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大雄

作品数:37 被引量:269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基金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1篇小麦
  • 16篇基因
  • 12篇育种
  • 11篇矮源
  • 10篇显性矮源
  • 8篇显性矮秆基因
  • 8篇矮秆
  • 8篇矮秆基因
  • 8篇矮化
  • 8篇矮化育种
  • 6篇等位
  • 5篇复等位基因
  • 4篇等基因
  • 4篇等基因系
  • 4篇近等基因
  • 4篇近等基因系
  • 4篇基因系
  • 3篇选育
  • 3篇杂交
  • 3篇杂交小麦

机构

  • 29篇西南农业大学
  • 7篇西南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重庆工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海南省热带农...

作者

  • 36篇傅大雄
  • 29篇阮仁武
  • 19篇戴秀梅
  • 14篇宗学凤
  • 13篇张建奎
  • 6篇胡奎
  • 5篇殷家民
  • 3篇李中安
  • 3篇易泽林
  • 2篇胡丹
  • 2篇温海霞
  • 2篇戴秀梅
  • 2篇殷家明
  • 1篇张庆勤
  • 1篇蔡家利
  • 1篇陶澜
  • 1篇李可
  • 1篇王步军
  • 1篇全学军
  • 1篇徐如宏

传媒

  • 9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西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种子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考古
  • 1篇Journa...
  • 1篇麦类作物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Agricu...
  • 1篇全国作物遗传...
  • 1篇2003年全...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6篇2004
  • 5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普通小麦(T.aestivum L.)Rht10、Rht3座位上发现的两群复等位基因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局限于使用隐性矮源,在普通小麦中发现报道的显性矮源均因植株极度矮化(20~55cm)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发现,将显性矮源种植成大群体或对显性矮源施以诱变因子以及在显性矮源与中、高秆小麦品...
傅大雄阮仁武殷家民宗学凤戴秀梅张建奎
关键词: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基因矮化育种
文献传递
西藏昌果古青稞、古小麦、古粟的研究被引量:18
2000年
报道了作者在西藏贡嘎县昌果乡昌果沟遗址发现的古青稞 ( H ordeum vulgare L.var.nudum)、古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 .)、古粟 ( Setaria italica L .Beauv)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作物遗存 ,以此对西藏高原的栽培植物起源演化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讨论。提出西藏高原是栽培植物的次生起源中心。
傅大雄阮仁武戴秀梅刘咏梅
关键词:青稞小麦
用近等基因系研究小麦显性矮源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为了筛选有利于育种的显性矮秆基因,利用5个普通小麦品种与5个不同显性矮源杂交回交6代以上产生的5套近等基因系,研究显性矮源对株高、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粒数和穗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之间的株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性状差异极显著。5个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都显著降低轮回父本(CK)的株高、千粒重、穗重,但具有西农引06、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极显著高于矮苏3和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具有西南02和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的穗重显著高于其它矮源,具有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千粒重亦高于其它矮源。具有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重与轮回父本没有显著的差异,其次是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具有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穗粒数与轮回父本没有显著的差异,其它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轮回父本的穗粒数;具有西农引06、奥尔森、西南02和矮苏3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数与轮回父本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有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极显著低于轮回父本。根据欧氏距离的聚类分析,具有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与轮回父本之间的距离最近,这有利于育种应用,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距离最远,难以直接应用于育种;西农引06矮源和矮苏3矮源最近。
阮仁武傅大雄戴秀梅
关键词:小麦近等基因系显性矮源株粒重穗重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_3理想株高突变体的基因型检测被引量:1
2007年
