狭窄。结论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及支架内狭窄等问题需长期随访观察。
- 许岗勤李天晓王子亮薛绛宇朱良付白卫星冯光李立汪勇锋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 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评估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7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患者24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分为简单型(I型)和复杂型(Ⅱ型),根据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对侧小脑后下动脉的发育、供血情况每型又分为a亚型和b亚型,依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结果本组动脉瘤I型ll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0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其中Ia型5例,结果4例完全栓塞,1例近完全栓塞;Ib型6例,结果3例完全栓塞,1例近完全栓塞,部分栓塞2例。Ⅱ型13例,其中Ⅱa型6例,采用单纯弹簧囤栓塞术2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1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例,结果完全栓塞2例,近完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2例;IIb型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例,闭塞载瘤动脉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4例,结果完全栓塞2例(包括闭塞载瘤动脉1例),近完全栓塞3例,部分栓塞2例。1例栓塞过程中出血,1例闭塞小脑后下动脉动脉后出现短期吞咽困难。随访改良的Rankin量表(MRSl评分0~2分22例,3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有较高的技术难度,术前合理的分型可为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
- 李钊硕李天晓薛绛宇冯光王子亮白卫星赵同源贺迎坤
- 关键词: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闭塞血管血管内治疗
- LVIS支架辅助栓塞小型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总结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小型颅内动脉瘤(最大径≤5m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共21例。回顾性分析动脉瘤的栓塞率、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影像学随访结果等,总结使用技巧。结果2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瘤RaymondI级栓塞16例(76.2%),RaymondⅡ级栓塞4例(19.0%),RaymondⅢ级栓塞1例(4.8%);载瘤动脉完全保留。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支架释放过程中尾端打开不良者2例,1例给予Gateway球囊扩张,另1例行导管按摩后支架张开,贴壁好。术后3~6个月影像学随访18例,结果与术后即刻影像相一致,无复发患者。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3例。术后6~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1分。结论LVIS支架治疗小型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提高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及降低动脉瘤复发风险可能有所帮助。
- 李立李天晓王子亮白卫星薛绛宇朱良付冯光
- 关键词:颅内小动脉瘤栓塞治疗性
- 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适应证、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的25例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共25个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5例均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总结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适应证和安全性.平均随访时间为9个月(3~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手术原因包括动脉瘤先兆破裂、多发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随访期内瘤体增大、患者发生严重焦虑.25个微小动脉瘤的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示Raymond Ⅰ级22例(88%),Ⅱ级2例(8%),Ⅲ级1例(4%).未发生术中出血和血栓性并发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18例,其中Raymond Ⅰ级17例(94%).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再出血.25例的mRS评分均为0分,5例存在严重焦虑的患者中,4例SAS评分在正常范围内,1例仍有轻度焦虑.结论 对于合适的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支架的应用能明显扩大手术适应证并明显提高完全栓塞率.
