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敏江

作品数:58 被引量:448H指数:1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政治法律
  • 16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8篇政府
  • 10篇公共管理
  • 7篇行政
  • 7篇政治
  • 7篇宪政
  • 5篇地方政府
  • 5篇社会
  • 5篇生态治理
  • 4篇政治哲学
  • 4篇逻辑
  • 4篇公民
  • 3篇哲学基础
  • 3篇政治哲学基础
  • 3篇中央政府
  • 3篇民生
  • 3篇民主
  • 3篇管理专业
  • 3篇法治
  • 3篇WTO
  • 3篇WTO背景

机构

  • 38篇苏州大学
  • 13篇湘潭大学
  • 10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作者

  • 57篇余敏江
  • 2篇刘丽华
  • 2篇周丽
  • 2篇杨小军
  • 2篇潘希
  • 2篇吴凯
  • 2篇章静
  • 1篇何植民
  • 1篇潘信林
  • 1篇谢燕兰
  • 1篇颜佳华
  • 1篇丁知平
  • 1篇吕承文
  • 1篇黄健荣
  • 1篇孔祥利
  • 1篇傅菊辉
  • 1篇唐茉蓉
  • 1篇彭国甫
  • 1篇王卓君
  • 1篇刘超

传媒

  • 5篇理论探讨
  • 4篇理论与改革
  • 3篇南京社会科学
  • 3篇江苏社会科学
  • 3篇社会科学
  • 3篇广东行政学院...
  • 3篇湘潭大学学报...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政治学研究
  • 1篇湘潭师范学院...
  • 1篇学术界
  • 1篇图书情报知识
  • 1篇求实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经济社会体制...
  • 1篇理论与现代化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2
  • 1篇2000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政府决策与新型智库知识生产的良性互动--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的研究被引量:32
2016年
新型智库在理论上被定位为既是具有市场比较优势的专业知识生产者与组织者,又是相对独立的"权力-知识"的中介者。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智库局限于自我场域中,缺乏稳定的制度性渠道来影响相关的政策制定,少数智库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为政策出台做注脚的"迎合化"倾向,"独立性"不足,原因在于忽视了政府与智库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建构属性。通过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的引入,政府与新型智库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发展。这种互动是一个"去中心化"过程,它依赖于互动双方"外部限制"与"内部依赖"两种机能的相对平衡。这既需要在宏观上构建"共景政府",提升新型智库核心竞争力并保持其独立性,以及通过社会情景的制约或激励,推动政府与智库双方的连续建构和螺旋发展;又需要在微观上建立中国特色"旋转门"机制、转化性领导机制和组织学习机制,以实现行动意向性和行动结果的可能性统一。在宏观结构和微观行为的双重建构下,理性化的政策制定将在政府与新型智库的良性互动中展开。
王卓君余敏江
关键词:政府决策良性互动社会建构主义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绿色民生建设被引量:1
2016年
绿色民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应的体制困境的突破需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规制与导引。当前法治思维及其衍生的法治方式的核心在于坚持规则意识,坚持合法性判断优先,强调程序正义。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约束执政者权力"任性"、瞬时兴致和专横力量,保障绿色民生建设既遵循政治话语与法律规范,又能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动态变通的有效手段。有效推进绿色民生建设需要坚持法律认知判断与逻辑推理结合、政府科学决策与利益相关者有序参与相结合、民生法治与政策调适相结合。
余敏江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论纲——公共管理发展方向之初探被引量:19
2005年
由于效率取向的管理主义范式诸多显而易见的弊端,范式转型的迹象日益明显,寻求管理主义的替代范 式即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范式在当下不仅具有现实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理论可行性。支撑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范式的 理论基础主要有新公共服务理论、公民参与理论、多中心理论。宪政主义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代表公 民权精神、公正与社会平等、法治与效率;其管理体制可设计为多中心的治理结构、交叠管辖的管理权限及程序性 正当的规则体系;其政府运行样态则具体表现为被动主义的行政立法、民主主义的行政决策、规则主义的行政执行 以及人本主义的行政沟通。
余敏江潘信林
关键词:公共管理宪政主义公民权民主法治
中介组织发展及政府回应
2000年
