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编

作品数:26 被引量:27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气候
  • 8篇青藏
  • 8篇青藏高原
  • 6篇气候系统
  • 6篇环流
  • 5篇值模拟
  • 4篇环流模式
  • 4篇季风
  • 4篇暴雨
  • 4篇持续性暴雨
  • 4篇大气环流
  • 4篇大气环流模式
  • 3篇数值模拟
  • 3篇热力
  • 3篇热力强迫
  • 3篇位涡
  • 2篇多时间尺度
  • 2篇亚洲季风
  • 2篇台风
  • 2篇气候系统模式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苏州市职业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佛罗里达州立...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26篇何编
  • 13篇包庆
  • 12篇吴国雄
  • 11篇刘屹岷
  • 5篇王磊
  • 3篇周天军
  • 2篇俞永强
  • 2篇任荣彩
  • 2篇刘伯奇
  • 2篇毛江玉
  • 2篇吴波
  • 2篇孙照渤
  • 1篇容新尧
  • 1篇张丽霞
  • 1篇辛晓歌
  • 1篇张人禾
  • 1篇张小曳
  • 1篇张贺
  • 1篇李忠贤
  • 1篇符淙斌

传媒

  • 6篇大气科学
  • 2篇气象科学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热动力强迫对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和机理分析
亚洲夏季风的活动规律在海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下表现的非常复杂,青藏高原的动力、热力强迫作用历来被科学家们认为对亚洲季风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在夏季青藏高原如何影响南亚夏季风形成和维持的物理机制理解上科学家们仍旧存在着分歧...
何编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模拟热力强迫次级环流
文献传递
两个大气环流模式SAMIL和BCC_AGCM对北半球冬季极涡振荡的模拟对比被引量:5
2012年
基于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比较,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模式SAMIL和北京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的1950~1999年的AMIP试验模拟数据,对北半球冬季环流及平流层极涡振荡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模式都可以再现北半球环流基本型以及环流振荡的主导模态。对冬季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两个模式模拟的热带—热带外温度梯度均偏大,极夜急流偏强,极涡偏冷偏强;100~20hPa平均位势高度场谐波分析表明两个模式模拟的行星波偏弱;气候平均的10hPa极夜急流均存在1个月的季节漂移,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较NCEP偏弱。两个模式模拟的环流变化的主导模态均代表极涡振荡,SAMIL极涡振荡的强度大于BCC_AGCM,BCC_AGCM极涡振荡的频率要高于SAMIL。连续功率谱分析表明,NCEP资料中极涡振荡存在4.6个月的显著周期,相应地,SAMIL中为5.5个月的显著周期,BCC_AGCM中为4.8个月。NCEP资料中的极涡振荡主要发生在12~3月,SAMIL模拟的极涡振荡主要发生在2~3月,BCC_AGCM模拟的极涡振荡主要发生在2~4月。
刘玉镇任荣彩何编
关键词:SAMIL
一种全球无缝隙台风动力集合预测方法、系统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球无缝隙台风动力集合预测方法、系统,通过增长分析更新IAU的方法将多元观测资料同化到预先建立的气候系统模式中,以提供初始场,进而在超级计算机上并行计算产生36年的回算数据集和实时预测数据集;根据所述回算...
李矜霄包庆何编吴小飞王磊刘屹岷吴国雄
文献传递
气溶胶与东亚季风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7
2015年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在第33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对气溶胶与季风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评估.本文综述了在此次论坛上所报告的国际和中国气溶胶与东亚季风相互作用有关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1)东亚季风能影响气溶胶的输送,特别是可以为由气溶胶引起的持续性强雾-霾天气过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场,东亚季风还在季节、年际、年代际等多时间尺度上影响气溶胶的输送和空间分布特征,季风区域的高水汽特征还可能影响气溶胶的光学及辐射效应;(2)已有证据表明气溶胶对于中国部分区域云的物理特征和降水有明显影响,在东南沿海地区,增加气溶胶的含量可能会抑制轻型和中度降水,对强降水可能有强化作用,但是此问题极为复杂,值得深入研究;(3)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对中国区域气溶胶浓度和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而且近几十年季风的减弱很可能利于区域气溶胶浓度增加.同时期,中国大气污染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很可能减小了海陆温差和纬向差异,也不利于季风的增强.此外,文章对未来加强季风与气溶胶相互作用的研究给出了部分参考建议,还指出气溶胶对于东亚季风环流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
吴国雄李占清符淙斌张小曳ZHANG RenYi张人禾周天军李建平李剑东周德刚武亮周连童何编黄荣辉
关键词:气溶胶季风相互作用
基于WRF模式的青藏高原斜坡和平台加热影响亚洲夏季风的模拟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强迫作用对亚洲夏季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较高分辨率的WRF区域模式,探讨了高原不同区域(斜坡和平台)的地形加热分别对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斜坡地形加热对其周围局地的环流形势和降水影响十分明显,是南亚夏季风北支分量形成和维持的主导因子,也是斜坡上气流爬坡和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斜坡加热对东亚夏季风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它不仅加强了中国东部低空西南季风环流,还会造成北部南下的异常干冷空气的响应.斜坡上的地形加热作用也是对流层高层暖中心位置维持在斜坡上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高原平台加热对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影响虽然没有喜马拉雅山脉斜坡加热那么显著,但是对南亚夏季风的影响范围更广,对经向哈得来环流影响更明显,能够调控高原以外更远处热带洋面上的西南季风环流.通过比较高原不同区域地形加热条件下的多种季风指数,进一步表明了高原地形加热对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均有增强作用,但是高原不同区域的地形加热对两类夏季风子系统又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王子谦段安民李茂善何编
