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育

作品数:19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矿业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混凝土
  • 5篇活性粉末
  • 5篇活性粉末混凝...
  • 5篇粉末混凝土
  • 4篇钢纤维
  • 3篇锚杆
  • 3篇防腐
  • 3篇RPC
  • 2篇养护
  • 2篇应力
  • 2篇应力传递
  • 2篇支护
  • 2篇隧道
  • 2篇土钉
  • 2篇土体
  • 2篇力传递
  • 2篇力学模型
  • 2篇接触力
  • 2篇颗粒介质
  • 2篇基坑

机构

  • 18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19篇黄育
  • 16篇郭志昆
  • 10篇陈万祥
  • 7篇张仕
  • 2篇向晓峰
  • 2篇毕亚军
  • 1篇范鹏贤
  • 1篇王起帆
  • 1篇杨亮
  • 1篇杨京东
  • 1篇唐廷
  • 1篇王志强
  • 1篇葛涛
  • 1篇尤峰
  • 1篇董太群
  • 1篇叶均华

传媒

  • 2篇工业建筑
  • 2篇岩土力学
  • 2篇第六届华东地...
  • 2篇中国土木工程...
  • 1篇低温建筑技术
  • 1篇混凝土与水泥...
  • 1篇新型建筑材料
  • 1篇岩土工程技术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爆破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中国岩石力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7
  • 4篇2005
  • 9篇2004
  • 1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土颗粒介质在应力波作用下的接触力与变形关系
2010年
为了描述岩土颗粒介质在应力波作用下的接触力与变形关系,运用接触力学和刚体动力学等理论方法,考虑颗粒体之间的局部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引入恢复系数,导出了适用于低速冲击情况下的颗粒介质弹塑性接触模型,通过几种算例的比较分析,说明了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接触力与变形关系,避开了复杂的增量形式和非线性动态接触问题,且反映了颗粒体的冲击速度、物理力学性质、几何特征以及表面物理条件等因素对接触过程的影响,便于工程推广应用。
陈万祥郭志昆黄育
关键词:颗粒介质
岩土颗粒介质在应力波作用下的接触力与变形关系
为了描述岩土颗粒介质在应力波作用下的接触力与变形关系,运用接触力学和刚体动力学的理论方法,考虑颗粒体之间的局部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引入恢复系数,导出了适用于低速冲击情况下的颗粒介质弹塑性接触模型,最后通过几种算例的比较分...
陈万祥郭志昆黄育
关键词:颗粒介质
文献传递
地下大跨度隧道开挖支护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13年
地下洞室开挖和支护过程的应力和应变状态对隧道工程安全性评估至关重要。文章采用LS-DYNA软件的动力松弛法确定围岩和结构的初始应力和应变状态,然后对开挖、喷锚支护和衬砌支护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围岩Von-Mises应力、塑性应变、最大主应变和位移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开挖和支护方案对围岩应力和应变状态影响较大。大跨度地下工程在开挖和支护过程中出现的塑性变形主要局限于锚杆能够达到的区域,说明喷锚支护设计方案合理;另外,在围岩中会出现一定规模的拉伸应变,主要区域集中在围岩直墙和底板的交界处,但喷射混凝土和衬砌上没有塑性应变发生,拉伸应变的数值也很小;锚杆上的轴力远小于锚杆能承受的最大拉伸轴力,开挖和支护过程结束后整个结构系统均是安全的。
叶均华黄育郭志昆范鹏贤陈万祥
关键词:大跨度围岩开挖支护数值模拟
展望纳米水泥基材料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简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一些特殊性能,结合这些特性和防护工程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要求,提出了纳米水泥基材料在防护工程材料中应用的几点设想。
黄育郭志昆向晓峰
关键词:混凝土
土钉与土体间的应力传递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根据土钉与土体间剪应力-相对位移关系曲线,分析了土钉与土体间荷载传递机理,建立了土钉与土体间应力传递的力学模型。利用截面上的平衡条件,推导了有别于传统假设的作用在土钉上的应力分布及变形表达式,从理论上分析了土钉与土体间的应力传递规律,并结合工程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陈万祥郭志昆黄育张仕
关键词:基坑支护土钉力学模型应力传递
神经网络在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4年
介绍了神经网络中的BP网络的模型及其学习算法原理 ,并将其应用于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预测。基于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 ,进行了结果分析 ,发现应用该网络在活性粉末混凝土 (RPC)强度预测方面具有很高的精度 ,可以用来对高强度混凝土强度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可以定量分析、简便易行的预测方法 ,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科学领域各种实验数据不断丰富完善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 ,神经网络可为广大技术人员提供科学的理论分析方法 ,指导生产实践。
张仕郭志昆黄育王志强
关键词:神经网络活性粉末混凝土学习算法
不同钢纤维对RPC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被引量:19
2003年
为了探讨不同钢纤维对活性粉末混凝土 ( RPC)性能的影响 ,采用 5 2 .5 R硅酸盐水泥、标准砂、硅灰、石英粉、高效减水剂和钢纤维等原材料 ,分别对掺量为 0 % ,2 % ,4%和 6%的镀铜钢纤维 ,掺量为 3% ,6%和 9%的端钩形、铣削、方直形和波纹形钢纤维进行 RPC配制试验并进行了综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在常规工艺条件下可成功地配制抗压强度达 2 0 1 .3MPa、抗折强度达 73.67MPa的 RPC。说明掺入钢纤维可大大提高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强度。通过对综合混凝土的性能分析 ,可以发现端钩形钢纤维比其它纤维更优越。
黄育王必斌陈万祥毕亚军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钢纤维
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为了探讨掺端弯形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采用52.5R硅酸盐水泥,标准砂,硅灰,石英粉,高效减水剂,端弯形钢纤维等原材料配制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灰砂比、水胶比及纤维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强度、抗冲击性能与流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掺量为3%~6%,砂灰比为0.5时混凝土的强度与综合性能较好。
黄育郭志昆陈万祥毕亚军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钢纤维
南京玄武湖隧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根据胶凝材料水化热试验的数据 ,通过一定的理论假设 ,近似估算出混凝土墙体在各龄期、各部位的温差 ,并与温度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 ,证明了玄武湖隧道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引起内外最大温差在2 5℃以内 。
陈万祥杨亮郭志昆黄育张仕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大温差玄武湖隧道热试
钢纤维RPC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为了探讨钢纤维对RPC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了在标准养护和热水养护两种条件下,当水胶比不同时,钢纤维掺量对RPC强度和抗冲击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的钢纤维可以明显提高RPC的强度和韧性;在水胶比为0. 18时,RPC的强度最高;热水养护有利于提高RPC的抗压强度,但对RPC的韧性提高并不多。
陈万祥郭志昆杨亮黄育杨京东
关键词:力学性能RPC钢纤维掺量标准养护水胶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