本研究采用4BS染色体携带Rht3基因的小麦显性矮源“矮苏3”(55-60cm),经辐射与化学诱变,获得了一系列株高在70-85cm、具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突变体。采用形态标记、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对上述理想株高突变体进行了基因型检测。经成熟种子萌发试验的生化标记检测表明,理想株高突变体仍具有显性矮秆基因Rht3成熟种子α-淀粉酶活性低而抗穗萌的特性。经采用位于4BS染色体上的“易组太谷核不育基因MN2(4BS)”作为形态标记基因来定位理想株高突变体携带的半显性矮秆基因,证实了理想株高突变体携带的半显性矮秆基因与MN2(4BS)连锁、因而与Rht3基因同位于普通小麦4B染色体上。基于通常认为Rht3与隐性矮秆基因Rht。同为4BS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经采用Ellis等开发的“perfect marker”SSR特异引物的分子标记检测,在矮苏3及其理想株高突变体上同时扩增出了与Rht-Blb相同的237bp的特征带。以上3种类型的基因标记检测的结果,均有利于说明矮苏3的理想株高突变体携带Rht3突变衍生的复等位基因,因其具理想株高而又抗穗萌,可望作为半显性创新矮源用于高度集约化的小麦“分子设计育种”,以克服小麦育种目前局限于使用隐性矮源的局面,实现自“绿色革命”以来小麦育种矮源的升级换代。
傅大雄余东阮仁武罗明华方宣钧
关键词: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基因矮化育种
小麦新品种糯麦1号的选育
2011年
糯麦1号是以94058矮MS2群体为母本,以京糯为父本,采用系统育种方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05、2006年参加重庆市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2009年1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与命名。该品种是全糯小麦,在制粉和食品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目前南方麦区尚无通过省级审定的糯小麦新品种,因而该品种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阮仁武傅大雄张建奎戴秀梅
关键词:选育育种方法食品工业
麦类起源演化研究的重大突破——“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农作物群遗存发现与研究”获重庆直辖市自然科学奖被引量:1
2004年
傅大雄
关键词:直辖市农作物麦类
具有6M^V染色体(偏凸山羊草)的代换系材料细胞学及白粉病抗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为了扩充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种质资源,对具有普通小麦特征的中国春×硬偏麦六倍体杂种F6代稳定株系:9606217、9606117、9606233、9606324和9606344进行苗期室内白粉病抗性鉴定和细胞学观察。发现5个株系染色体数目均为42,在9606217、9606117和9606233中都带有1对臂比值约为4.44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与原始亲本之一偏凸山羊草6MV染色体相似,而9606324和9606344没有这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9606117和9606233缺少1对随体染色体6B;9606117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可构成21个二价体,9606117与中国春杂交的F1减数分裂染色体构成20个二价体和2个单价体;白粉病抗性鉴定表明,9606217、9606117和9606233对低毒力1号病小种和高毒力315号小种免疫,9606324对1号和315号小种均感病,9606344对1号小种免疫而对315号小种感病。可以初步判断,9606117为6MV/6B染色体代换系,9606217、9606117和9606233对白粉病的优良抗性与6MV染色体有关。
戴秀梅钟光驰傅大雄阮仁武佘容
关键词:白粉病抗性代换系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主要使用隐性矮源.在普通小麦中发现的显性矮源均因导致植株极度矮化(20~55cm)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笔者发现,将显性矮源矮变1号(4DS携带Rht10,25~30 cm)及矮苏3(4BS携带Rht3,55 cm)的原种大群体种植或施以诱变因子并将其与中、高秆的小麦品种杂交、回交,从其分离世代的大群体中,均可选择到一些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的稳定的突变株系.采用近等基因系法对不同株高突变衍生系的研究表明:其提升的株高真实遗传,各自均携带一个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随突变衍生系株高的提升,近等基因系的产量性状显著优化.采用标志基因测交法以及生理生化遗传标记对突变衍生系携带的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重新进行了基因定位,确认它们分别与Rht1 0及Rht3的座位相同,因而均是其突变衍生的复等位基因.提出显性矮秆基因具有'复等位多态特性',即极度矮化的显性矮秆基因容易突变为一群株高提高程度不同的、可以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复等位基因.
傅大雄阮仁武殷家民宗学凤戴秀梅张建奎李可曲结
关键词: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基因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发现的古青稞(HordeumvulgareL.var.nudum)炭化粒(英文)被引量:8
2000年
本文报道了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昌果沟遗址发现的距今 35 0 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青稞炭化粒 ,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傅大雄徐廷文冯宗云
20个小麦矮源的致矮力及聚类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用20个矮源作母本测配的F1代株高,研究矮源的致矮力及其与父本的关系,结果表明:致矮能力强的显性矮源 有矮变1号、绵11Rht 3和黄抗Rht 10;致矮能力较弱的隐性矮源有农林10、贵农40、渝46和84-2014;致矮能力较强 的半显性矮源有13个矮源。矮源F1代株高与杂交父本株高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达极显著,对父本株高降幅较大 的矮源有矮变1号、绵11 Rht 3和黄抗Rht 0,降幅较小的矮源有渝46、84-2014、贵农40、农林10和西南06;其他12 个矮源影响适中,是杂交小麦育种首先考虑应用的矮源。聚类分析表明矮变1号为Ⅰ类,绵11 Rht 3和黄抗Rht 10为 Ⅱ类,BAU-Rht 12为Ⅲ类,矮苏3、奥尔森、西南02、西南04、西南04-1、西南05、BAU-Rht 21、西南06、西南07、渝 183、渝172、早农林10为Ⅳ类,农林10、渝46、84-2014和贵农40为Ⅴ类。
阮仁武傅大雄
关键词:小麦显性矮源聚类分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