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东春阳

作品数:22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Fogarty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污染
  • 7篇大气污染
  • 6篇中暑
  • 5篇空气污染
  • 4篇污染物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门诊
  • 4篇颗粒物
  • 4篇病例
  • 4篇大气污染物
  • 3篇系统疾病
  • 3篇呼吸系
  • 3篇呼吸系统疾病
  • 3篇发病
  • 2篇氧化硫
  • 2篇时间序列
  • 2篇气温
  • 2篇细颗粒
  • 2篇细颗粒物

机构

  • 21篇上海市疾病预...
  • 5篇上海市预防医...
  • 4篇上海市徐汇区...
  • 3篇上海市宝山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气象局
  • 2篇上海市黄浦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金山区...
  • 1篇上海市虹口区...

作者

  • 22篇东春阳
  • 19篇许慧慧
  • 16篇施烨闻
  • 13篇张江华
  • 10篇钱海雷
  • 8篇郭常义
  • 5篇金奇昂
  • 4篇许东
  • 4篇潘梅竹
  • 3篇沈先标
  • 2篇章敏华
  • 2篇谈建国
  • 2篇李源培
  • 2篇陈健
  • 2篇郭雁飞
  • 2篇周晓丹
  • 2篇陈健
  • 1篇孙晓冬
  • 1篇吴春峰
  • 1篇宋伟民

