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丛宇

作品数:16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中风
  • 6篇疗效
  • 5篇电针
  • 5篇中风后
  • 4篇针刺
  • 3篇针药
  • 3篇偏瘫
  • 3篇卒中
  • 3篇疗效观察
  • 3篇脑卒中
  • 3篇脑卒中偏瘫
  • 3篇痉挛
  • 3篇痉挛状态
  • 3篇康复
  • 3篇DAG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硬化
  • 2篇动脉硬化闭塞
  • 2篇动脉硬化闭塞...
  • 2篇血液

机构

  • 16篇黑龙江省中医...

作者

  • 16篇丛宇
  • 8篇王东升
  • 3篇张忠平
  • 2篇朱忠才
  • 2篇孔令丽
  • 2篇邓惠影
  • 2篇王顺
  • 2篇张静
  • 1篇王雨燕
  • 1篇刘威
  • 1篇张宝厚
  • 1篇王奇峰
  • 1篇谈太鹏
  • 1篇张燕
  • 1篇王梅
  • 1篇王虹力

传媒

  • 7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实用中医药杂...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2
  • 5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药结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恢复期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康复组115例和对照组115例,以综合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分级量化分值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综合临床疗效:针药结合康复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与60.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疗效:2组治疗后症状平均积分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疗效好,无副作用,是缺血性中风治疗康复较理想的方法。
王奇峰王顺王东升王雨燕丛宇张宝厚刘威
正廉泉雀啄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22年
吞咽障碍是中风常见并发症之一[1],此类患者吞咽功能所涉及的解剖结构多无异常,主要是由于皮质脑干束损伤所引起的假性延髓麻痹而导致吞咽功能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症状较轻患者仅表现为饮水过程中的呛咳或食物残渣在口腔中的残留,严重者则需依赖胃管进行流食的摄入。摄食的障碍一方面会对患者的营养状态造成影响,诱发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产生;另一方面进食过程中的呛咳则会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风险[2],危及生命的同时也会给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压力,甚至对摄食这一行为产生抗拒,进而又会影响患者进行其他康复训练的配合度,故对吞咽功能的改善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为重要。在临床治疗中,除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外,主要的手段就是针刺治疗,但疗效不一。本研究通过针刺手法的介入,对中风后伴吞咽障碍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李微微陈磊王东升丛宇黄婧
关键词:吸入性肺炎吞咽功能吞咽障碍假性延髓麻痹廉泉针刺手法
针药联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寒凝血瘀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足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静点+中药内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针灸治疗,疗程2周,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侯评分,检测间歇性跛行最大距离、足背动脉内径、峰值流速及足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达53.3%,高于对照组的26.7%(P<0.05);两组中医证侯评分、间歇性跛行最大距离均较疗前明显变化(P<0.05);两组足背动脉内径、血流峰速及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同时改善患者足背血流动力学指标。
朱忠才李响于鑫鑫王东升邓惠影于影丛宇陈晓朋范明胜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夹脊穴电针血流动力学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胃溃疡疗效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0月-2020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2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药物四联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药物四联治疗的基础上,外加半夏泻心汤加减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慢性幽门右旋螺杆双球菌患者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临床治疗属于寒热错杂型慢性胃溃疡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磊李微微王东升丛宇黄婧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型胃溃疡
焦氏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中风[1]是我国常见病之一,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现今生活节奏提速,作休规律颠倒,饮食习惯复杂,压力不断增高,中风病发的趋势已越来越年轻化。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中风病的致死率[2]已得到明显控制,但对其后遗症状的处理一直没有好的办法,以肢体瘫痪最为常见也最难解决。针灸对于中风后患者的治疗已有数百年的经验,近些年现代康复医学[3]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者联合为无数卒中后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多项研究表明头针的应用对患者的康复疗效有明显提升,而焦氏头针[4]由焦顺发先生率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对人体大脑皮质的功能分区在头皮的投影进针刺,并通过针刺后的快速捻转使针感向深部、向患侧进行传导,产生对神经下行激发的作用而起效。焦氏头针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研究尚少,笔者通过焦氏头针与康复训练的结合取得良好疗效,故报道如下。
丛宇
关键词:现代康复医学肢体瘫痪后遗症状康复训练康复疗效
针药联合疗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及对血液流变学、CRP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通脉方联合夹脊穴电针疗法对寒凝血瘀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及血液流变学、血清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AS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红花黄色素静点加温阳益气通脉方水煎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夹脊穴电针治疗,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血清CRP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和血沉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血清CRP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及FIB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温阳益气通脉方联合夹脊穴电针可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和炎症反应。
朱忠才李响于鑫鑫王东升陈晓朋于影邓惠影丛宇范明胜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血瘀血液流变学CRP
四围刺法治疗中风后口■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21年
口■又被称之为口喎、口僻、口歪,是以一侧口角歪斜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在中风后患者中尤为常见,且迁延难愈。由于此症状相较于中风后原发病灶的处理、肢体功能的恢复等显得不那么重要,即便是进入恢复期或后遗期,在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与护理过程中,此症状同样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对此认识仅停留在美观与否的层面。而口的开合功能与患者的语言、吞咽、呼吸等运动的进行息息相关,如说话含糊、饮水呛咳、口角流涎等都是中风后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当患者口歪程度得到改善时,上述表现也都会相应得到缓解[1]。再之为中风后患者心理层面的呵护,越是简单行为的失败,对患者康复的信心建立造成困难,给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往往也是中风后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原因[2]。
吴彪王东升丛宇黄婧李微微
关键词:口角流涎口角歪斜中风后原发病灶围刺法伴随症状
毫火针豹纹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被引量:1
2023年
带状疱疹是由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据统计,带状疱疹发病后,34%的患者会在带状疱疹消退后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1]。其疼痛程度较带状疱疹更严重,多分布在疱疹消退后肋间神经走向,疼痛常表现为电击样、烧灼样、撕裂样或刀割样,多以一种疼痛为主,也可出现多样疼痛并存,且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3~4月,长则数年不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丛宇王雨燕张忠平林志斌韩旭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感染性皮肤病肋间神经
大陵穴埋针治疗中风后强哭强笑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21年
中风后强哭强笑症状为患者出现不能自主控制的哭笑,且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无法预计,是比较常见的中风后情感障碍的表现。既影响患者中风后期康复,也给其家属带来护理上的困难。本文观察掀针埋针大陵穴治疗中风后强哭强笑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孙文珂王东升丛宇孔令丽黄靖
关键词:大陵穴中风后埋针临床疗效后期康复
不同经穴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大鼠血清IP_3、DAG含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经穴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大鼠IP3、DAG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实验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巴氯芬组、MCPG组、阳经针刺组、阴经针刺组、阴阳经针刺组,连续治疗14天。采用神经电生理H反射评价模型和治疗效果;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P3、DAG的含量。结果:各组大鼠右侧H波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1,P<0.05);右侧H反射恢复曲线显示,各组H反射波幅较模型组明显降低,针刺阳经组最明显。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P3、DAG的含量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其他各治疗组较模型组IP3、DAG水平明显降低,阳经组最明显。结论:针刺不同经穴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偏态痉挛状态,缩短H反射潜伏期,下移H反射恢复曲线;降低IP3、DAG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对IP3、DAG的调节作用以阳经组最为明显。
王顺丛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