关键词:青藏高原WRF模式
一次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动力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被引量:21
2012年
利用倾斜涡度发展(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SVD)理论,对2008年6月中旬华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进行了动力学机制的诊断分析,讨论了低空急流(low level jet,LLJ)在低涡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同时利用MM5数值模式对暴雨过程进行了验证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发展是前期广西地区降水的主要动力因素,由于湿等熵面相对地形倾斜,且气块沿等熵面有相对运动,同时满足热力学参数CM<0的条件,使得SVD发生作用,导致低涡移出高原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LLJ的增强改变了大气斜压性,是后期低涡继续东移发展,并造成广东地区持续性暴雨的重要原因。数值模拟控制试验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这次低涡降水的发展过程。敏感性试验结果初步表明,LLJ改变了低层大气稳定度和风的垂直切变,即大气斜压性增强,从而促进了中尺度低涡的进一步发展。
何编孙照渤李忠贤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
位涡源汇和位涡环流及其天气气候意义
2024年
在扼要回顾地表位涡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复杂地形下的位涡及位涡制造的计算及近年来关于位涡源汇和位涡环流(PVC)的研究进展,侧重介绍青藏高原表层位涡的特殊性及其对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阐明对于绝热和无摩擦大气运动,由于位涡本身的结构重组(位涡重构)可以引起垂直涡度的发展,在夏季可以激发高原涡形成,冬季使青藏高原东部成为重要的表面涡源。基于导得的包括非绝热加热作用的、与等熵面的位移相联系的垂直运动(ωID)方程,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制造的正位涡沿西风气流东传会引起下游地区低空气旋性涡度、偏南风、和上升运动发展,导致位涡平流随高度增加,激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发展。指出青藏高原地表加热和云底的潜热释放的日变化显著地影响着地表层位涡的日变化,导致青藏高原的低涡降水系统多在午后至夜间发生发展。证明与传统的青藏高原感热加热指数相比,青藏高原地表层位涡指数能够更好地刻画关于降水的季节变化,与亚洲夏季风降水相关更密切。本文还简单介绍了PVC的概念。指出由于区域边界面的PVC的辐散辐合的变化直接与区域位涡的变化相关联,为保持北半球位涡总量的相对稳定,跨赤道面上的PVC变化与地表PVC的变化必须相互补充,因此跨赤道面上的位涡环流的变化可以成为监测近地表气候变化的窗口。近赤道的海气相互作用能够直接造成沿赤道垂直面上的纬向风垂直切变的变化,激发跨赤道位涡环流异常,从而通过大气内部PVC的变化和青藏高原的调控影响北半球近地表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位涡环流分析为建立热带和热带外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开辟了新的蹊径,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吴国雄刘屹岷刘屹岷何编毛江玉何编生宸包庆李言蹊
关键词:青藏高原极端天气事件
FGOALS高分辨率气候模式系统模式研制与应用综述
2024年
当今气候系统模式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通过提高模式的空间分辨率,改进对气候系统中多尺度相互作用过程和极端事件的模拟能力。过去5年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并完善了25 km分辨率大气环流分量模式FAMIL2.2、1/10°分辨率海洋环流分量模式LICOM3.0,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FGOALS-f3-H。利用上述高分辨率模式,开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试验和预报/预测研究,其中包括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高分辨率模式比较子计划(HighResMIP),建立了海洋环流预测系统(LFS)等。初步评估分析表明,相对于低分辨率模式,高分辨率模式对气候平均态和气候变率的模拟能力均有明显改进。其中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可以更好地模拟台风、极端降水事件,高分辨率海洋模式可以更好地模拟海洋中尺度涡旋和西边界流,而高分辨率耦合模式则可以更好重现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热带不稳定波动(TIW)等事件。
俞永强安博刘海龙刘海龙林鹏飞包庆郑伟鹏林鹏飞白文蓉何编
关键词:气候系统模式高分辨率
副热带高压气候动力学研究回顾被引量:4
2020年
基于早期副热带高压气候动力学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近10 a在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机理方面的动力学研究,包括南亚高压的建立和维持机理、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变化、年际—年代际变化和未来预估,最后讨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
刘屹岷姜继兰何编
青藏高原和亚洲夏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15
2016年
亚洲夏季风环流受海陆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调控。亚洲季风所释放的巨大潜热又对大气环流形成反馈。这种相互反馈过程十分复杂,揭示其物理过程对理解气候变化格局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提高天气预报及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十分重要。夏季北半球副热带对流层上层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存在庞大的南亚高压(SAH)以及强大的对流层上层温度暖中心(UTTM)。本文介绍了温度—加热垂直梯度(T–QZ)理论的发展,并用以揭示SAH和UTTM的形成机制。指出沿副热带欧亚大陆东部的季风对流潜热加热及其中西部的表面感热加热和高层长波辐射冷却是导致SAH和UTTM在南亚上空发展的原因。文中还介绍了Gill模型用于上部对流层研究的局限性及解决的办法。
吴国雄何编刘屹岷包庆任荣彩刘伯奇
关键词:青藏高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