政府缺陷和市场缺陷的客观存在 ,使得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成为必然 ,发展中介组织是维护市场秩序、弥补政府失灵、补充政府供给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的中介组织还不规范和完善 ,政府不仅要对中介组织的运行作积极的回应 ,引导和规范中介组织的发展 ,同时还应给予中介组织更大的自由和自主权 ,由此形成一种互动。
余敏江杨小军
关键词:中介组织政府回应
和谐社会构建的协商民主维度之探析被引量:5
2008年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多维度考量。协商民主作为晚近兴起的理论,为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进路。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分析有助于理解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倡导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与善治的实现。
余敏江
关键词:和谐社会协商民主善治
从反应性政治到能动性政治——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逻辑演进被引量:13
2014年
在当代中国,反应性政治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非正式行为。反应性政治的勃兴,使得地方政府维稳的惯性思维展呈为以"管控打压"的刚性维稳、注重"事后控制"的静态维稳以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维稳。这种模式有不断异化和内卷化的趋势,使"维稳"工作在朝制度设计的反方向行进。因此,需要将稳定问题及其背后的政治资源供给问题提升到必要的高度,进行合理的策略选择,实现维稳模式的现代转型。能动性政治是一种有预见性的政治、承认的政治、互构型政治,是一种建设性的话语逻辑。能动性政治更具有前瞻性、包容性,不仅实现了对反应性政治的超越,而且也是一种更适应政治资源变化的可资利用的维稳新模式。
余敏江
关键词:维稳
公共管理职能:涵义、边界及当代定位被引量:8
2005年
公共管理职能指的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管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 会和经济的 发展需要而 规定的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从社会公共事务的角度出发,公共管理的职能边界界定标准有二:一是社会公共事务的范围;二是道德与效能。当前我国公共管理职能更多地体现为:确定制度框架;调控宏观经济;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协调群体冲突;调节和再分配社会收入。
余敏江刘丽华
关键词:社会收入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公共事务宏观经济公共物品
论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被引量:4
2005年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宪政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公民权和民主政治,核心价值理念是限制和制约公共权力和法治。公共管理不能再追随和传承传统公共行政以效率为核心的价值观,其价值根源需要从宪政所要求的人权、民主、限权、法治的价值理念中去寻找。
余敏江
关键词:公共管理宪政
“绿色民生”观的政治哲学解读被引量:5
2014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推进,绿色民生建设越来越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彰显出巨大的时代价值。然而,绿色民生是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复合概念,需要放在广阔的政治哲学视域中考量。绿色民生以人的基本权利为底线,注重客观数字与主观感受同步提高,注重可持续发展,并以"法律介入民生"、"法律根据民生"为表达方式。因此,绿色民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必然聚焦于以人为本、普遍正义和民生幸福。由于具有意识形态、规则和有效性三者结合的散布性支持,绿色民生具有最广泛意义上的政治合法性,也就具有行为的正统性或正当性。从政治哲学层面对绿色民生观解读,有助于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更为清晰的目标和动力,为持续实现民生幸福提供合理性说明和理论支撑。
余敏江
关键词:民生幸福政治哲学
以环境精细化治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研究论纲被引量:16
2016年
环境治理"局部有效整体失效"是造成美丽中国建设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面对环境治理过度集权化、过度碎片化与监管虚化并存的体制性困境,克服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木桶短板"效应,当务之急是要以整体性、科学性、规范化、人性化为基本目标整体推进宏观领域的环境精细化治理实践。对于环境精细化治理,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通过目标和战略设定、政策议程设置和环境问责制度设计,来有效规引核心行动者的激励机制扭曲及相应的动力衰竭与行为偏差。从宏观层面推进环境精细化治理,需要从职能厘定、机构设置、治理机制以及治理工具选择等层面探索环境精细化治理从顶层设计到实际行动的有效途径。
余敏江
关键词:体制机制创新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