- 李立李天晓薛绛宇朱良付王子亮白卫星冯光段光明韩冰沙邵秋季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微小动脉瘤
-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三种抗血小板方案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出血和栓塞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所有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03例,根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3组。术前2~24 h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600 mg)的患者为负荷组54例;术中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8μg/kg,3 min内推注完毕),继而维持剂量(0.1μg·kg-1·min-1)的为替罗非班组,50例;术前3~5 d给予双抗治疗(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的为术前双抗组,99例。采用c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负荷组、术前双抗组、替罗非班组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1.1%(6/54)、2.0%(2/99)、0;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7.4%(4/54)、4.0%(4/99)、0。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前双抗组(P<0.05)与替罗非班组(P<0.01);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P值均<0.05),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负荷亚组中,暴露低分子肝素亚组术后血栓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暴露组(P<0.05),而肝素暴露组与未暴露组术后出血事件并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术前3~5 d双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替罗非班治疗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策略用于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术中;与其他两种方案相比,术前2h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更容易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负荷亚组中,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再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血栓栓塞事件,但其可能增加�
- 梁晓东王子亮李天晓许岗勤白卫星朱良付薛绛宇冯光贺迎坤汪勇锋李钊硕李立赵同源
- 关键词:血栓栓塞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患者26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将病变分为简单型(Ⅰ型)、复杂型(Ⅱ型1,评估手术路径并分为a亚型和b亚型,依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腔内介入治疗策略。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腔内栓塞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例,双微导管栓塞1例,球囊辅助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14例。其中Ia型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结果4例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Ⅰb型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结果2例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不完全栓塞2例;Ⅱa型9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7例,结果完全栓塞3例,几乎完全栓塞3例,不完全栓塞3例;Ⅱb型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球囊辅助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5例,结果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1例,不完全栓塞5例。发生并发症3例:1例球囊辅助过程中出血死亡,与选用顺应性球囊有关:1例辅助支架在狭窄处展开欠充分,急性血栓形成;1例单纯填塞过程中微量出血合并迟发型血管痉挛,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体征。患者平均随访(26±11)月,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有20例.3分4例,6分2例。结论介入治疗动脉瘤局部合并狭窄难度较大,尤其是复杂型动脉瘤,术前合理的分型可为腔内治疗提供依据。
- 李钊硕李天晓薛绛宇冯光王子亮白卫星赵同源梁晓东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
- 含有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的基因在骨肉瘤化疗中的作用
- 背景:WWOX基因是2000年Bednarek等人应用基因分离技术发现的位于人类普通的染色体脆性位点FRA16D(16q23.3-q24.1),共含有9个外显子,基因片段长度为1245bp,大致编码414个氨基酸,相对分...
- 冯光
- 关键词:药物化疗氧化还原酶疗效分析
- 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 2016年
-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35例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2±11.5)岁,19例有脑出血病史,16例无脑出血病史.结果 35例均获得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载瘤动脉闭塞术25例;动脉瘤完全栓塞30例,几乎完全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3例.围手术期发生4例并发症:其中3例在载瘤动脉闭塞组,包括2例新发小卒中,恢复良好,1例同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遗留明显残疾;1例在支架结合弹簧圈组,术中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良好.平均随访(26±11)个月,载瘤动脉闭塞组1例患者非症状性复发,再次栓塞;支架结合弹簧圈组1例复发出血;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非症状性复发,定期复查.至随访结束,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者31例,3分者3例,6分者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应该依据不同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李钊硕李天晓薛降宇冯光王子亮白卫星赵同源
- 关键词:动脉瘤大脑后动脉血管内治疗栓塞
- 路径建立在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中路径建立的重要意义及合适方法。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使用覆膜支架封堵治疗颈动脉病变患者10例,其中动脉瘤8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1例,复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例。对颈动脉血管路径平直的5例病变,采用常规的6FEnvoy导引导管建立路径,或直接使用动脉鞘作为导引导管;对血管路径迂曲的4例病变,采用Neuron070导引导管和70cm长加强动脉鞘建立路径:对血管路径迂曲的1例眼动脉段病变,采用常规的6F Envoy导引导管建立路径。路径建立后引入相应的覆膜支架。采用Hunt-Hess评分分别评估手术前、术后即时和术后1周患者得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结果除了1例血管路径迂曲的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支架未到位外,其余9例覆膜支架均顺利到达病变。覆膜支架释放后,手术即时治愈率达90%。9例患者术前、术后即时和术后1周Hunt—Hess评分均为0分;支架未到位的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术后即时和术后1周Hunt-Hess评分均为1分。结论良好的路径建立是使用覆膜支架成功治疗颈动脉病变的关键。Neuron070导引导管和较长动脉鞘的应用能明显扩展覆膜支架在颈动脉病变中的适用范围。
- 李立李天晓王子亮朱良付薛绛宇白卫星冯光
- 关键词:覆膜支架颈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