传媒

  • 13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3年-2016年上海市居民中暑死亡病例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2013年-2016年上海市中署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3年-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的个...
潘梅竹许慧慧东春阳张江华郭常义张莉君施烨闻钱海雷
关键词:中暑死亡率流行病学
基于物联网实现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及风险评估与预警的方法、装置、处理器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实现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及风险评估与预警处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实时在线监测大气污染物;跨平台整合大气污染物数据;可视化大气污染情况;比较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和预警值,发送预警信息并干预;建立大气污...
张江华王朵隋少峰陈非儿施烨闻东春阳
2002—2005年上海市两监测点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两监测点大气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2—2005年上海市两个环境监测点(A监测点位于市区,B监测点位于郊区)SO2、NO2和PM10的日均浓度,用SPSS 11.5软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大气污染物月、季度和年浓度变化规律,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监测点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2、3、5、9、10月份,B监测点SO2平均浓度均高于A监测点(P<0.01或P<0.05);NO2月平均浓度在7、12月份B监测点高于A监测点(P<0.01);除2、3、5月份外,其他月份PM10的平均浓度B监测点均高于A监测点(P<0.01或P<0.05);A、B两监测点大气SO2、NO2和PM10浓度的月份变化均呈"V"型分布。在春、秋、冬3季,B监测点SO2平均浓度高于A监测点(P<0.01),夏季NO2平均浓度B监测点高于A监测点(P<0.05),PM10则4个季节中B监测点的平均浓度均高于A监测点(P<0.01)。3种污染物的季节变化多表现为冬季严重,夏季轻的特点。从年变化趋势来看,A监测点的SO2污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NO2和PM10则变化不显著;B监测点的NO2浓度变化趋势相对稳定,SO2和PM10则在地方政府的环境综合整治下有所下降。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评价,两监测点3种污染物均存在超标问题,其中超标最严重的是PM10,其次是SO2,且B监测点超标问题较A监测点突出。两监测点3种污染物浓度之间有弱相关性,A监测点各污染物间的相关性高于B监测点,尤其是NO2和PM10的相关性较高。[结论]两监测点空气质量尚可,B监测点大气SO2、NO2和PM10污染较A监测点严重,3种污染物浓度之间有弱相关性。
张莉君许慧慧施烨闻东春阳郭雁飞
关键词: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上海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空气质量健康指数的建立被引量:4
2022年
[背景]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将人群流行病学观察到的多个污染物健康效应指数化,能更好地反映空气污染与健康效应间广泛存在的线性无阈值关系。[目的]探索上海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AQHI(AQHI_(r))的建立方法并探讨其适用性。[方法]收集2015—2019年上海市徐汇、宝山、虹口、金山和崇明区5家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数,收集距离医院最近的5个空气质量监测点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和O_(3))监测资料、空气质量指数(AQI)和气象监测资料(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采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大气污染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之间的关联,依据GAM分析结果构建AQHI_(r)。比较AQHI_(r)、AQI与徐汇、虹口和崇明区的3家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之间的关联性,评价AQHI_(r)的预测效果。[结果]大气污染物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M_(2.5)、NO_(2)和O_(3)效应在滞后当天(lag0)最显著,污染物质量浓度每升高10μg·m^(-3),超额就诊风险分别为1.27%(95%CI:0.88%~1.66%)、0.75%(95%CI:0.40%~1.11%)和3.61%(95%CI:2.71%~4.51%);PM_(10)和SO_(2)在滞后3 d(lag3)效应最显著,污染物每升高10μg·m^(-3),超额就诊风险分别为0.81%(95%CI:0.51~1.12)和5.64%(95%CI:3.37%~7.96%)。除PM_(10)+NO_(2)、SO_(2)+PM_(2.5)和SO_(2)+NO_(2)外,其余污染物两两叠加,对健康影响均有意义(P<0.05)。依据单污染物和双污染物分析结果,选择PM_(2.5)、NO_(2)、SO_(2)和O_(3)建立AQHI_(r)。比较结果显示,AQHI_(r)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间距,儿童超额就诊风险高于AQI相应的指标值。[结论]上海市大气污染物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有影响。依据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风险建立的AQHI_(r)能够较好地预测空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的健康影响。
张莉君许慧慧朱凤鸣东春阳许东沈先标凌利民许明佳张标陈健陈健
关键词:空气污染呼吸系统疾病
上海市大气污染对小学生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急性效应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 分析上海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急性影响。方法 在上海市内环、中环和外环各选择一所小学(A、B和C),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3~5年级一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233人);A、B两校于2013年12月和C校于2014年12月测试肺功能3次,各校分别于次年5-6月测试第4次肺功能。同时收集同期三校就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大气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污染物数据和气象监测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污染对肺功能小气道指标的影响。结果 控制气象因素和个体因素后,PM2.5、PM10滞后2 d和累计滞后2 d、SO2累计滞后2 d和NO2检测当日浓度每增加一个四分位间距(IQR),儿童25%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25%)、50%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50%)、75%肺活量最大呼吸流速(MEF75%)和用力呼气中段流速(FEF25%~75%)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双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SO2和NO2分别叠加PM2.5和PM10污染时,滞后效应值大于SO2和NO2单独存在时(P〈0.05)。结论 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儿童肺功能小气道指标变化呈负相关,并存在滞后效应及累计滞后效应。
张莉君郭常义许慧慧许东沈先标杜向阳章敏华谈建国张江华东春阳钱海雷施烨闻潘梅竹周晓丹
关键词:混合效应模型小学生
2002~2005年上海市两监测点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和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气污染物SO、NO和PM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2~2005年上海市A、B两个环境监测点SO、NO和PM的日均浓度,用SPSS11.5统计分析大气污染物月、季和年的浓度变化规律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
张莉君施烨闻郭雁飞东春阳许慧慧
关键词:空气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文献传递
高温与上海市中暑报告病例的关联性
