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承运
- 作品数:17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音乐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谁是“荀勖笛律”的原始作者被引量:3
- 1998年
- 谁是“荀勖笛律”的原始作者丁承运西晋初,中书监光禄大夫荀勖监制新律笛十二支,以调正宫廷雅乐的律吕。其制新笛的缘起、实录与数据详载《宋书》与《晋书》的“律历志”,这篇文献,后世乐家称之为“泰始笛律”或“荀勖笛谱”,影响颇为深远。近世的学者对其笛制开孔的...
- 丁承运
- 关键词:十二律《宋书》注文音乐实践
- 《仁智要录·调子品》与古琴“调意”之渊源与流变被引量:4
- 2019年
- 日传唐筝谱《仁智要录》卷首载有"调子品"的筝调调弦方法与"弦合""拨合""调子"三种由浅入深的调弦小曲,其体裁与传世琴曲的"调意"颇为相似。研究发现,二者的名称、内容、形式在唐宋时代有着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密切关系。尽显唐代琴、筝音乐之博大精深,与雅俗互通的精神。
- 丁承运
- 关键词:古琴
- 关于"一均七调"的原始著作人问题——对有关"同均三宫"笔谈回应的应答
- 2004年
- 在2003年南京会议后,<音乐研究>开辟了笔谈同均三宫专栏,笔者应邀将南京会议的发言以书面形式发表,于是在该栏发表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短文,其内容主要是呼吁学界同仁不要苛责前人,宜多汲取前辈研究成果之长处,而将我辈之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中去;其中也略举了数则笔者尚未发表的研究心得.
- 丁承运
- 关键词:音乐研究境界著作
- 中原弦索音乐的传承与变迁被引量:4
- 2011年
- 本文以中原弦索音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传承背景、传承方式及其变迁历程等方面的论述,突显中原弦索的音乐形态及流派风格随之产生的变化,并对中原弦索的传承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 傅丽娜丁承运
- 关键词:弦索传承
- 汉代琴制革故鼎新考——出土乐俑鉴证的沧桑巨变被引量:13
- 2013年
- 唐代以前的琴制是什幺样,原先只有文献的记载。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了八张早期的琴器,时代自战国初期到西汉初年,使我们对远古的琴制开始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
- 丁承运
- 关键词:革故鼎新鉴证出土汉代唐代以前西汉初年
- 侧调论——以姜白石侧商调为鉴被引量:1
- 2021年
- 侧调是汉魏乐府相和五调之一,陈隋之际曾发展为清商乐的标准音阶形式。侧调的产生、形态与流变,对中国传统音乐宫调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由于年久失载,也给后世乐家带来极大困惑,成为难以解绎的千古疑难课题。该文以南宋姜白石侧商调复原研究为鉴,从“侧商调里唱伊州”的解读与局限,侧楚、侧蜀、侧羽与琴通三均说;侧调的兴起与流变等几个方面,探讨侧调的形式、生成与流变以及其深远影响。
- 丁承运
- 关键词:姜白石
- 中国古代调式音阶发隐——兼论中国乐学的雅、俗之争被引量:5
- 2004年
- 远古乐书的散佚给后世乐家带来许多难解之谜,调式音阶理论即是其中之一。在将失散了的理论予以重新修复时,却发现我们以往对中国的宫调理论存在着诸多误解;也对雅、郑两种音乐思维方式的既矛盾斗争,又交融吸收的历史认识不足。宫、商、角、徵、羽五调,是使用最广的五种调,近代音乐家都理解为五种调式。但古代的调式理论却是正声调、下徵调、下羽调、清商调、清角调五种音阶。其名调方式,恰合管子的五声顺序。说明五调系来源于远古琴瑟类弦乐器的音乐实践。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调式,在古代竟然都是音阶的概念,可知我们对古代的音乐实践,还有许多的未知领域有待重新认识。
- 丁承运
- 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被引量:7
- 2001年
- 正调调弦法是否为琴的原始调弦法 ?正调调弦法从何而来 ?它与唐代以前琴书所载的弦序的矛盾该怎样解释 ?它为什么会成为琴的正调 ?它是何时成为琴的基本定弦法的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从远古琴的定弦法、三弦音律的变革及弦名的矛盾、古瑟调弦法与其定位、相和、瑟调与琴乐之实践。
- 丁承运
- 关键词:古琴琴瑟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瓶颈被引量:6
- 2003年
-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翔鹏先生提出"同均三宫"理论后,一时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反应,赞同、附议者有之,采用、发展者有之,怀疑、反对者有之.
- 丁承运
- 关键词:宫调理论角调
- 大乐与天地同和——琴瑟和谐的文化诠释被引量:5
- 2015年
- 先秦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大乐》指出:"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乐记》提得更响亮:"大乐与天地同和。"此论概括了先贤对音乐本源的认知,也成为历代乐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回顾中国乐律学理论架构与音乐实践,与天地自然之道相契合,阴阳平衡和谐的精神,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音乐的历史,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是我们对此熟视无睹。笔者拟就探索所得,做一简要论述,以就正于学界同仁。
- 付丽娜丁承运
- 关键词:大乐音乐实践《乐记》理论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