2023年
[背景]中暑是凶险的热致疾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高温对人群中暑的影响。[目的]了解2013—2022年上海市高温中暑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人群中暑期间的日均气温阈值和效应关联,发现易感人群,为制定社会公共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收集2013—2022年上海市高温中暑报告病例,采用分段回归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等方法,分析中暑的日均气温阈值、滞后效应、易感人群。[结果]2013—2022年间的6—8月上海市共报告中暑病例3479例,男女性别比为3.34。日均气温与中暑发病显著相关,其阈值为33.1℃,暴露当天引发中暑的风险最高,且持续到滞后第2天。极端高温(33.1℃)累积效应在滞后2 d达到最高,以日平均气温中位数28.1℃为参照值,此时总人群相对危险度RR(95%CI)为25.32(17.49~36.64);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6.33(17.78~38.98)和25.20(12.52~50.72),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64岁、65岁及以上的效应RR(95%CI)分别为25.17(15.54~40.78)和76.98(34.80~170.30),高于16~44岁组(RR=20.22;95%CI:12.22~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的效应值(RR=49.09;95%CI:19.60~122.95)高于郊区(RR=23.65;95%CI:16.13~3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温与上海市人群中暑报告病例的关联显著,日均气温的影响阈值为33.1℃,中老年和城区居民的风险相对较高。
陈非儿东春阳潘梅竹施烨闻钱海雷隋少峰伍晨童玲王朵吴筝张江华
关键词:中暑气温阈值
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22年
[背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了解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07—2018年上海市每日气象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中毒事件特征进行描述,并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中毒病例发病的关联。[结果]2007—2018年上海市共报告本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264起,中毒人数3866人,其中死亡59人。中毒病例多为女性(56.3%),青壮年人群居多(54.8%)。中毒病例冬季(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高发,近年来夏季中毒病例有所增加。中毒事件多集中在夜间(20:00—24:00)发生。中毒事件发生地点以家中(85.2%)和餐厅(8.0%)为主,中毒首要原因为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36.9%)。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与当日日平均气温的效应曲线呈非线性,气温低于9.6℃时,中毒发生风险随气温降低而增加;9.7~26.0℃时,中毒发生风险随气温升高而增加。[结论]冬季是上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近年来夏季中毒事件多发也值得关注。应加强市场监管,禁售违规燃气热水器,多途径宣教一氧化碳中毒防治知识,以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陈非儿潘梅竹许慧慧东春阳顾青金奇昂张江华施烨闻钱海雷伍晨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非职业性流行病学气温
上海市大气污染与某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关系被引量:11
2020年
[背景]国内外研究显示,大气污染物浓度升高与儿童肺功能降低、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目的]分析上海市某区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2018年上海市某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数,及距离最近的1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的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包括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及气象指标(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均值,采用基于Poisson分布的广义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大气污染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滞后效应(lag0~lag7)和累积滞后效应(lag01~lag07)。[结果]6种污染物浓度在不同时间每增加10μg·m^-3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M2.5在lag4的滞后效应和lag07的累积滞后效应最为显著,超额就诊风险(ER)为0.32%(95%CI:0.12%~0.53%)和0.59%(95%CI:0.15%~1.03%);PM10在lag3对门诊量有滞后影响,ER为0.19%(95%CI:0.00%~0.37%);NO2在lag3的滞后效应和lag07的累积滞后效应最为显著,ER分别为1.11%(95%CI:0.71%~1.51%)和3.05%(95%CI:2.24%~3.87%);SO2在lag4的滞后效应和lag07的累积滞后效应最为显著,ER分别为1.86%(95%CI:1.08%~2.65%)和4.90%(95%CI:3.31%~6.51%);O3与门诊量呈负相关,lag6的滞后效应和lag07的累积滞后效应最显著,ER分别为-0.21%(95%CI:-0.38%^-0.05%)和-0.56%(95%CI:-0.93%^-0.20%);CO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滞后效应主要体现在lag4和lag5,ER分别为0.30%(95%CI:0.07%~0.53%)和0.24%(95%CI:0.01%~0.47%)(P<0.05或P<0.01)。多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当SO2、NO2与PM2.5、O3和CO共存时,SO2和NO2的效应更稳健,ER分别为1.54%(95%CI:0.49%~2.60%)和1.21%(95%CI:0.67%~1.74%);当NO2与PM10、O3和CO共存时,NO2对门诊量影响最大,ER为1.41%(95%CI:0.88%~1.95%)(P<0.01)。[结论]上海市大气污染物PM2.5、PM10、NO2、SO2和CO水平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间�
张莉君东春阳许慧慧吴春峰郭常义许东程昱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呼吸系统疾病时间序列分析
2013-2023年热浪对上海居民中暑的影响
2024年
[背景]热浪带来的巨大健康损害和气候变暖背景下不断增强的热浪强度和频率,凸显了对热浪健康效应探究的重要性。[目的]计算2013-2023年夏季上海热浪相关的超额中暑病例,分析热浪与居民中暑发生风险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热浪特征对中暑风险的修饰效应。[方法]采用回顾性生态学研究设计,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温中暑病例报告系统中收集中暑个案资料,并收集徐家汇气象观测站的同期气象数据。将日最高气温≥35℃且持续时间不少于3 d的高温过程定义为高温热浪。以热浪期间实际报告的每日中暑病例数与31 d(该日及其前后各15 d)移动平均病例数之差,计算热浪相关的超额中暑病例数;并基于时间序列研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等方法分析上海市热浪相关的中暑风险。[结果]研究期间共发生25次热浪过程,引起792.6例超额中暑病例。热浪期间居民中暑风险升高(RR=2.60,95%CI:2.08~3.26),但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间居民的中暑风险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从热浪发生的先后次序来看,夏季第1次热浪期间中暑风险最高(RR=3.58,95%CI:2.82~4.55),且明显高于第2次热浪(RR=2.19,95%CI:1.66~2.90),第3次及以后的热浪过程的中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浪对居民中暑的影响持续超过4 d,且第4天及以上时的中暑风险更高(RR=2.95,95%CI:2.28~3.83),明显高于热浪第1天时的中暑风险(RR=1.74,95%CI:1.18~2.56)。[结论]2013-2023年夏季热浪期间上海市居民中暑风险升高,应加以关注,尤其是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热浪过程。
陈非儿东春阳张江华钱海雷吴筝施烨闻孙晓冬
关键词:中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